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經常覺得人活著沒有意思?

為什麼會經常覺得人活著沒有意思?

為什麼會經常覺得人活著沒有意思?

文|李文強

圖|網絡

其實,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大多都有這種虛無感,也可以說,這種虛無感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

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以家庭、集體、民族、國家為核心的,我們的意義是由父母老師或者國家所定義的。

什麼意思呢?

相當於我們從小就被定型定性,自己就是“那樣”的人。

等到我們大學畢業,如果進了體制,那還好,畢竟體制內的價值觀、氛圍,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一致的,這種思想和土壤一致,會讓人感到特別的幸福。

如果沒進體制呢?

那就痛苦了,這套價值觀在社會上可能就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土壤,畢竟,在社會上打拼靠的是個人價值,靠的是利益交換。到了那個時候,反而擁有自我,擁有理想、野心的人在社會上才混的更出色...

而那些擁有集體性自我的呢?到了社會上感覺活得像個受害者,各種怨恨、負面情緒,聽聽各大媒體平臺,知乎裡的聲音就知道了...

然而,生活還要繼續,他們要在這片社會上立足,就不得不改變過去塑造的認知系統,把這種以集體性為主的認知改為以個人為主,從集體自我的摧毀到自我的建立,這個過程是很痛苦的。畢竟,摧毀幾十年時間建立起來的集體自我,這個過程中會出現人生意義的喪失,讓人直面虛無的世界,感覺人活著特別沒有意思。

這個過程會持續很久,直到他慢慢尋找到自己,再為自己的人生賦予意義,他的世界才有一縷陽光。

這就是我所想表達的,從小到大,一切意義都是別人給我們定義的,我們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利,然而,這些意義到了社會上不一定能找到與之對應的土壤。我們最好是像水一樣,不要定型定性,一旦定性了,到了社會上不一定有這樣的框裝的下咱們,那時候就會特別痛苦,分裂...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大學教育應該把過去建立的認知系統一切推到再重建,應該批判、懷疑一切,總之讓自己與當下更加的契合,讓我們自己去選擇自己的未來,去塑造與“未來”土壤相同的認知系統。

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很難,畢竟很多人的認知,在大學之前就固化了,固化的認知,反彈力度是非常大的,除非被外力強行打破,撞個頭破血流,否則不會輕易改變,大學的老師也做不到...(更何況大學的老師也是為舞臺服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