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事到《事實》之三——“群體免疫”爭議在哪兒

面對蔓延全球的疫情,全球各國在協作之餘也在自行尋找解決辦法,什麼“中國模式”、“韓國模式”、“意大利模式”……可以說各國有各國的招數,各有千秋。其中還屬英國腦洞最大,當地時間3月13日公佈英國應對疫情方案——“人類清除計劃”……啊不是,是

“群體免疫(herb immunity)”計劃。一時間引起眾多關注。

什麼是“群體免疫”?這裡的“群體免疫”是指通過讓60%的人感染新冠病毒產生免疫力,這些有免疫力的人群可以阻斷病毒傳播。這也意味著英國政府在對待疫情上要採取無為而治,不像中國或意大利一樣用“封城”的做法抑制病毒傳播,而是以犧牲全民健康為代價,拖延疫情的蔓延,當然這意味著更多人的犧牲,對此,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也是直言不諱

>“60-70%的國民感染,更多的家庭將過早失去他們所愛的人”。


從時事到《事實》之三——“群體免疫”爭議在哪兒

Herd immunity的實施邏輯:讓更多人感染來獲得群體免疫


或許是腦洞太大,“群體免疫”方案一公佈就引發激烈爭議。看好的讚賞這是“淡定的態度”,批評的指責這是社會達爾文主義,還有人認為這策略無異於對病毒投降。世衛組織也出面強調“任何國家都不能把無力迴天當藉口,自暴自棄。”雖然方案暫時被擱置,但卻沒有被放棄。一個月後的4月4日,英國政府高級顧問舊事重提,建議重新考慮“群體免疫”,而且據說在德國、法國、瑞典都有該政策的支持者。圍繞“群體免疫”的博弈仍在進行,未來鹿死誰手還不好說。

這個方案從科學角度可不可行暫且不說,我們這裡要搞明白的是,這個方案為什麼激起如此廣泛的爭議,問題出在哪兒?

在《事實》這本書中,瑞典統計學家、公共衛生專家漢斯·羅斯林提供了一個有益的視角,對解釋“群體免疫”引發的爭議頗有啟發。


從時事到《事實》之三——“群體免疫”爭議在哪兒

《事實》[瑞典] 漢斯·羅斯林


作者認為,我們人類總會低估事情的複雜程度,用一種單一的視角取代現實,造成對事實的疏忽,最後釀成災難。作者把這種傾向於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有單一的原因和單一的解決方案的思維模式,稱為單一視角本能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簡單的想法或簡單的原因呢?因為我們發現用一個簡單的想法可以解釋大量事物時,我們會很開心,認為世界變簡單了。這樣做也可以給我們的大腦節省大量的時間,不用深入瞭解事物的本質或真相就可以得出結論或形成自己的觀點。可如果你想要了解事情真相的話,這麼做不但是無用的,而且容易讓人自動忽視不符合你想法的信息,掉進先入為主的陷阱。

甚至很多專家在這一點上做的也不比普通人好。就像諺語說的:你給你的孩子一把錘子,他就會把所有的東西都看作釘子。當你在某個領域成為專家的時候,總會傾向於用自己所擅長的知識去解釋事情,而忽略了事實具有複雜性,需要從多個維度、用多種視角看待問題,從而使自己的解決方案產生侷限性。

這次疫情中英國衛生專家提出的“群體免疫”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且不說這個方案行不行得通,就算方案從醫學角度出發是可行的。但從社會角度呢?這個方案不是故意讓更多的人犧牲嗎?更何況從全球抗疫的角度來說,少數幾個國家的人群通過實行群體免疫獲得抵抗力,自己日子是好過了,但對其他沒實行群體免疫的國家來說,這些人群的流動造成了新的病毒傳播,實際上是一種損人利己的行為。這些公共衛生專家錯就錯在僅僅把疫情看做一個醫學問題,把自己醫學知識當成錘子,去敲疫情這根釘子。而忽視問題本身還包含了倫理、道德和公共安全等多個層面。

這時候就要重視不同意見發出的聲音,因為我們在提出一種解決方案的時候往往會去尋找那些能夠證明自己正確的案例,而忽略現實中存在著的反例。與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交流,能夠幫助我們發現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處。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不同的意見能夠幫助我們注意到自身經驗的侷限性,提醒自己在面對未知領域時保持謙遜。就像前面說的,手裡拿著錘子就總想把所有東西看成釘子,當我們從某個專業角度出發,專注於分析某個問題時,可能會誇大問題和解決方案的重要性,這就是專業對我們視角的限制,真的只有錘子這一種解決方案嗎?或許存在的解決方案不限於一把錘子,而是有一個工具箱。

總結一下,在認識事物過程中,我們往往偏愛尋找單一的原因和單一的解決方案,這種思維模式被稱為單一視角本能。這種本能能夠幫我們大腦節省大量時間,快速形成自己的觀點。但是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單一視角在認識上不但容易讓我們掉入先入為主的陷阱,而且容易讓我們誇大某一專業知識的重要性,而忽視解決問題的不同層面。要實事求是的解決問題,必須要認識到事物的複雜性。重視不同意見發出的聲音,也要注意經驗的侷限性,學會兼收幷蓄以及妥協。我們應當在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的基礎上來解決問題。


從時事到《事實》之三——“群體免疫”爭議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