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清除“毒流量”公害必須連根拔起

半月談評論員楊建楠

近日,國家網信辦啟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網絡惡意營銷賬號。網信辦表示要壓實主體責任,加大懲治力度,對問題嚴重、影響惡劣的網站平臺、網絡賬號及相關責任人依法依規嚴肅處置,並向社會公眾通報處置結果。

網絡上的惡意營銷現象一直屢禁不止。從此前攪動“飯圈”互撕的職業黑粉們,到疫情期間層出不窮的謠言,再到近日“這輩子不可能打工的”當事人出獄受捧…… 一系列惡劣現象的根源在於對流量的無底線追求。

隨著近年來網絡用戶暴增和社交平臺的全面普及,通過流量獲利的人越來越多,流量變現也被不少人看作生財之道。隨之而來的是資本對流量的追捧和青睞,網紅經濟、流量造星成為熱門話題。但是,當一些人在忙著為流量瘋狂甚至不惜進行惡意營銷的時候,往往忘記了由此產生的熱度可能是負面的。社會責任感的喪失,讓他們無視了這股帶毒的流量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毒流量”現象已經成為網絡空間的一大公害。一方面,營銷號批量製造謠言,給公眾造成恐慌,破壞政府公信力,擠佔公共空間資源,甚至對國家外交產生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扭曲的價值觀風行網絡,一些人過度標榜一夜成名,奉流量為圭臬,唯熱度馬首是瞻,總想通過不斷“吸睛”和“出位”博得關注。這些現象加劇了社會的浮躁風氣,更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塑造產生了不良影響。

更需要指出的是,對“毒流量”的追求已經超越個人行為的層面,發展成有組織、產業化的龐然大物,在一些行業和平臺上甚至能夠呼風喚雨,挑戰主流媒體的批評和公權力機構的監管,對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構成不良影響。面對監管部門的打擊,這些人也是手段百出,馬甲層出不窮,“小號”成千上萬,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始終難以根除。

顯然,網信辦此次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十分及時,也很必要,對一些平臺和賬號要流量不要底線的行為應加大懲治力度,並對惡意營銷者亮劍。應探索技術手段和信用懲戒機制聯合發力,把惡意營銷者的“馬甲”“小號”連根拔起,讓其在網絡和現實中寸步難行,徹底剷除這一毒瘤。同時各平臺也要加強審核力度,強化底線思維和社會責任感,謹防自身成為毒流量生長傳播的溫床,與政府部門、媒體、網民等社會各界攜手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惡意營銷的喪鐘已經敲響,是時候清除毒流量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