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的發展史

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當時有人用“中本聰”的化名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比特幣的模式。

和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而是由網絡節點的計算生成,誰都有可能參與制造比特幣,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臺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買賣,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並且在交易過程中外人無法辨認用戶身份信息。2009年,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機構控制的比特幣誕生。比特幣是一種“電子貨幣”,由計算機生成的一串串複雜代碼組成,新比特幣通過預設的程序製造,隨著比特幣總量的增加,

比特幣的發展史


新幣制造的速度減慢,直到2014年達到2100萬個的總量上限,被挖出的比特幣總量已經超過1200萬個。

每當比特幣進入主流媒體的視野時,主流媒體總會請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分析一下比特幣。早先,這些分析總是集中在比特幣是不是騙局。而現如今的分析總是集中在比特幣能否成為未來的主流貨幣。而這其中爭論的焦點又往往集中在比特幣的通縮特性上。

不少比特幣玩家是被比特幣的不能隨意增發所吸引的。和比特幣玩家的態度截然相反,經濟學家們對比特幣2100萬固定總量的態度兩極分化。

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們認為政府應該積極調控貨幣總量,用貨幣政策的鬆緊來為經濟適時的加油或者剎車。因此,他們認為比特幣固定總量貨幣犧牲了可調控性,而且更糟糕的是將不可避免地導致通貨緊縮,進而傷害整體經濟。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卻截然相反,他們認為政府對貨幣的干預越少越好,貨幣總量的固定導致的通縮並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是社會進步的標誌。

比特幣網絡通過“挖礦”來生成新的比特幣。所謂“挖礦”實質上是用計算機解決一項複雜的數學問題,來保證比特幣網絡分佈式記賬系統的一致性。比特幣網絡會自動調整數學問題的難度,讓整個網絡約每10分鐘得到一個合格答案。隨後比特幣網絡會新生成一定量的比特幣作為賞金,獎勵獲得答案的人。

比特幣

比特幣的發展史


2009年比特幣誕生的時候,每筆賞金是50個比特幣。誕生10分鐘後,第一批50個比特幣生成了,而此時的貨幣總量就是50。隨後比特幣就以約每10分鐘50個的速度增長。當總量達到1050萬時(2100萬的50%),賞金減半為25個。當總量達到1575萬(新產出525萬,即1050的50%)時,賞金再減半為12.5個。

首先,根據其設計原理,比特幣的總量會持續增長,直至100多年後達到2100萬的那一天。但比特幣貨幣總量後期增長的速度會非常緩慢。事實上,87.5%的比特幣都將在頭12年內被“挖”出來。所以從貨幣總量上看,比特幣並不會達到固定量,其貨幣總量實質上是會不斷膨脹的,儘管速度越來越慢。因此看起來比特幣似乎是通脹貨幣才對。

然而判斷處於通貨緊縮還是膨脹,並不依據貨幣總量是減少還是增多,而是看整體物價水平是下跌還是上漲。整體物價上升即為通貨膨脹,反之則為通貨緊縮。長期看來,比特幣的發行機制決定了它的貨幣總量增長速度將遠低於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

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們認為,物價持續下跌會讓人們傾向於推遲消費,因為同樣一塊錢明天就能買到更多的東西。消費意願的降低又進一步導致了需求萎縮、商品滯銷,使物價變得更低,步入“通縮螺旋”的惡性循環。同樣,通縮貨幣哪怕不存入銀行本身也能升值(購買力越來越強),人們的投資意願也會升高,社會生產也會陷入低迷。因此比特幣是一種具備通縮傾向的貨幣。比特幣經濟體中,以比特幣定價的商品價格將會持續下跌。

比特幣是一種網絡虛擬貨幣,數量有限,但是可以用來套現:可以兌換成大多數國家的貨幣。你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一些虛擬的物品,比如網絡遊戲當中的衣服、帽子、裝備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比特幣購買現實生活當中的物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