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背後的祕密:欺負弱者、親密恐怖主義式家庭暴力如何發生的?

暴力背後的秘密:欺負弱者、親密恐怖主義式家庭暴力如何發生的?

暴力也有無能的時候?暴力是如何發生的?家庭暴力有哪些類型?究竟有沒有暴力的個體呢?

電影裡常常有這樣的畫面,在餐廳或者酒吧,一個人出手打了另一個人,隨後兩夥人打成一團,變成了兩個群體之間的暴力衝突。

但現實生活中,這種暴力並不那麼容易發生。除非鬥毆具有高度組織性,可以使個人戰勝恐懼。當然,還有那種友好的群體性打鬥行為,比如節日期間的枕頭大戰。


暴力背後的秘密:欺負弱者、親密恐怖主義式家庭暴力如何發生的?

大部分時間裡,暴力是很少出現的。

暴力是醜陋的,這毋庸置疑。但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認為,沒有暴力的個體,只有暴力的情境。

比如,年輕男性最有可能成為暴力行為的施加者,但兒童和女性有時候也可能是暴力的;還有,沒有證據表明,童年時受到虐待,長到後就一定成為暴力的人;即使那些真正暴力的人,也只是在一部分時間是暴力的。

因此,童年經歷、種族、貧困等,不是暴力行為產生的必須條件。

那麼,暴力出現的時候有什麼特徵呢?衝突在最開始,總是緊張和恐懼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虛張聲勢,最後平息。而暴力是否會發生,取決於能否克服恐懼和緊張。

無能的暴力

衝突中,恐懼是核心情緒。關於恐懼及其影響,士兵在戰爭中的表現成為研究的樣本。

美國陸軍戰鬥歷史學家馬歇爾的研究顯示,在20世紀40年代的戰鬥中,通常僅有15%的前線士兵開了槍,即使在效率最高的部隊裡,這個數字也不會超過25%。(總的來說,炮兵的開火率比槍手和前線軍隊要高,因為他們距離敵人較遠,不用面對真實的敵人。)


暴力背後的秘密:欺負弱者、親密恐怖主義式家庭暴力如何發生的?

恐懼和緊張的情境,使得士兵在戰鬥中的戰鬥力變低。無論士兵是否開火、使用武器,但他們似乎都不是特別善於使用武器,高開火率並不意味著高命中率。18世紀普魯士軍隊的命中率不超過3%,拿破崙戰爭中的精英射擊部隊,命中率也只是23%。

因為緊張,士兵可能會逃跑,還可能大小便失禁,失去行動能力。二戰期間,美國士兵中,有5%-6%的人大小便失禁,有些部隊甚至達到20%。

還有一種有意思的恐懼表現,那就是誤傷隊友和旁觀者。拿破崙戰爭中,法國軍隊25%的傷亡都是前線士兵被後方戰友誤傷所致。1998年,美國在執行任務時死亡的警察中,有10%是被自己人誤傷。

誤傷是因為緊張和恐懼帶來的力不能及,導致恐慌性開火或緊張性開火的發生,是“欲速則不達”的一種體現。

到底恐懼什麼?

問題來了,在暴力情境中,大家恐懼的是什麼呢?通常我們最先想到的是害怕被殺或者受傷。但這並不是答案的全部。

士兵在最初進入戰場時,對傷亡的恐懼佔了上風。一旦見慣了戰爭的傷亡現象,很多人可能就麻木、無動於衷了。但這並沒有帶來他們戰鬥力的提高,他們一樣擁有緊張感。

還有,那些最令人恐懼的情境,也不一定是最危險的情境。比如,遠程炮彈會造成最嚴重的傷亡,但士兵們對死於刺刀和匕首的恐懼更高。在大多數戰爭中,前線軍官的傷亡率比普通士兵要高,但其精神疾病發病率卻低得多。而讓他們能夠免於恐懼和緊張的,是他們不需要去親手殺死敵人。


暴力背後的秘密:欺負弱者、親密恐怖主義式家庭暴力如何發生的?

研究指出,在戰爭中,是否願意對敵人開槍,取決於與對方的物理距離:近距離的衝突,開火的意願更高。還有,在綁架案中,如果受害者被矇住了頭,就被殺害的幾率更高。

為什麼呢?在日常中,人有著渴望與他人和睦相處、享受同樣的節奏和認知的傾向。而在衝突下的面對面或者對視,會讓人不得不對抗這種節奏,帶來衝突性緊張。這種最基本的緊張叫“非團結沉浸”。

所以,最深層的緊張,不是來自對外在對象的恐懼,而是對自己內心傾向的壓抑。沒有恐懼的個體,只有情境中令人恐懼的位置。

恐慌進攻

一般而言,衝突性緊張都很強烈,以至於人們不管越界,很多時候不得不選擇逃離暴力。

但如果在高度的緊張情境中停留很長時間,人的身體和情緒就會被扭曲,而為了克服這種緊張,他們會選擇衝向敵人,快速實施暴力,讓這種緊張消失。這就是恐慌進攻,所有社會情境中最危險的一種。

恐慌進攻的情緒變化過程是這樣的:先是緊張感的累積,當條件允許時,緊張會隨著狂熱、歇斯底里的攻擊行動被釋放出來。

比如越戰中美軍被曝的一樁醜聞:美軍來到越共的區域美萊村,準備反攻,但發現村子裡沒有越軍駐紮,最後美軍開始屠村,燒燬房屋,殺害了三四百名越南平民。

在恐慌進攻中,最後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緒。一種是憤怒,一種是歇斯底里的大笑。不管哪種,他們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困在自己的節奏中無法自拔。

由此,恐慌進攻是一種無法阻止的暴力,它對暴力的使用是過度的,遠遠超出了勝利所必須的條件。比如南京大屠殺,幾十萬人被慘遭殺害,便是日軍進入了“道德假期”,實行恐慌進攻。

恐慌進攻通常產生於一種不對等的氣氛中,即一方潰不成軍,一方乘勝追擊。最後,殺戮的情緒隧道便打開了,暴力者沉浸於自己的攻擊節奏中,實施屠殺。

暴力背後的秘密:欺負弱者、親密恐怖主義式家庭暴力如何發生的?

攻擊弱者
暴力要發生,必須克服恐懼和緊張,而克服的一種途徑便是攻擊弱者。家庭暴力、搶劫、霸凌等,都是攻擊弱者的體現。

家庭暴力有很多類型,如夫妻一方虐待另一方,父母虐待孩子,子女虐待父母,看護虐待老人等。但總的來說,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有限衝突,如情侶或夫妻之間的溫和暴力,在日常中比較多見,包括爭吵,甚至打耳光、推撞等,最後以道歉和解結束。

這種衝突一般在升級到某個程度之後便不再加劇,因為兩人意識到,如果更進一步,就會危及這段關係,並破壞兩人已經建立起來的權力平衡。

第二種是嚴重的恐慌進攻。比如這樣一個案例:一名保姆給一個1歲的小孩洗澡,小孩拒絕洗澡,並哭了起來,保姆想控制小孩,衝突之餘,保姆打開魚缸的水水龍頭,將小孩的水拽到下面。後來,小孩尖叫、憤怒,然後點燃了保姆的情緒,保姆的緊張轉變為恐慌進攻,最後導致過度傷害:小孩被燙傷。

第三種是恐怖主義式的制度化虐待,即所謂的“親密恐怖主義”。

在一個案例中,男友喝酒後,會以女友不夠愛他準備離開他而實施虐待行為,而女友的解決方法就是向男友保證自己的愛和忠誠。當女友展示出自己的軟弱時,男友就沉浸在她的妥協中,進一步得寸進尺,進行暴力。

與恐慌進攻相比,這種暴力節奏要慢得多,沒有恐懼進攻那樣戲劇化,既沒有明顯的衝突性緊張開始,也沒有突如其來的崩潰,而是經過受害者和攻擊者的雙向浸潤,暴力成為一種制度化的遊戲和儀式。這種暴力的情感基調是低沉和傷感,而不是熾熱和喧鬧。

暴力背後的秘密:欺負弱者、親密恐怖主義式家庭暴力如何發生的?

實際上,這種互動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兩人在探索各自的交易籌碼能夠轉為什麼樣的角色身份,其中攻擊者不斷積累作為支配者的情緒能量,弱者則在學習如何做一名受害者,並在一次次的暴力虐待中,受害者的無力感、失敗感又不斷強化這種身份。

所以,暴力不僅僅是一種粗暴的武力,也可能成為一種技巧,讓攻擊者學會挑選和操控受害者,並讓受害者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暴力背後的秘密:欺負弱者、親密恐怖主義式家庭暴力如何發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