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一叶知秋、红叶烂漫的金秋时节,我们来到了百年名校河南师范大学学习,所见所闻,受益匪浅,随笔记之。

新乡原名新中,历史上的牧野之战、张良刺秦、陈桥兵变均发生于此,也是《诗经》重要发源地之一,流行于古代新乡地区的诗歌,占国风的四分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前身为中州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具有百年历史的河南师范大学建于新乡,也正是基于新乡厚重的文化缘源。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河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厚德博学、止于至善",校风是"明德正学、倡和出新",名符其实。师大校园古朴典雅,绿树成荫,芳草凄凄,曲径通幽,优美不失庄重;建有全球唯一的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和全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生物标本馆,设施齐全先进;拥有近百人的院士、国家万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教师队伍,师资雄厚;校园里小路旁、树林中、花园里、楼梯角孜孜不倦、刻苦读书的学子随处可见,足见其学风浓厚、校风优良,是治学修身的圣地。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见微知著,细节可见师大尚德、明德的大家风范和办学宗旨。校门口立着一块小小的牌子,"出入下车"。所有进出校门的师生,无论是电动车还是自行车,无论是年长年幼都会主动下车,推车而行进出校门,无人制止无人督促,自觉自律。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教师授课精益求精,培训班组织精细周到、有条不紊,让每一名学生和参训学员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不虚时光、不负韶华。

10月17日,培训班进入策七天课程,学员们仍然是热情不减、秧序井然。课程安排接地气、有特色。上午,卜彩丽教授以《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为题,从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怎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别人怎么做的(具体案例)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必要性、定性与界定、实施方法与方向等,对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课堂模式、学习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卜教授的课堂,如一缕清风,涤荡心灵,可以说对全体学员是一场头脑风暴,使大家深到认识到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发展,未来的课堂一定是开放的、绿色的、互动的、高效的,那就必须借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校的办学方式,让我们的学校少一些喧嚣、厌烦和无益的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真正让学校成为师生快乐的乐园、成长的摇篮。我们在努力,在前行。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下午,辉县市拍石头小学张锦文校长讲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张校长朴实生动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艰实刻苦的作风,感染着每一位校长。张校长坚守山区教育41年,秉承“坚守、坚持、坚定、坚强"八字信念,“学会吃饭睡觉、学会说话共处、学会学习求知、学会做人做事”四条教育教学理念,始终如一,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让一所环境恶劣的山村小学成为教育的沃土,收获着教育幸福、践行着教育理想,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张校长的讲座不仅是心灵鸡汤,更是奋进的旗帜,教人自新、催人奋进!为张锦文校长点赞,为坚守山区一线的教师点赞!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金秋时节访名校有感——河南师范大学学习随笔

教育前行之路,正是需要这样的坚守、坚持和坚强,让我们同行,为了初心和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