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機械設計,是專一行幹到老,還是通用性設計?

做機械設計,是專一行幹到老,還是通用性設計?

齒輪組

機械是一個很寬廣的行業,即使是機械設計這個細分專業,也是包羅萬象,千差萬別,至於所謂的通用性,大概也只有一些理論基礎知識具備一定程度的通用性吧,很多設計還是有特定的門檻和技術壁壘,對於一個外行而言,想要憑藉“一招鮮”而吃遍天,似乎不太可能。

其實,這是一個“專”與“博”的博弈問題,根據我對職場和專業的認知,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下這個問題。

01 基於你所擁有的平臺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我們所有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發展前景都來自於所在平臺對我們的培養,好的平臺可以成就牛逼的從業者,而牛逼的從業者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反哺”平臺,從而進一步提升平臺的高度。

例如民國時期的“黃埔軍校”,這就是一個非常牛逼的平臺,他培養了一代戰場名將,而這些戰場名將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黃埔軍校”的盛名,彼此相輔相成,共創輝煌;與之極度相似的還有美國的西點軍校,那也是名將與企業家輩出的搖籃。

在商業界我們還可以看到IT精英的搖籃“硅谷”,例如谷歌公司,微軟公司,蘋果公司等等,在中國你可以看到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企業,我們可以在知乎看到一個很自然的現象,只要一個賬戶和這些企業相關,哪怕曾經在那裡實習了一下,都可以做到自帶光環,不管其是否輸出了足夠有價值的內容,都可以獲得一大批粉絲的關注與擁戴,我們不能將這種現象輕易的歸結於盲目,這絕對是理性的選擇,因為大概率來說,這樣的平臺確實更容易成就一個牛逼的人。

所以,如果你所在的平臺夠牛逼,天花板夠高,你其實是可以將自己的精力更專注於“專”這個範疇,去做一個真正的特定區域或技術的專家,把自己的精力和理想高度專注於一個點,讓這個點成為你職業生涯的發展之“源”,這是完全可行的,是會有大把人為此買單的。

因為平臺的力量,你可以接觸到最前沿和最牛逼的技術和資源,你也擁有足夠的上升渠道和空間,你的個人職業發展完全可以在平臺內部得到很好的滿足,或許終你一生你都不能在平臺裡達到巔峰的位置,那也就意味著你的人生理想可以安定的在此終老,其實這是很幸福的事情。

這有點像以前的國企,你可以安靜的去做一個“螺絲釘”,企業會為你解決掉你所有的後顧之憂和理想之慾,所以你儘可以往一個專家去打造自己的職業生涯,而且你在這個過程中打造的專業光環,可以深刻的波及到整個行業,讓你成為行業的一顆亮眼的“明星”。

如果你所在的平臺是這樣的平臺,那我的建議是安靜的去做一個專家,要專注於“專”這個範疇。

如果你所在的平臺很一般,上升通道也很狹窄,上升空間更是有限,那你就需要小心了,單純的專業技能很可能會讓你“食不果腹”,“衣不遮體”;因為你的職業生涯很大可能不會在一個平臺或企業終老,你面臨多次的轉崗甚至轉業,你同時也面臨多次的選擇與被選擇。

這個時候,單純的職業技能,尤其是過於“專注”的職業技能就顯得很尷尬了,就以機械行業為例,如果你只懂得裝配某個產品的某個功能部件,雖然你對裝配這個功能部件已經到達瞭如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境界,而且企業也非常認可你的價值和能力,在這個企業你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才,但是一旦這個企業倒逼了(這是個大概率事件),你的這個能力就很侷限了,你去哪裡再找一個企業,再找一個這樣的產品和對應的崗位來支撐你的職業生涯?這就是螺絲釘的最大的尷尬。

我很贊成國家提倡的“工匠精神”,但是我很反對老闆們忽悠的“螺絲釘”價值觀,千萬不要去做一顆螺絲釘,因為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你的下場可能是毫無“立錐之地”啊。

在這個前提下,我的建議就是在“專”的基礎上一定要“博”,這裡的“博”並不單純的指你的專業技能,更指你的個人綜合能力,例如你的組織能力,你的領導能力,你的溝通能力,你的當眾表達能力,你的團隊協作能力等等,而這些東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你的個人利用價值和職業寬度,可以更有力的職場你的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一場“馬拉松”,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到光榮退休,對於一個正常人而言,起碼有35年以上的職業生涯,如何合理的分配這35職業生涯,是一個很關鍵的事情,我認為可以花10的時間專注在某個特定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機械行業,如果你可以潛心十年去磨一劍,即使你不能達到大師級的程度,你也基本上可以在這個行業很輕易的獲得體面生存的能力。

十年後你可以將重心往“博”這個方面偏移,因為你所面對的職場環境和競爭模式已經完全不一樣了,你需要去關注的對手和層次也完全不同,這個時候如果你還是以單純的技術去對抗就會顯得極其的單薄與無力,你需要上一個臺階說話。

所以,將你的精力偏向於“專”還是“博”,關鍵在於你所在的平臺,這絕對是你選擇的出發點。

02 基於你所從事的崗

機械行業,哪怕是機械設計崗位,對於不同的細分行業,依然存在天壤之別,其實大部分所謂的機械設計崗位是沒有太多的技術含量和通用性的,而且機械設計這種專業技能的高低,太過於依賴個人的“實戰”經歷,所以對於很多人來說,雖然在這個崗位上具備了很長的時間跨度,但是並沒有積累相應的專業技能,這是一個很尷尬的事情。

我曾經不止一次的說過,一個好的機械設計工程師就好比一個經歷過戰爭洗禮的神槍手,神槍手的槍法都是靠子彈喂出來的,同樣機械設計工程師的專業技能也是靠“項目”喂出來的,甚至你也可以說,機械設計工程師的專業技能完全是靠“金錢”喂出來了,你花掉了多少企業的研發費用,你就會具備多少相應的設計能力,這絕對是成正比的,如果你都沒有這方面的硬性匹配,你根本就談不上是一個機械設計工程師,哪怕你墮落與這個崗位多年也是一樣。

很多人容易輕信一個關於機械行業的“謠言”,那就是從事這個行業“越老越值錢”,其實這是完全錯誤的,其背後的真相是“越有能力越值錢”,能力來自於哪裡?當然來自於時間和項目經歷的積累,很多人只關注到“時間”這一個點,以為那些人值錢是以為他們“夠老”,其實這就有點牽強了,真相是因為他們做的項目夠多,他們經歷的實戰夠多,他們花費的企業研發成本夠多。

所以從這個出發點而言,如果你所在的崗位,根本就不能支持你去做一個專業的大師,那就一定要注重自己在“博”方面的發展,因為在這樣的崗位,你即使去專注於所謂的技術,也成就不了你的“專家”光環,這是毫無意義的,直白一點說就是,這是一條死衚衕,走不通。與其傻逼式的堅守,不如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去成就自己“博”的一面,然後利用自己的“博”的能力再找下一個值得自己去“專”的平臺。

其實評估一個崗位是否值得去“專”是很容易的,你只需要看你所在的平臺裡,從事這個崗位最牛逼的那個人現在是一個什麼狀態,因為那就是你在這個平臺的上限,如果他現在的狀態都不能支撐你的理想,那就需要考慮是否值得去“專”了,基本上你很難超越這種情況的,除非平臺有很大的發展,否則你的崗位絕對無法突破。

03 基於你個人的性格

人的性格有很多種,例如內向型性格,外向型性格,內外兼備型性格等等,其實這些性格並沒有什麼好壞之分,我經常受到私信說自己太內向了,職業生涯發展不好之類的話語,其實不要講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的原罪歸結於內向,內向型性格是沒有錯的,內向並不代表不好。

當然很多崗位和性格存在一定的匹配度問題,例如做技術的人,需要耐得煩,坐得住,所以偏內向型性格會更有利一些,而做銷售的人,需要更多的親和力和溝通能力,所以具備外向型性格人更容易做好,所以如何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一定要結合自己的性格去規劃,不要看到別人的風光就錯誤的幻想了自己的明天,有些事情可能是你永遠都做不來的。

就拿我個人來舉例,我有輕微的社交恐懼症,我很多時候喜歡一個人獨處,我喜歡下班就回家,有自己獨立的私人空間和時間,讓我可以做相應的知識輸入和思考,但是我也很職業的去鍛鍊自己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我可以在工作上與人精誠合作,也可以上臺當眾做高質量的報告稱述,也可以和合作夥伴溝通互動,當然這很累,很難,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給自己批一件偽裝的外衣,如果你不想勉強自己,那就需要很好的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徑,儘量貼合自己的性格去規劃。

其實勉強自己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我自己有非常切身而深刻的體會,我就是一個把自己活生生的從一個內心型人格“扭曲”成一個內外向型兼備型人格的人,我為此看了很多所謂的“成功學”書籍,不斷的暗示和麻痺自己,讓自己時刻都處於不舒適的區域,這太痛苦了,我並不贊成每個人都這麼去做,我也不知道我的自我改變是否值得(當然,我只是覺得有點累,精神上還是很正常的,呵呵,我也為自己的改變而存在些許的感激與自豪),但是我並不建議你們也去做。

而且這樣的自我改變是一個持續的痛苦過程,很多人因為自我疏導不力和認知偏差而出現所謂的“抑鬱”,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順應自己的性格和興趣去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最後,對於機械設計行業而言,能夠專業的幹一行到老很不容易,因為大部分人根本不具備這樣的從業環境,所以一定要為自己規劃一條具有普便適應性的持續發展之路,就如現在的我一樣,我前面十多年專注於技術,現在我可以做分享,也可以去大學上課帶畢業生,我在讓我的技能多途徑的發光發熱,我覺得這樣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