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復生”設計展:讓珠寶首飾重獲“新生”

我們做的,不僅僅是提供一種延長首飾從工廠走向填埋場時間的方法,也試圖向大眾傳達一種可持續消費的理念。

希望大眾瞭解、認識到,珠寶首飾從原料生產到產品製造這一系列過程當中,產生的資源浪費問題。

設計|“復生”設計展:讓珠寶首飾重獲“新生”

一個專注於可持續發展主題的珠寶展——“復生”2019年首飾可持續藝術設計展,8月中旬亮相北京798藝術區。

人們在這裡驚喜地發現:那些被閒置的首飾材料,在設計師的手中被循環再利用,讓珠寶首飾重獲“新生”。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珠寶首飾消費需求與日俱增。據中國黃金協會給出的數據,黃金作為當前中國首飾市場的主流材料,2018年中國黃金產量達401.119噸,連續12年位居全球第一;而消費量則高達1151.43噸,其中736.29噸被用於首飾消費。

然而,為大眾所不知的是,一枚24K黃金戒指所使用的黃金量,在其開採過程中會產生約25噸至50噸礦物廢料。

而除貴金屬珠寶首飾外,中國時尚快消珠寶產業年產值也日益增長,達到1300萬美元。這類首飾因其為快消品,使用難以進行分類回收以及循環再利用的材料,因而成為大量不可回收垃圾的來源。

由此,催生了本次展覽的主題——“復生”,其意在恢復首飾生命力,拯救被棄置首飾。同時也蘊含促進材料循環利用,使生命延續、自然健康發展之意。

展覽與多位珠寶設計師以及首飾藝術家們聯動,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審視首飾製作的可持續性問題,通過設計使閒置的首飾材料煥然一新,延長首飾的“壽命”——從生產到被丟棄的過程。

設計|“復生”設計展:讓珠寶首飾重獲“新生”

藝術家劉海墨為展覽挑選捐贈來的閒置廢棄首飾材料

本次“復生” 設計展是由環保珠寶品牌Solotus“一蓮一”珠寶定製工作室主辦、實驗性實體藝術空間In-Definite scenario一間(簡稱IDs)承辦的國內首次以可持續為主題的首飾設計展覽。

展覽前期採用“徵集-選拔-製作”的模式,由主辦方向社會公開徵集參展設計師及用於製作展品的閒置首飾。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副教授、北美金屬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金屬藝術專業委員會會員張衛峰老師,德國特里爾應用科技大學應用藝術碩士、首飾製作者、藝術首飾推廣者孫雨茜,以及一間IDS藝術空間創始人、空間運營總監詹為皓作為三位評委,從報名者中遴選出具有良好設計與製作能力的設計師。由參展設計師從捐贈的閒置首飾選擇原料完成設計,最終制作出此次展覽的專屬展品。

自6月初征集開始,截至6月23日,主辦方共徵集到24份報名申請和社會捐贈的百餘件閒置首飾。

經過一週的詳細比較,選出了由關宇洋、賴倩怡、劉海墨、童玥、孫銘瑞、孫雨杉、許穎、吳思穎、楊子晴、張禕、周爍然、周燁林組成的12人參展名單。他們在30天的時間內,設計製作了46件再生首飾作。

除了這12位設計師之外,由藝術家Katharina Dettar和攝影師Guillem Trius合作的影像作品也加入了此次展覽。

Katharina Dettar出生於德國,曾先後在西班牙、芬蘭、德國和英國學習首飾設計製作和石材切割打磨工藝。

Guillem Trius則在巴塞羅那大學和倫敦傳播學院學習新聞學和紀錄片攝影,後來成為專業的攝影記者和攝影師。在影片中,Guillem用影像記錄了Kathi的Awakening Awareness系列中2.1 grams這件作品背後的故事。

設計|“復生”設計展:讓珠寶首飾重獲“新生”

一蓮一創始人孫雨杉為嘉賓講述快消珠寶汙染以及可持續穿戴珠寶的意義

在Katharina的作品中,她將如何生產2.1克黃金這一具體問題進行放大,創造了關於我們與生活周遭事物的對話,喚醒人們去了解周圍事物背後所隱藏的事實,用立體的圖解方式敘說了時下商品製作中對於資源的浪費。將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存在太過理所當然的事物,與它們的原材料大相徑庭的模樣,展示給世人。

而Guillem則用影像闡述了這2.1克的24K黃金如何由1400公斤的泥板岩、140公斤的石英岩打造而來;展示了怎樣將1540公斤原材料一遍又一遍熔化、鍛造、打磨、拋光的過程。影像記錄了1540公斤原材料是如何被蒐集與堆砌起來並呈現給世人的。

主辦方表示,面對如此龐大的產業和珠寶首飾市場,設計師的力量或許微不足道,但是藉助此次展覽的機會,利用有限資源、發揮無限想象,希望進行一次關於首飾的可持續消費的嘗試。

他們做的,不僅僅是提供一種延長首飾從工廠走向填埋場時間的方法,也試圖向大眾傳達一種可持續消費的理念。希望大眾瞭解、認識到,珠寶首飾從原料生產到產品製造這一系列過程當中,產生的資源浪費問題。

設計|“復生”設計展:讓珠寶首飾重獲“新生”

設計師張禕環保首飾作品

設計|“復生”設計展:讓珠寶首飾重獲“新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