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的左將軍和徐晃的右將軍,誰的官職更大呢?

五子良將是指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勢力的五位將軍,即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左將軍于禁、徵西車騎將軍張郃以及右將軍徐晃。《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撰寫魏書卷十七時,將此五人合傳,敘述諸將生平事蹟後評曰:“(魏)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因此現代人將其稱之為“五子良將”或“魏五子”。

在曹魏五子良將中,于禁和徐晃都和關羽有過直接的較量。更有意思的是,在襄樊之戰中,于禁被關羽水淹七軍,從而身敗名裂,而徐晃反而因為擊退了關羽,解了樊城之圍,以此奠定了自己的名將地位。在官職上,于禁在曹魏最高的官職是左將軍,而徐晃則官至右將軍。在漢末三國時期,左將軍和右將軍是比較常見的官職。那麼,問題來了,于禁和徐晃,一個左將軍一個右將軍,他們誰的官職大?


于禁的左將軍和徐晃的右將軍,誰的官職更大呢?


首先,不管是左將軍還是右將軍,都屬於四方將軍的範圍。在漢末三國時期,武將的官職從高到低大致是: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四將軍→四徵將軍→四鎮將軍→四安將軍→四平將軍→雜號將軍→偏將軍。其中,就前後左右四方將軍來說,在地位上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當然,在曹魏的武將官職中,四徵將軍的地位往往也在四方將軍之上。

不過,即便如此,前後左右四方將軍,已經是當時地位較高的武將了。對於于禁和徐晃來說,前者在曹魏官至左將軍,後者在曹魏官至右將軍。在官職上,左將軍和右將軍的品階顯然是一致的。不過,在具體的排名上,往往是右將軍更高,也即排在左將軍之前。究其原因,自然是比較簡單的,也即這是因為在古代歷史上的大部分朝代,一般都是“以右為尊”的,所以右將軍自然大於左將軍。


于禁的左將軍和徐晃的右將軍,誰的官職更大呢?


無出其右,這是一個婦孺皆知的成語,意思是古代以右為尊。《史記·田叔列傳》:“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漢書·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如見與語,漢庭臣無能出其右者。” 也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以右為尊幾乎是一個共識了。

在古代的官職上,《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記載:“乃以絳侯勃為右丞相,位次每。平徙為左丞相,位次第二。”也即在西漢時期,右丞相的地位是高於左丞相的。

《漢書.周昌傳》中記載:“左遷”顏師古注:“是時尊右而卑左,故謂貶秩位為左遷。”宋戴埴《鼠璞》中記載:“漢以右為尊。謂貶秩為左遷,仕諸侯為左官,居高位為右職。”又,唐朝時期,李白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詩。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唐代字位應以左為尊,此題中“左遷”指貶謫,乃用漢代習慣語,是以右為尊。


于禁的左將軍和徐晃的右將軍,誰的官職更大呢?


同時,在漢末三國時期,《三國志·姜維傳》中記載:郤正著論論維曰:“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在蜀漢的武將中,姜維作為大將軍,地位自然是最高的,所以“處群臣之右”,這裡面的“右”字,相當於在上面的意思。再比如公元219年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任命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其中,張飛作為右將軍,就排在了左將軍馬超之前。

至於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郃,延康元年(220年),曹丕即魏王位後,任命張郃為左將軍,進封都鄉侯爵位。太和二年(228年),魏明帝曹叡派遣大將軍曹真督領諸將,抵抗諸葛亮。曹叡讓張郃右將軍(張郃從左將軍轉為右將軍,雖然是平級轉官,但在當時,以右為尊),讓張郃督諸軍,在街亭阻擋諸葛亮的部將馬謖。對於張郃的這一職位,也說明在漢末三國時期的武將官職中,右將軍是大於左將軍的。


于禁的左將軍和徐晃的右將軍,誰的官職更大呢?


最後,綜上,于禁和徐晃,一個左將軍一個右將軍,顯然是右將軍徐晃的官職更大。對於徐晃來說,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勳,參與徐州之戰、官渡之戰、冀州征伐、白狼山之戰、南郡之戰、關中征伐、夏侯淵平涼州之戰、漢中之戰等幾次重大戰役。在樊城之戰中,徐晃率軍擊退關羽,又緊隨關羽展開追殺,並趁機連破關羽十重圍塹,徹底解除了樊城之圍。因此,非常明顯的是,襄樊之戰中,徐晃可謂走向了自己的巔峰。


于禁的左將軍和徐晃的右將軍,誰的官職更大呢?


與此相對應的是,在襄樊之戰中,于禁則可謂身敗名裂。關羽圍攻襄、樊時,于禁督七軍前往救援,被關羽利用秋季大雨打得全軍覆沒,投降後被監押在南郡。而後關羽被呂蒙擊敗,于禁流落至東吳,孫權向魏國稱藩後,將於禁送還魏國。在顛沛流離之下,曹魏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自然是非常狼狽。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魏文帝曹丕表面安慰于禁,卻暗裡讓人作壁畫羞辱于禁,于禁因此慚恚而死,被惡諡為厲侯。換而言之,襄樊之戰中的表現,直接導致于禁落下了悲涼的結局,這和徐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太和元年(227年),徐晃去世,諡曰壯侯,子徐蓋繼嗣。正始四年(243年),徐晃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