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的那些奇葩地名,原来是这么来的

三角地

san jiao di

三角地是廊坊商业的发源地,也称得上是廊坊的发源地。位于廊坊老火车站东北角,是东大街(今建国道西头)与西后街的汇合处。命名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因鸿升号经理王少升在此地东面(即原来的四季春副食店处)盖起三间坐东朝西的房子,使这块地方形成三角形,人们便叫它三角地。在旧社会,三角地是小商小贩和卖苦力者谋生的地方。

指尖酷评:历史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和底蕴,廊坊能否保留、还原老三角地文化?


王寨

wang zhai

明洪武初年,村庄编为王庄里。建文元年(1399年),村民吕斌之妻李氏被选为宣宗乳母,后宣宗封吕斌为骠骑将军,人称吕王爷,为此起村名王爷寨。嘉靖年间,吕家衰落,更名王家寨。后简称王寨。

指尖酷评:村名源自皇帝的奶妈啊~


南尖塔

nan jian ta

宋代建村,有康、王两姓。因村旁千佛寺有一座尖顶宝塔,塔在北,村居南,故取名南尖塔村。

指尖酷评:塔要在就完美了!


杨税务

yang shui wu

北宋庆历年间,村西原有一条运粮河,此地是一个渡口,来往客商很多,官府在此设有收税机构(俗称税口子),一位姓杨的管理税务,此人居官清正,颇得好评,故取名为杨税务。

指尖酷评:扬正气,树清风,为这位一千年前的杨税务点赞!


碾子营

nian zi ying

明初建村,有吴、付、李三姓居此,名为常立村。清乾隆年间,本村有人打了县官,朝廷派兵要铲平村庄,时青壮年均逃走。人们便称此村为撵子营。后演变为碾子营。

指尖酷评:这村名,满眼都是泪啊!


桐柏

tong bai

明以前建村,原名东胜村。后因村东运粮河设有摆渡,遂名东摆村。因村庄较大,建有十余座寺庙,祭祀频繁,村中文化人认为村名俗而不雅,便以乐府桐柏曲改村名桐柏。清末为桐柏镇。原属武清县,1958年划归安次县。

指尖酷评:这名字的确很好听!


燕郊

yan jiao

春秋时期,周惠王五十四年(公元前663年),齐助燕伐山戎。击退山戎后,燕庄公送齐桓公回师至此,齐桓公以礼劝止燕庄公不要再送。燕庄公为表谢意,不肯停步,他说:“这才到我燕都东郊。”于是继续相送,直至齐国边地长芦(今沧州北17里)。为纪念送齐师经此燕都东郊,遂名此地为燕郊。

指尖酷评:燕庄公怎么也想不到两千多年后燕郊人这么多啊!


黄院

huang yuan

香河县黄院:此处有皇姑庵,内有皇家女儿修行,后庵旁形成村落,取村名皇姑庵。皇家女儿圆寂后葬于村西,为防盗墓,改名黄家院,后称黄院。

指尖酷评:带“黄”的地名多和皇室贵族有联系。


西梨园

xi li yuan

香河县西梨园:东汉渔阳太守张堪辟此地为梨园,后成村落,名梨园。嘉庆八年(1803年),村东王家固考中贡生,村西刘晓延亦中举人,两家各炫耀功名,故分村为东、西梨园。此为西梨园。

指尖酷评:这就是炫耀!


前丞相

qian cheng xiang

大厂县前丞相:明燕王朱棣部将士陈元胜于鲍邱河两岸跑马占地48顷,地中有坟,为前朝丞相墓地,后于鲍邱河南北两岸各建一村,河南称前丞相庄(河北称后丞相庄,今属三河市),1958年以后简称前丞相。

指尖酷评:古代君王将军对前朝已故皇帝、官员还是很尊重的。

大棋盘

da qi pan

大厂县大棋盘:明代建村,呈方形,似棋盘,故名棋盘村。因与邻村重名,改名为大棋盘。

指尖酷评:古人起名字还是很形象的!想起大棋盘的姊妹篇:香肠出名的后奕,据说是闹洋鬼子慈禧老佛爷出逃下棋的地方,真有雅兴!

仙人桥

xian ren qiao

永清县仙人桥:隋代中期建村。村中有万佛庵、龙王庙、菩萨庙、老爷庙等六座庙宇,群众称之为凤凰地。东西庙宇之间修有一座石桥,桥下常年流水不断,各庙修行称仙的人常徜徉于石桥之上,故得名仙人桥。

指尖酷评:如果有时光机,穿梭回此场景,该有多美好!

知子营

zhi zi ying

固安县知子营:原名马庆店。元初,元军主帅在此屯兵扎营,从家中传来得子消息,遂改驻地马庆店为知子营。

指尖酷评:算是为自己儿子庆生啦。

半截塔

ban jie ta

固安县半截塔:辽大安年间立村,因谢姓落户早,故称谢家庄。天庆末年,村中建了一座矮塔,只有通常塔高的一半,遂改村名为半截塔。

指尖酷评:同样想知道,塔还在吗?

永定河

yong ding he

战国至西汉称治水,东汉至南北朝名灅水。隋至辽为桑干水(河),在每年桑葚成熟时节,河水干涸,故名。因水色黑之故,金至清初称之为卢沟河。由于河流泥沙含量大,元、明亦称其小黄河,后来人们还习称之浑河。历史上永定河河道迁移不定,洪水多次决堤成灾,故又有无定河之称。鉴于此河多次泛滥,下游人民深受洪水灾害之苦,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疏浚引流,修筑堤防,河床始定,康熙皇帝赐名永定河。

指尖酷评:康熙帝赐名的哦!

煎茶铺

jian cha pu

霸州煎茶铺:元末建村。此处有一条大堤,堤上住着几户人家,以打鱼、卖茶为生,行人多在此处喝茶歇脚,故称为煎茶铺。此村是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王遴故里。位于霸州市政府驻地东10.3公里,为煎茶铺镇政府驻地。

指尖酷评:早点摊拉起的村镇。

杨芬港

yang fen gang

霸州杨芬港:元代建村。原名羊粪岗,因有人经常在高岗上放羊,羊粪厚积而得名。清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径此地,觉得羊粪岗之名不雅,遂据近音改为扬芬港。

指尖酷评:乾隆皇帝还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实事,羊粪岗的确太难听!

郭底

guo di

大城县郭底:五代周太祖郭威曾在此屯兵,并为将领们从简构筑宅邸。因此,当地人称这里为郭邸。明代,周、贺等姓人陆续迁此,因地势低洼,渐改邸为底,村名称郭底。

指尖酷评:不知内情总能想起烙饼、盒子,原来是这么由来。

苦水邬

ku shui wu

大城县苦水邬:明永乐年间,有移民居此立村,因靠近旧子牙河,水甘甜,又有船坞码头,故得名甜水坞。后子牙河改道,井水变苦涩了,清光绪年间改为苦水坞。

指尖酷评:环保意识缺乏导致一个村落的演变。

子牙河

zi ya he

子牙河属海河水系。上起献县臧家桥之滹沱河、滏阳河交汇处,流经大城县,下至天津市杨柳青西河闸,全长158公里,流经大城县46.7公里。春秋战国以前称洚水,其后至唐代称衡漳水,宋名滹沱河,元代称盐河、沿河,明代称交河,明末清初名臧家桥河。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诏修臧家桥河堤,同时命管河主簿衙门由献县臧家桥迁往大城县子牙镇。遂依惯例,河随管河主簿衙门治所地名,改臧家桥河为子牙河。

指尖酷评:多次更名的河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