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父母荐读:学龄期(6—12岁)心理发展对照表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宝爸宝妈们常常不确定,孩子不同年龄段应该怎么养育。比如,都七八岁了,跟他讲道理怎么还是听不懂;为什么孩子刚上学变得特别爱问“十万个为什么”?孩子做作业总是心不在焉,是因为年龄小,心定不下来吗?对此种种,宝爸宝妈有很多的疑惑。

为此,针对学龄期(6—12岁)儿童及父母推出一份儿童年龄与相应心理发展对照表,希望能帮助广大家长们清晰地认识到,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并采取对应性教育措施。


小学生父母荐读:学龄期(6—12岁)心理发展对照表


6—7岁(一年级)儿童一般心理特点:

1、心理水平停留在不随意性和具体形象阶段。

2、集体意识比较模糊,不清楚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更不用说集体荣誉感。

3、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但喜欢听到表扬,对批评不放在心上。

4、刚上学时表现出不适应,对父母很依赖,在学校不敢表现,回到家就恢复原本的面貌。

5、上学后接触到很多新鲜的事物,因此这个阶段提出的问题会非常多。也有孩子在这个阶段不爱提问,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疑惑,而是藏在心里,不愿表达而已。

6、对老师充满敬畏。

7—8岁(二年级)儿童一般心理特点:

1、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目的性有所增强,仍以不随意性为主。

2、逐渐意识到班级是一个集体,开始有集体荣誉感。

3、仍然不具备自我评价能力,但喜欢听到表扬,对批评不放在心上。

4、心理趋向稳定,逐渐摆脱依赖,自己能独立做的事情越来越多,比如做作业、写字、绘画、游戏等。但自主性和专注力还远远不够。

5、出现竞争意识,会因为自己优于别人而自喜。

8—9岁(三年级)儿童一般心理特点:

1、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感知动作要领比较笼统,相近的动作容易混淆。

2、注意力不够稳定和持久。

3、情感容易外露,自制力差。

4、自我评价意识开始形成。

5、活动参与度很高,同学朋友间的联系突然紧密了起来。

6、开始表现出趋利避害的心理,是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

7、崇拜英雄主义,不仅是对影视书籍里的人物,对现实中高年级高个子的学生也是如此。


小学生父母荐读:学龄期(6—12岁)心理发展对照表


9—10岁(四年级)儿童一般心理特点:

1、感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感知动作要领依旧比较笼统,相近的动作容易混淆。

2、注意力有所发展,但不够完善。

3、情感容易外露,爱争论问题。

4、思维从具象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能分析更复杂一些的问题。

5、个性开始独立,开始喜欢自己外出活动,想摆脱大人的约束。

6、会隐瞒和欺骗。因此,这是培养和塑造性格的关键阶段。

10—11岁(五年级)儿童一般心理特点:

1、感知事物的目的性和精准性均有所完善。

2、注意力持续性提升。

3、思维从具象向抽象思维过渡,但仍然是同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习惯于模仿实际动作。

4、男女性别意识开始变强。

5、自我评价意识持续发展,对大人的行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6、会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自发组织集体活动。

11—12岁(六年级)儿童一般心理特点:

1、感知能力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

2、专注力持续提升,时间可达30分钟左右。

3、记忆力迅速增强,短时记忆不亚于成年人。

4、男女间显露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出现相互反感倾向。

5、心理上从少年向青年过渡,随着知识的累积和对事物认知的扩展,内心世界越来越丰富。

6、会更关注个人的发展,而不是集体荣誉感。

7、随着性别特征的显现,升学状况,心理压力会比较大。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八阶段理论中提出,勤奋和自卑是6—12岁学龄期儿童的主要矛盾。


小学生父母荐读:学龄期(6—12岁)心理发展对照表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进入学校之后,对孩子产生最大影响力的人不再是父母,而是同学、老师。在这个阶段,帮助孩子处理好与同学、老师间的关系,获得他们的认同,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获得“能力”的品质,父母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克服该阶段所面临的难题,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专注能力,获取知识,获取更大的认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