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的“浩然之气”

苏辙的作品收录在《栾城集》中,但底层人物传记仅有三篇,即《孟德传》《丐者赵生传》《巢谷传》。

《孟德传》围绕孟德从军营逃走、吓退猛虎到商州被捕三件事铺开,讲述了孟德这个小人物的奇性、奇行和奇遇。孟德是一个勇敢无畏的逃兵形象。据《孟德传》所述,孟德“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于是,趁戍秦州的机会逃离军营,作者写出了孟德敢于反抗统治阶级的束缚,这是孟德大胆的一面;逃离军营后,孟德面临重重困难,却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的精神,他认为“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面对险恶现实,他勇往直前,这是孟德无畏的一面;吓退猛虎一事,展示了孟德的临危不惧;最后,孟德逃离两年后在商州被逮捕时,他坦然认罪,展现了敢作敢为的精神。故而,孟德为“有道者也”。

《丐者赵生传》刻画了一个卑而狂的“知道者”形象。赵生虽是一个乞丐,但他的言行举止皆表现出“狂”的一面。文章开头便记述了赵生平日生活狂的一面;赵生身上还体现出了不愿被世俗束缚的狂傲个性,比如他“少年无行,所为多不法”,甚至有选择性地人际交往,只与“好道者”攀谈;后来,在扬州被一个讨厌自己的姓蒋的人用药把自己眼睛毒瞎,面对这样的人生磨难,“生亦非蒋不循理,槁死无能为也”,这种豁然超凡的心境让人钦佩;再如苏辙与赵生谈论“养性”问题的一段,赵生懂得“养性”“养气”,因此他亦懂得“道”,因为这里的“道”与“养性”有关,是一个“知道者”。一个连基本生活都不能够很好地维持的“瞎眼乞丐”,但有着狂傲不羁的个性、不悲不怨的豁达,最终养性得道。

《巢谷传》是苏辙传体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巢谷是一个充满信义、忠于友情的形象。巢谷是一个卑微的“里校师”(乡里学校的教师),却始终坚守信义之道。如巢谷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保护韩存保一家,而自己却落得无家可归的下场,并因此隐姓埋名数十年,只因朋友的一句托付,誓死也要完成承诺,体现了巢谷忠于友情、充满信义的品质;此外,巢谷在七十三岁高龄时,不顾众人嘲讽,徒步万里去看望被贬黜的苏轼,既与苏轼为友,便不会因苏轼贫贱而改变对其的态度,不幸的是巢谷在途中遭遇蛮隶的盗窃。巢谷的一生充满了悲情。但他并未向命运、世俗屈从,始终坚守“信义之道”。

苏辙的文艺思想颇为重道,如在《诗病五事》中,他批评李白说:“李白诗类其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扬杜抑李的标准就在于诗人是否重道。因此,重道思想反映在其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则表现为“有道者”。

三个人物的一生可谓“一奇”“一狂”“一悲”,苏辙通过对三个底层人物的一生的叙述,赞颂了底层小人物身上的可贵之处,即“浩然之气”的精神品质。三个人物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命运的劫难面前,他们从未屈从,而是以其“浩然之气”实现了人生格局的突破。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琦)书》中提到了“养气”说,并同孟子、司马迁的养气作比较,“苏辙讲孟子的‘养气’,跟道德修养有关,要培养正义感,使理直气壮,这就可以补足韩愈讲的气势旺盛。理直气壮,就可使气势旺盛了。司马迁行天下,与豪俊交游,培养的是另一种气。苏辙讲了这两种气。”苏辙强调的是一种豁达坚韧、无所畏惧的心境。“苏辙认为,无所畏惧的浩然之气是立身之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