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报刊长篇幅报道会宁七旬老人

​ 8月2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主管,中华慈善总会主办的《慈善公益报》对会宁县慈善会常务副会长王文汉进行了全面报道,充分肯定了这位七旬老人对会宁慈善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神圣会师地 平凡慈善人

——记甘肃省会宁县慈善会常务副会长王文汉

慈善公益报社

国家级报刊长篇幅报道会宁七旬老人


国家级报刊长篇幅报道会宁七旬老人

国家级报刊长篇幅报道会宁七旬老人

  慈善公益报(常琦彪 本报记者 李济慈)甘肃省会宁县河畔镇两迎水村村民赵希瑾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当年,妻子患病在床,5个孩子还在上学年龄,一家人的生计都要靠他独力撑持,疲于奔命。尤其是当3个孩子格外争气,一同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赵希瑾的心里既欢喜又忧虑,像悬着一块沉重的石头。对于终日“土里刨食”的他来说,筹集孩子们的上学费用成了最大的“难肠事”。

  赵希瑾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是自己家遇到了一位贵人——会宁县慈善会常务副会长王文汉。当王文汉得知赵家的情况后,主动联系爱心人士资助了一万多元钱将孩子顺利送进大学,并持续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如今,3个孩子早已大学毕业,开始凭借自己的能力回哺家庭、回报社会,不仅为母亲治愈疾病,还清了家里的所有欠债,还为父母出资发展家庭养殖业。目前,赵希瑾家的羊存栏超过20只,年收入超过2万元。赵希瑾一家从此把王文汉当作挚友亲朋,常来常往。

  把王文汉当作家人一样看待的不仅赵希瑾一家,在会宁,提起这位“五好老人”,可谓妇孺皆知,人人称道。在甘肃慈善界,他也是久负善名,深为同仁敬重。

国家级报刊长篇幅报道会宁七旬老人


以德为先 义举堪颂


  1952年,王文汉出生在会宁县城一个贫民家庭。自儿时起,父母和家中长辈就为他烙下了深深的红色情结。早年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会宁,王文汉的父母便积极帮助红军抢救伤员,用花椒水的土方为红军战士清洗伤口。坚持每天为红军总司令部和直属机关送馍送菜,风雨无阻,深得红军将士的赞赏。潜移默化中,也让王文汉从小养成了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王文汉的叔父王倦毅然参加红军,转战南北,建功颇丰。不幸于1945年在山东沂蒙山区战斗中牺牲,被国家授予革命烈士称号。1952年3月17日,其家属受颁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王文汉父母身上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品格正是受到朱总司令等红军首长高尚人格魅力的感染与影响,也使王文汉从小养成了脚踏实地、以德为先的价值追求。

  从16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长达44年的工作历程中,王文汉多次受到省、市、县党委及政府的表彰奖励。特别是在会宁红色景区的设计与建设中,他以竭尽全力、无私奉献的精神,赢得了广泛赞誉。

  王文汉与募款结缘是在2006年。时任会宁县政协副主席的他被任命为省内红色遗址建设筹资组组长。领命之后,他便开始四处奔波,多方筹措,出入机关单位、厂矿企业近200家,联系接触民营企业家100余人,行程2万公里,筹资700万元。为向捐资者表示感谢,王文汉慷慨捐出他多年的珍藏——1949至1953年版1分、2分、3分、4分面值共4个整版400张邮票。这700万元义款的筹募代表了王文汉锲而不舍的精神,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对建设红色圣地的意愿。王文汉家族也先后3次无偿捐赠了10余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其中有朱德总司令赠送给他父母的瓷茶壶,后被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收藏。两枚1934年由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制造的“赤化全川”铜元,收藏家曾以每枚5000元价格求购,均被王文汉拒绝,而毅然捐赠给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国家级报刊长篇幅报道会宁七旬老人


一颗爱心 百般善事


  2007年,会宁县慈善会成立,王文汉被推选为常务副会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13年。13年来,会宁慈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其中不乏王文汉的心血。

  由于县里财政紧张,在慈善会成立之初,只获批1万元办公经费。为使慈善会正常运转,王文汉积极寻求爱心企业家的支持,一笔就募得12万元。不仅为慈善会提供了启动资金,更与企业家们签订了为期10年的捐助协议,为县慈善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3年来,王文汉不遗余力奔走在会宁慈善一线,广结善缘,广募善款。截至目前,会宁县慈善会共募集7527.57万元,其中现金3398.77万元,物资价值4128.8万元。为困难学子、贫困患者、特困及单亲家庭等数以万计的困难群众送去温暖,也为多项慈善活动打下坚实的根基:如送援助进灾区、送温暖进贫户、送慰问进社村、送卫生进村落、送图书进校园……会宁慈善项目覆盖乡镇社区,受益群众达3.6万人次。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人生。捐资助学始终是会宁县慈善会的重点工作。13年来,用于教育救助的资金达2182万元,救助各学段特困学生8665人。尤其是近年来,每年用于捐助特困大学生的善款都在140万元以上,年均救助学生500余人。其中,王文汉争取到648.44万元善款用于改善当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其中新建改建6所小学,为3所学校援建电教室,为6所小学安装净水设备,为10所学校捐赠教学用品……这个不足60万人口的红色县城,既是国家级贫困县,也是甘肃省“高考状元县”。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共向全国输送大学生11.5万名。而慈善助学的积极作用恰是功不可没,功德无量。

  自2010开始,会宁县慈善会通过甘肃省慈善总会牵线搭桥,联系国际慈善医疗团队逐年深入会宁乡村,为群众诊疗服务。10年来,共为全县28个乡镇贫困患者免费进行白内障、囊肿、疝气、唇腭裂等手术968例,手术及发放药品价值2750万元,就诊者达2.78万人次。

  2018年,县慈善会争取到国际援助项目,为乡村建塘坝2座,新修水窖251眼。2019年投资100万元,建塘坝4座。为乡村12所学校安装净水设备,为600余户贫困户捐赠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价值400余万元。

  据悉,13年来,县慈善会共对四方、侯川、翟所等19个乡镇3000余户困难群众、敬老院五保老人、孤儿及残疾人进行了走访慰问,送去慰问金累计247万元。

国家级报刊长篇幅报道会宁七旬老人

情守本分 造福桑梓


  长年奔波操劳在慈善一线的王文汉曾动过3次手术,但他不为病痛所困,不为名利所扰,依旧默默坚持走乡村、访贫苦、打水窖、建塘坝。会宁的每一个慈善项目场地、每一次慈善活动现场,人们都能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就是年近古稀的王文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而做慈善工作跟需要一颗坚定执着的恒心。他坚持退休而不退志,离岗而不离心,将自己的一腔赤诚与深情献给了会宁的父老乡亲。

  王文汉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得到了党委政府与广大群众的充分肯定。2016年他被会宁县老龄委评为全县“老有所为”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评为白银市老干部系统“优秀共产党员”;2018年被评为甘肃省“五好老人”。

  《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到,2019年,甘肃省推出19位慈善工作先进个人的感人故事,王文汉事迹的点击量与点赞量均位列全省榜首。同年,作为甘肃省推荐的4位同志之一,王文汉入选中华慈善总会“全国基层慈善工作者先进事迹宣传活动”。而面对这样的荣誉,王文汉总是谦逊道:“工作是大家共同做的。我作为一名慈善工作者,只是尽了些自己的本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