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逼孩子“分享”了, “自私”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德

懂得分享,会分享的孩子在生活一直更受欢迎,某种程度上,会分享代表着懂事 乖巧 不惹麻烦。而成人世界里,分享一直以来也都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

我们说一个人“自私”,往往是批评她,是说她不好。而我,作为一个有点包子性格的成年人,其实内心是想要做一个自私的人的。

现在的老年人,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大部分都是围着子女的生活转,帮子女带孩子,帮子女操心家事。当然,这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奉献,一代又一代传承,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也符合现在的国情。然而,我却打心里佩服老年生活很精彩的老人,她们精致,有思想,有自己的朋友圈,也有自己精彩的生活。

她们可以“自私”到让成年的孩子自己去管理自己的生活。偶尔搭一把手,而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幼时,孩子通过分享能够学会结交朋友,能够获得不同的尝试机会,能学会合作、等待、谈判和妥协。只要学会了分享,感觉整个世界都慢慢在向孩子更广阔地开放。

分享仿佛是一张通往美好世界的通行证,每个人都在强调要分享,甚至强迫孩子去分享,很多孩子并没有享受到分享带来的乐趣,而是因为父母要求分享而去分享。

别再逼孩子“分享”了, “自私”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德

周多多从小就是爱分享的孩子,一是我也一直有做引导,二是遗传基因导致,天生一副好人性格 三是他确实也很享受分享带来的乐趣。但其实在引导孩子去分享的时候,一直有和他强调:东西是你自己的,你有决定做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做分享,也不是一定要分享,你有权利说“NO!”也有观察过他,对于稀少的 或者自己特别珍爱的,他只对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分享或者会直接说:这个不可以,不经过我允许任何人都不能玩。

他有他自己的决定权,大事小事,尽量尊重他,而不是绑架他的意志。因为,我真的不希望他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大好人“,适当自私一些没什么不好。

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进行分享时,我认为也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分享可以引导,但不是必须,不应该是一种绑架

我看到一些父母,扯着嗓子吼孩子“你要把玩具分享给弟弟啊…“然后一把拽过玩具,全然不顾孩子委屈的神情。

其实,人性本自私,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乐于分享,就算成年了,我们还是会有舍不得分享的东西,这都是正常的现象。

在生命之初的几年里,孩子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喜欢的,就是我的;我拿到的,就是我的;我看到的,也是我的……”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和逐渐的社会化,他们才能慢慢发展出分享的意识。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7岁之前并不具备道德自律能力。

分享并不是必须的道德品质,父母不要硬性要求孩子,借此给孩子负面的道德评价。比如在人前说孩子“小气“”不懂事“”自私“。这些评价就是给孩子乱贴标签。

别再逼孩子“分享”了, “自私”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德

二、分享的前提是“物权意识”,这样才能享受分享的乐趣

2岁以内的孩子,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是一个不会沟通,表达能力有限的时期,分不清你的我的,所以才会有一些孩子会伸手“抢“玩具并不归还的行为。这个阶段“不会分享”、“不会交朋友”是很正常。

进入到3岁阶段,孩子在引导下可以区分 “你的”,“我的”之分,懵懂中知道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大部分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而这个阶段,要告知孩子,真正的分享,是将自己喜欢的物品(玩具、食物、绘本)、特定的情感体验(喜悦、悲伤)以及劳动成果(画好的画、搭好的乐高)与他人分享的过程,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可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社交行为。

有一段时间,周多多很热衷于带零食下楼或者他最新的玩具下楼,我心里猜到了是拿下去给小伙伴吃。同时也提醒他不要全给别人,自己也要记得吃,有一次,他开心的和我说“用两片奶片换到了3张奥特曼卡片“,还有一次,我在楼下,发现他的那个小朋友圈,是经常有小朋友带零食分享的。一般带零食的孩子,都能获得其他小朋友的追捧。而带新玩具下去,一是和小伙伴分享并且交换玩具,另外是要炫耀一番,享受下被小伙伴簇拥的滋味。

只有让孩子先懂得区分什么是“我的”和“你的”,才能进行下一步的行为:分享。这也就是孩子“物权意识”的建立。

怎样建立孩子的无权意识呢?在孩子的“物权敏感期“,孩子会守护自己的物品,会强调东西是自己的,在这个时期,父母可以花点心思引导孩子。

这是你的玩具,你自己保管好。丢了也要自己负责哟。

这是你的零食,你可以分享一些给我妈妈吃吗?

这是妈妈的包包,里面的东西是属于妈妈的,别人不能翻动的,你也不能动。

这是妈妈的手机,妈妈要工作用的,没经过我的允许你不能拿来玩。

现在很多家长都烦恼,孩子老是抢自己的手机玩,就是在物权敏感期没有做好相对应的引导。

周多多可以说,从不会抢我的手机用,但是家里的ipad,他会强调,这是他的(答应给他用)。他可以自己做主。

从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孩子先是拥有自我意识,进而才会考虑别人,也就是说,孩子一定是先形成自我的物权意识,才学会与人分享。

别再逼孩子“分享”了, “自私”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德


三、增强孩子安全感,培养孩子自信心

不想分享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害怕失去。一个长期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他得到一样东西后,不论是普通还是珍贵,都会小心翼翼地守护。

物品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失去了物品内心就会不安。而一个被爱包围、有着强大安全感的孩子,往往对物品的依赖性并不会很高。


四、培养正确分享观,父母要以身作则哟。

孩子早期的能力都是习得性的,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孩子最长模仿的对象。不管是什么品质,最好的教育都是以身作则。

一是示范正确的分享观念

妈妈可以买回来的零食分给爸爸,分给宝宝,并且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这些零食妈妈觉得特别好吃,我特意买回来给你们尝尝的。孩”。孩子也肯定后,也可以鼓励孩子和其他人分享。

除了物品分享,爸爸妈妈之间的分享也可以是情绪分享,我经常会直接和多多爸爸说,“今天有个特别开心的事情…..”或者“今天心情很不好……….”

一家人分享彼此的心情,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五、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

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孩子建立一些合理的分享规则,让孩子知道,分享玩具是安全的,玩具不会因为分享而失去。

一般来说,孩子通常不愿意分享最喜欢的玩具,可以跟孩子说,“妈妈知道这个玩具是你非常喜欢的,你可以把它收起来,再帮你找找还有什么玩具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尊重孩子物权观的基础上,也引导孩子建立了合理的分享规则。图片来源网络

六、父母早期创造机会,鼓励分享

一般带周多多去朋友家玩,我都会让他带自己的玩具过去,避免孩子做客时,想要玩他人的玩具,而对方拒绝的尴尬。如果他也带了一件有意思的玩具,那彼此分享比单方面分享容易的多,孩子之间的矛盾也会减少不少哟。

孩子享受到玩具分享带来的愉快体验,自然而然就会重复分享的行为。

“周多多,你今天把你的望远镜分享给了乐乐,乐乐又把她的乐高分享给了你玩,你们都玩到了新玩具,你们也太开心了吧。等于你们都玩到了新玩具也”

这样的鼓励陈述了孩子正在做的事,也告诉了他因为他的分享,别的小朋友会很开心,或许会让他变得更有动力去分享。

这种点到为止的鼓励,往往比直接跟孩子灌输分享的概念要好得多。

分享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跟随孩子的发展特点,适时引导,培养习惯。

当然,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千万别去强迫孩子,尊重他们的物权。不分享也是不犯法的。但是,你强迫孩子,不懂分享就会被责怨,孩子会想:“难道妈妈不爱我吗?明明是我的玩具,为什么妈妈要把它给了别人,而且还怪我呢。

要知道,尊重孩子,才是最好的爱呀。”

别再逼孩子“分享”了, “自私”有时候也是一种美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