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笑到最後:中國古代史上那些“得位不正”的君主

誰笑到最後:中國古代史上那些“得位不正”的君主

文|Steven


皇權作為專制體制金字塔的"塔頂",一直倍受各方關注,但凡有接近皇權者,無不渴望取而代之,享受一下擁有無限權力的快感。這樣的一種心理,不但間接地促使古代專制政體在經歷無數次衝擊後,仍然屹立不倒,還有加強的趨勢。

但是,話也說回來了,皇權雖看似強大,且有嫡長子繼承製等一套制度體系來規範其交替,可是在每一個大一統王朝前期,這樣一種"遊戲規則"並沒有被很好地尊重維護,反而一次次被顛覆。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中國古代史上五次爭議極大的皇位更迭。


1、 秦始皇到底想把皇位給誰?

秦始皇結束戰國群雄割據的分類狀態,開創中國歷史上大一統專制中央集權模式的功業,此不必贅述,可是,隨著年齡的增大,他也在為自己物色繼承者,長子扶蘇曾被其寄予厚望,可是由於父子二人在治國策略上存在不小的分歧,於是秦始皇一怒之下,命其離開咸陽,而與大將蒙恬戍邊。而扶蘇的離開,恰給後來兄弟胡亥上臺創造了機會。

秦始皇東巡病死於半道之上,宦官趙高聯合丞相李斯等擁立胡亥為二世,至於扶蘇則被賜死,以絕後患。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沙丘之變”。

關於秦始皇的這一做法,歷來有多種解讀,有學者認為,扶蘇雖然離開京城,但並沒有失去太子的位置,秦始皇沒有明說過要廢他的位子,所以從法統上講,他才是合法的繼承人,所以他是被胡亥等人暗算了。

可是也有人持有不同意見,他們認為,秦始皇將扶蘇趕出咸陽,本身就說明了扶蘇已經失去了繼承皇位的可能,至於秦始皇臨終前欲派人通知扶蘇返回都城繼位,更是查無實據。所以胡亥的繼位還是有理可循。

誰笑到最後:中國古代史上那些“得位不正”的君主

(影視劇中的秦二世胡亥)

對於這一過程,筆者更傾向於後者,因為質疑胡亥得位不正的說法,多來自於繼秦而立的西漢知識分子群體,司馬遷等亦不能免。所以儘可能抹黑秦王朝,誇大其內部權力鬥爭的黑暗與激烈,以證明自身政治優越性,是必然之舉。至於將"滅秦者胡也"與胡亥強行聯繫在一起,更是一種事後諸葛亮的做法,因為真正交出秦政權者非胡亥,而是他的繼承者子嬰。


2、玄武門之變:誰種下的禍根?

唐初的玄武門之變中,秦王李世民一派與父兄支持者之間的過招之激烈,絲毫不輸於前朝,而李世民能夠把皇位搶到手中,除了其當機立斷、孤注一擲的性格特點外,其父李淵的"無心插柳",也有不小的作用。

太原起兵後,太子李建成主要起的是坐鎮後方的作用,從這點來看,李建成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可是他的盟友齊王李元吉則是頻頻遭遇失敗,最後還得是兄弟秦王李世民來收拾殘局。我們會看到,建立唐王朝之前的幾場重大戰役,例如消滅河南王世充、河北竇建德等地方實力派的戰役中,李世民都是數一數二的主角。李世民立下的赫赫戰功,讓他收穫了人心,也得到了一大批死心塌地的追隨者,所以當李淵發現李世民的崛起有"喧賓奪主",威脅太子位置的可能後,便刻意進行壓制。結果,他的這一做法不但讓父子關係愈發惡化,而且還直接刺激了李世民奪權的野心。

誰笑到最後:中國古代史上那些“得位不正”的君主

因此,玄武門之變的禍根,說到底還是李淵自己種下的,怨不得別人。


3、北宋立國之初的"斧聲燭影"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不久,接連擊潰了李重進等仍舊忠於後周的力量後,又積極致力於加強對軍權的控制,可是,就在這樣一個當口,他卻身患重病,為了保證北宋江山不墜,皇后忙命人去找太子。結果,趙匡胤哪知道身邊人早已被弟弟趙光義所收買。所以皇后沒等來太子,反而等來了帶兵前來"探望哥哥病情"的趙光義。

趙光義徑直走入宋太祖臥榻之所密談,後將皇位攬入懷中,史稱宋太宗。從此北宋皇位由太祖一系轉入太宗一系中,至於宋太祖的倆兒子,也被迫害至死。

據後來人回憶,趙匡胤兄弟"深夜密談"的過程中,曾出現了類似於斧鉞一類兵器落地的聲響,當時趙匡胤妻子發現被近臣出賣後,連忙哀求太宗換得"共保富貴"的保證,更讓宋太宗得位的過程,受到後人的懷疑。

誰笑到最後:中國古代史上那些“得位不正”的君主

不過,宋室南渡後,皇位還是重新回到了太祖一系當中,宋高宗趙構以皇位傳宋太祖後人孝宗,不知這是巧合,還是某種冥冥之中的天意呢?


4、建文帝去哪了?

靖難之役,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至高權力更迭事件。燕王朱棣面對侄子建文帝派來的圍城大軍,絲毫不懼,而是先誘殺其指揮,後借"清君側"為名,出城主動攻擊,揭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

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之時,為鞏固權力,一面誅戮功臣,一面又自作聰明,將諸子分封地方為藩王,同時給予其大量武裝,燕王朱棣正是其中之一。後來,繼位的朱允炆不滿其斂權,派兵鎮壓,結果遭遇對方反撲。雙方激戰多年,最終,燕王朱棣接受南京城內的宦官建議,繞開山東的建文帝大軍防線,直撲長江北岸,後渡江攻城,功勳之後李景隆主動開城門,迎接燕兵入城,建文帝生死不明。

誰笑到最後:中國古代史上那些“得位不正”的君主

(靖難之役中的燕王朱棣)

關於建文帝結局如何,說法不一,如其走密道離開險地,後周遊四方聊度殘生;或縱火自焚而亡;甚至還有人稱其可能逃亡海外,圖謀復位,引得朱棣派鄭和率船隊出洋,秘密探訪建文帝下落。

無論如何,建文帝及其支持者再未能恢復權勢,這是毋庸置疑的。而朱棣為了渲染自身奪權法性,公然篡改明太祖實錄的相關記載,甚至還稱朱元璋早就矚目於自己,只是礙於嫡長子繼承製未表明,而證據之一,竟然是明太祖喜歡自己的兒子仁宗皇帝。這些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了。


5、笑到最後的人:雍正帝與康熙晚年儲位之爭

康乾盛世的開創者康熙皇帝,縱然英明半世,在晚年也不得不面臨繼承人遴選的問題。原太子同其爭權,傷了老皇帝的心,至於八阿哥等人的落井下石,更讓康熙感到寒心。該把皇位給誰呢?

誰笑到最後:中國古代史上那些“得位不正”的君主

誰也沒想到, 最終把皇位抓到手裡的,竟然是一直低調的老四——雍親王胤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雍正到底有無奪權之心,筆者認為是有的,但是,他的手段很高明,首先,他對兄弟爭位的政治活動刻意保持距離,避免過早站隊而引來不必要的事端,同時減少康熙的反感,取而代之的,則是他頻頻展露自己對於父親的孝心,這很給他的形象加分。

其次,他也知道,要想取得皇位,必須暗中扶植自己的勢力,所以籠絡掌握京師防衛的隆科多,以年羹堯鎮守青海,監視自己的競爭者十四阿哥及其主力等等,都是雍正暗中佈下的妙棋。至於其兄弟十三阿哥允祥等支持,更讓他能夠在皇位爭奪當中保持皇室內部的支持率不受過大沖擊。最終,胤禛一發擊中。

不過,康熙到底有沒有明確繼承人,這點上限於史料,還無法作太多推論,但可以肯定一點,坊間流傳的所謂"傳位十四阿哥"被改為"傳位於四阿哥"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於字乃是後來的簡體,而且康熙帝若真有遺囑,應當是滿漢文兼備,即便於字作簡體,那滿文體又該如何篡改呢?

最後做一簡單小結,古代皇位的更替劇烈程度之高峰,多發生於王朝建立初期,而影響其的因素中,繼承人本身的政治素養又多發揮著重要乃至於決定性的作用。所以

"馬上得天下易,而馬下治天下難",誠非虛語。


參考文獻: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

鄧小南《祖宗之法》,三聯書店

孟森《明清史講義》,商務印書館

馮爾康《雍正繼位新探》,天津人民出版社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