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不能再造华尔街——《伟大的博弈》读后感之四

(四)启示

如果从1698年,华尔街的地标三一教堂开始修建开始算起。到如今已经它是321年的历史。它让我想起了“万物生长”四个字,给了人几个启示:

一是允许周期的完整释放,让资源配置价格得以恢复,让资源集中在最优秀的人和企业手中。开始新一轮更优异的群体中的竞争。

二是一个裸露给风雨的市场,是一个生命力更值得新来的市场。因为有可信赖的行业自律,更成熟的投资者。

要相信行业自律的力量,因为他自下而上,更精准更有效,而且它以最小的利益出让方式实现纠错,这也意味着更小的成本。

所以,伟大的,不是华尔街,也不是这个舞台上来来去去的千古风流人物。

而是时间和心态的伟力。这样无论换什么演员,剧本都不会换。

有人曾提醒我,快速深度的思考第一招,就是找可对标的知名案例。中国能不能借鉴华尔街?我想还是不行的。

首先,两边有着完全不同的基因:

1. 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无需解释。国家基因不同。

2. 国际舞台vs逐步开放。纽约最早是来自荷兰的移民所建,华尔街从一开始就有着欧洲资本的参与,英国他一开始就是世界的国际舞台。

3. 信贷直融同步vs信贷先行,这是所谓的欧美道路和东亚道路。80年代,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之路也有争论,当时尽管五道口的首批学生们提出要多元化发展,但出于政治需求,但是最终我国仍然选择了先发展银行,再发展资本市场。

4. 慢悠vs着急,这是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强国的心态区别。如今,当我们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美割裂为两套技术体系、市场体系的时代时,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性已经迫在眉睫了。在80年代也是如此,当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流动的资源配置需求、增长的居民和企业财富都需要相应的金融体系,所以我们需要从顶层设计出稳妥的发展路径。总而言之,两次都是,留给我们试错的时间不多了。

那如果要借鉴华尔街,不能借鉴它100%放任自由经济的心态,可以借鉴什么呢?也许是三点吧:

第一,产业升级要靠直接融资市场。

第二,将支持实体看得大过居民财富安危。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力鼓励社保、养老金投资私募基金这类有企业产业优选能力的买方机构,不仅是允许投一级,也要允许投二级私募,如果经济发展了,还怕以后养老金亏损吗。

第三,允许试错、允许血泪教训、允许周期力量自然释放演进。

对照这三点和当下的中国,可能中国资本市场大发展的又一次机会来了。好些都正在做。

写到最后,我想起了华为事件后,任正非两万字的讲话,他感谢合作也感谢竞争,感谢盟友也感谢敌人,感谢经济增长也感谢经济失速,唯独没有提感谢的,就是看得见的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