知識產權事業創新,我們一直在路上-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4月22日,國內專門從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的綜合服務平臺“中國·北方知識產權保護服務平臺”在內蒙古正式上線。

  “一個孩子小時候創作的美術作品,被某廠商用於T恤圖案,多年後可能會維權無門。但如果一開始就將作品上傳平臺,就可以作為時間和內容的佐證,實現維權,這就是權益‘雲保護’‘雲儲存’。”內蒙古知識產權服務中心主任韓勇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了平臺的功能之一。

  從以前的奔走累、舉證難、訴訟程序繁多,到現在的“信息雲儲存”“權益雲保護”和知識產權推動創新、助力企業發展,十多年來,我國的知識產權事業創新與科學技術創新同步發展,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影響力。

  制度創新:為天才之火澆上權益之油

  “侵害植物新品種權”成為上訴人青海民族大學與被上訴人青海金祥生物科技公司糾紛案的焦點,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法庭自去年1月1日成立後受理的典型創新案例。

  最終,最高人民法院“一錘定音”:品種審定是市場準入的行政許可,植物新品種權授權是民事權利的授予,二者並無必然關聯,不能以獲得品種審定的事實作為享有植物新品種權的認定依據。

  如果說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那麼知識產權制度本身也在不斷創新。去年以來,國家高價值發明專利審查週期壓縮至17.3個月,商標註冊平均審查週期壓縮至4.5個月。全年累計減免專利商標相關費用79.3億元。與此相對照的是,我國完成了商標法修改,將惡意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額由一倍以上3倍以下提高到1倍以上5倍以下,將法定賠償額上限從30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並完成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繼續推進專利法及其實施細則、著作權法以及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的修訂等。

  創新,貫穿在知識產權制度從醞釀到出臺、落地的全程,不斷“為天才之火澆上權益之油”。2019年,中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專利申請5.9萬件,躍居世界第一;通過馬德里體系提交國際商標註冊申請6339件,位列全球第三。

  應用創新:原來知識產權還可以這樣用

  “我國的知識產權工作創新經驗告訴我我們,保護權益並不是知識產權工作的全部內容,知識產權事業可以與其他社會事業廣泛、深度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韓勇說。

  知識產權是一座金礦,誰擁有了它就會擁有財富。內蒙古自治區率先推出的企業科技成果質押融資,用實踐詮釋了這一論斷。

  剛剛通過質押融資拿到260萬元啟動資金的內蒙古某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感慨:“有技術沒資金,想邁過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產業化之間這道溝是非常困難的。科技成果質押融資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為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

  去年,內蒙古將1.3億元專項資金用於科技成果質押融資工作的推廣應用,覆蓋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科技、裝備製造等眾多領域,實現企業質押融資近8億元。

  內蒙古科技廳資源配置處處長塔林說:“專利和技術成果是企業市場競爭的利器,是寶貴的無形資產,我們不僅要保護好,還要用好,這就是一種創新。”

  技術創新:締造全新知識產權“事業線”

  為充分發揮知識產權對疫情防控的支撐作用,4月21日,浙江搭建了新冠病毒防控專利數據庫,免費向公眾開放。目前,該數據庫收錄了來自全球範圍內的約12000件相關專利,包括診斷與治療、醫用呼吸防護、環境消毒與廢棄物處理三大技術主題。

  浙江省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數據庫收錄了來自全球範圍內與新冠肺炎防治相關的診斷與檢測、抗病毒藥物、醫用呼吸防護、環境消毒與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的專利,為專業人員和社會公眾分析研判冠狀病毒、針對性開展控制疫情傳播、研製確診試劑、加快臨床藥物篩選和提高科學防控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專利信息資源支撐。”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統計顯示,全球知識產權申請仍然保持快速增長,這意味著知識產權專業人員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可靠和深入的數據與分析,需要新技術的支撐。

  2017年前後,我國知識產權服務由線下一對一全面轉為線上,大數據與行業的具體場景開始深度融合。例如國內某AI+知識產權服務企業在短短時間內就匯聚了1.2億企業工商數據、3800萬商標數據、7500萬專利數據、700萬版權數據、2000萬域名數據、3000萬科技項目政策、3000萬裁判文書信息等海量數據。

  新技術與知識產權事業的融合,昭示著在知識產權助力科學技術創新的同時,我國正在邁開技術創新反哺知識產權事業的新步伐,知識產權事業創新,我們始終在路上。(本報記者 張景陽 江 耘 王延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