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關係史話之三:印度吞併錫金始末

對印度這個國家,國內許多人對它不屑一顧,認為除了人口眾多外,其他一無是處。其實這是小瞧了印度,印度經濟發展不行,但在國家戰略和實現國家利益的手段上還是有一套的。印度對其周邊的幾個國家蠶食、吞併、控制、瓦解都比較成功,從而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我國周邊形勢。

筆者會逐一介紹印度對周邊國家的關係,本文講述印度吞併錫金王國始末。

中印關係史話之三:印度吞併錫金始末

錫金地理位置


錫金,位於中國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側,東面與不丹毗鄰,西面與尼泊爾接壤,北面與中國西藏交界,南面與印度鄰接。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海拔超過1500米,人口約61萬人。原居民菩提亞族(又稱錫金族佔16%)、雷布查族(佔13%)、藏族都屬於東亞黃色人種,文化習俗和宗教信仰都與西藏相近。後來大量尼泊爾人印度人移民來此,反而佔據了人口多數。

錫金與中國在清朝時期有宗藩關係。1788年,尼泊爾入侵錫金,形勢危急,錫金國王先求助西藏地方政府,後上書乾隆,請求援助。乾隆皇帝派遣大臣福康安兩次率軍幫助他們擊敗了尼泊爾,保住了錫金安危。由此,錫金成為中國忠實的藩屬國,朝貢直到清末。

中印關係史話之三:印度吞併錫金始末

錫金國王與王后(注意王室服飾與清朝皇室服裝有相似)


18世紀英國佔領印度後,不斷向周圍的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19世紀早期開始侵入錫金,1890年,中英簽訂《 中英會議藏印條約》,其中清廷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但在1918年,英國殖民者又把政權交還給錫金國王,錫金成為獨立國家。

二戰結束之後,弱小的錫金還是沒有逃脫被侵略的命運。

中印關係史話之三:印度吞併錫金始末

錫金與印度官員


1947年印度獨立,自認為應該所謂“合法”的繼承英國殖民政府的權力,錫金不可避免的被視為印度的“囊中物”。在力量大小懸殊面前,錫金被迫與印度簽署了《維持現狀協定》,印度以派遣“專員”的方式維持對錫金政權的影響。這還不夠,1949年印軍全面入駐錫金各軍事要地,接管防務。在1950年又脅迫錫金簽署《印度錫金和平條約》,承認印度是自己的保護國,印度人出任錫金首相,國防、外交、經濟等均由印度控制。

中印關係史話之三:印度吞併錫金始末

錫金國王與尼赫魯、英吉拉甘地等印度領導人


但錫金並不甘於失去自己的國家獨立。1968年,在國王頓珠南嘉的支持下,錫金民眾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要求廢除印度和錫金方面簽訂的《印錫合約》,維護國家主權。可是由於印度軍方的介入,這場運動演變成了屠殺,在這個人口只有幾十萬人的小國,印度軍警共擊傷擊斃錫金民眾63200餘人、逮捕3327名、處死336名,極為血腥。此舉沉重的打擊了錫金的民族主義和反印勢力,更進一步加深了印度牢牢掌控錫金局勢。

1973年4月,印度軍隊攜第三次印巴戰爭勝利的餘威,大舉開進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排斥反印勢力。

中印關係史話之三:印度吞併錫金始末

印度士兵


1974年,在印度授意下,其扶植的在錫金議會佔據多數席位的國家大會黨通過實質是吞併錫金的《1974年憲章》。反對吞併的錫金力量已是議會少數,無力阻擋印度的政治手段。反對黨向聯合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求助,希望干預印度的吞併,但都沒有得到有力的回應。反對派還一度發動武裝抵抗,但在實力懸殊的印軍面前,很快失敗。印度對於反抗印度的錫金民族主義勢力嚴厲鎮壓,不惜訴諸武力。同年9月,印度也對憲法通過修正案,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在印度兩院各為錫金設一個議席。

中印關係史話之三:印度吞併錫金始末

錫金集會


最終在1975年,印度撕下虛偽的面具,軟禁廢黜了錫金國王,宣佈成立錫金邦併入印度。

錫金國王流亡美國後,一直宣稱印度吞併錫金非法,但各國先後都承認印度吞併錫金的事實,就是錫金民眾自己多數都不贊成再獨立。我國於2003年承認錫金是印度一個邦,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承認這一政治結果的國家。

2017年,中印在洞朗地區發生對峙,實際上這一地區原來就是中國和錫金的邊境地區。

中印關係史話之三:印度吞併錫金始末

錫金城市風光


總結印度吞併錫金,其成功之處:

第一,戰略蓄謀已久,獨立伊始就謀劃,步步進逼。

第二,大量移民改變當地民族結構。印度繼承英帝國的政策,大量移民尼泊爾人和印度人到錫金,在吞併前錫金的人口結構已經完全改變,尼泊爾人和印度人佔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數,這些人在文化、宗教信仰天然親近印度,利益上依靠印度,所以贊成併入印度。

第三,把握有利外部時機。國際上此時正是美蘇冷戰高潮,雙方都在極力拉攏印度,對印度的侵略採取妥協的態度;中國處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無暇應對;剛打完第三次印巴戰爭,肢解了巴基斯坦,在南亞威望空前。

第四,行動果斷,毫不手軟,訴諸武力也在所不惜。

所以印度最後成功的吞併錫金,實現印度國家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