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作者 / 圈圈丸

第70屆柏林電影節今天正式開幕。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以及中國影迷最關注的國際電影節之一,我們覺得有必要在這個柏林電影節的週年暨時期詳細的介紹科普一下該電影節的發展歷史、流程設計以及國際影響力。

閒話少說,開始吧。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柏林電影節是如何煉成的

時值1950年,圍繞全世界的美國與前蘇聯的冷戰才開始三年,就已經把全世界拖入了一種難以名狀的緊張情緒中。而冷戰的主戰場——德國柏林,更是在那年就達到了冷戰的峰值。柏林牆兩邊,東德與西德人民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讓這場無形的經濟戰爭變成了可視化的戰場。

也就是在這樣的局勢下,駐紮在柏林的美國信息服務處高級專員奧斯卡·馬泰提出了在西柏林舉辦電影節的想法。那是在1950年10月一次委員會議上,奧斯卡·馬泰唇槍舌劍地說了一堆舉辦電影節對於冷戰、對於美國、對於西方資本主義的百般宜處。他認為,要展現西方,尤其是西德,在文化發展和包容性兩方面的優勢,電影節是最合適不過的選擇。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奧斯卡·馬泰(右)


委員會認為非常有道理,於是通過了奧斯卡·馬泰的提案,並指派他本人開始策劃籌辦電影節。那時的西德並不缺熱愛電影的人群,奧斯卡·馬泰很快便說服了柏林參議院的所有議員以及德國電影業所有舉足輕重的製作人參加這項活動。

下一個問題就是籌款了,畢竟金錢是第一生產力。不過這其實也不難辦,那可是冷戰時期,任何有利於宣傳西方資本主義之優勢、打擊東方社會主義之弊端的活動都會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奧斯卡·馬泰更狠,直接找到了美國軍事處要錢,冷戰“又不要你們軍隊拼命了,出點錢總是應該的吧”,大概就是這麼一套話術,美國軍事處很快便答應了贊助頭幾年電影節的所有開資。終於,在1951年6月,第一屆柏林電影節開幕了。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第一屆柏林電影節


在歷任主席中

不斷進化地柏林電影節

在經過層層選拔之後,柏林電影節的第一任主席由電影歷史學家阿爾弗雷德·鮑爾當選。而他在這個位置上一坐就是25年,見證並領導了柏林電影節從一個冷戰的附屬品逐漸成為世界級的電影活動。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阿爾弗雷德·鮑爾(右)


鮑爾上任後把第一屆柏林電影節就辦得有模有樣,不僅專門挑選了著名導演希區柯克的《蝴蝶夢》作為開幕電影,還為物種不同類型片的電影分別設置了金熊獎項。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而在第一屆裡評選裡,迪士尼的動畫電影《仙履奇緣》就同時獲得了音樂電影的金熊獎和觀眾獎,成為最大贏家。金熊獎的最初評選標準給人的感覺非常親民,貌似不像現在這般總是與嚴肅的藝術掛鉤。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個評選結果就是普通觀眾選出來的。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仙履奇緣》劇照


柏林電影節誕生之初並沒有得到電影製片人國際聯合會(FIAPF)的認可,在他們看來,一個為了在冷戰中幫助美國宣傳的活動不該和藝術掛鉤,因此沒有給予柏林電影節頒發評審團獎的資格,也就是說不會有電影專業人士參與評獎。也正因如此,最初的幾屆柏林電影節的獎項完全由觀眾決定,金熊獎最初也是一個更偏商業性質的獎項。

但是不具備專業性並不影響柏林電影節的逐漸壯大。因為越來越具備焦點,最終FIAPF也不得不承認柏林電影節的影響力,在1956年的時候正式認可了該電影節,並給予了金熊獎由國際電影專業評審團評選的資格,至此,金熊獎開始成為國際認證的專業電影獎項,柏林電影節也從商業中找到了藝術之道。

鮑爾作為首任主席無疑是成功的,因為他只用了5年就把柏林電影節推向了全世界。此後20年裡他甚至不用再多做任何操作,任憑柏林電影節一年比一年辦得更風光就好。這段時間裡唯一的狀況,也就是1970年時邁克爾韋爾霍文執導的反戰題材影片《o.k.》在獲獎後引發了一些內容爭議後被取消獎項,那一年金熊獎也沒有再重新評選。當時不少人認為這次事件證明了柏林電影節一直沒能擺脫自己“冷戰出身”的背景。但柏林電影節也在第二年迅速作出回應,對電影節的競賽單元選片指標進行了改革,並且設立了新的國際電影論壇給那些具備爭議的影片。

可以看出,即使出現一些重大事故,當時的柏林電影節也已經能夠及時應對,側面證明了該電影節已經有一套非常完整成熟的運營體系。1976年,鮑爾順利退休,將這個體系、這個電影節交接給了新一任主席——電影記者出身的沃爾夫·唐納。唐納的做事風格顯然比鮑爾右了許多,他接任後就表示此後柏林電影節會將推廣德國電影放在首位,並在1978年的第28屆電影節上開辦了歐洲電影市場,促進電影的交易與販賣。為了讓歐洲電影市場能夠有很好的交易量,他還把電影節的舉辦時間從每年6月初調整到了每年2月底。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沃爾夫·唐納(中)


或許是對唐納的右派作風有所不滿,電影節的評審團在第28屆評選金熊獎時破天荒地把獎項頒給了西班牙整個電影行業。表面上是表達對他們多年來為電影貢獻的敬意,潛臺詞裡似乎也在表達,哪怕主席是一個只想推廣德國電影的右派,但“我們”的評選依然注重全球化。這也可以看出柏林電影節的體系絕對不是一個人可以干預和改變,它每一層的人都在影響和推動著這個電影節的存續。

後來的情況可想而知,沃爾夫·唐納並沒有在主席位置上坐得太久,僅僅3年後他就匆匆退休,他的繼任者是著名的瑞士紀錄片導演莫里茨·德·哈德爾登。而哈德爾登不是一個像唐納那樣愛折騰的人,他明白柏林電影節早已行駛在穩定且正確的軌道上,因此他只用確認它正常行駛就行。他坐主席的20年間,也目送柏林電影節成為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而金熊獎也成為國際上的A級電影獎項。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莫里茨·德·哈德爾登


2001年的時候,唐納功成身退,新的繼任者,也就是現在柏林電影節的主席,是德國著名的電影批評家迪特·科斯利克。雖說是批評家出身,但科斯利克本人也不是激進派。他接任的時候,柏林電影節已經50歲了,對於電影節而言,它簡直就已經如同一個帝國一般穩固,不需要也不會有什麼變故。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迪特·科斯利克


而近2年柏林電影節的實際執行主席已經換成了製片人馬裡蒂·裡森貝克,她是柏林電影節的第一位女主席,也是A級電影節中的第一位女主席。她的上任符合現在的時代潮流,也側面說明了柏林電影節一直在配合世界的趨勢,它並不是一個“老頑固”。而這樣一個嚴謹、完整又自由的體系,正是一個頂級電影節最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反思的點。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馬裡蒂·裡森貝克


柏林電影節的規模

今天的柏林電影節,每年能夠接納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人和媒體人,並開展長達11天的各類活動。每年有來自全世界不同類型、長短和風格的400部新電影會在柏林電影節首映。而除了電影活動之外。影片交易市場、專家座談會和電影音樂節都是柏林電影節吸引無數人的原因。柏林電影節本身就和它打出的口號一樣:多元、獨立、大膽(Diverse, Independent and Daring)。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2009年以來的主會場


參加柏林電影節的電影主要分為7個類別:第一種是競賽單元影片,也就是被國際評審團甄選出來競選金熊獎的影片。第二種是全景單元影片,是一些表達社會話題的影片,比如LGBT群體。第三種是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單元影片,都由年輕電影人制作,這些影片的內容或題材會讓人耳目一新,但不會參與評獎。第四種是世代單元影片,主要是給兒童和青少年觀看的電影,會被分為“4歲以上”和“14歲以上”兩個年齡段的內容,並評選出三個獎項。第五種是德國單元影片,主要是各種類別的德國電影,向全世界人展示德國電影最新的趨勢,也為德國國內的新電影人提供了平臺。第六種是短片單元影片,主要是評審團選出來的來自全世界的優秀短片,最終會評選金熊獎最佳短片。第七種是回顧單元影片,主要是曾經的一些經典影片再放映,有時會專門針對一個主題放映,也會專門放某個電影人生平的所有作品來致敬。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當然,柏林電影節的這7個電影單元其實並不特殊,基本上是所有電影節都會有的單元環節,它最大的亮點還是它的專業性和包容性的兼顧。

中國電影與柏林電影節

我們國家的電影和電影人從80年代開始參加柏林電影節,也有過多次斬獲。張藝謀、謝飛、李安、王全安、刁亦男都斬獲過金熊獎,時間遍佈80、90、00、10這四個時代。可以說中國電影人自從參加柏林電影節以來就不曾斷檔過獲獎,一直都有所建樹,柏林電影節也是中國電影的福地。

科普|柏林電影節「70年」發展史

2014年《白日焰火》在柏林電影節十分成功

今年我國導演賈樟柯也入圍了紀錄片單元,我們期待他能創造佳績。而毋庸置疑的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還會繼續在柏林電影節上展現風采、輸出文化。

另一方面,我們從柏林電影節的繁榮裡,也能學到更多的東西。現在國內的電影節也越來越多,但許多都還處於起步階段,並沒有太多的舉辦次數。一個成功的電影節活動,絕對不是一兩次聲勢浩大然後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而應該像柏林電影節那樣細水長流、穩步發展、建立體系、端正態度。電影節誕生的初衷或許不是為了文化和藝術,但它電影最終都會迴歸到文化和藝術的懷抱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