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裡的"例行公事"拖垮感情,學會用"刺蝟法則"經營感情

朋友小A和男友正式交往兩個月,兩個人從確定關係後便達成約定:

每天起床要互發"早安",睡前要發"晚安",上班下班都要發信息打招呼,分開吃的每頓飯都要告訴對方今天吃了什麼,每週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一起吃三次晚餐,週末抽出一天約會相處。

剛過完兩個月紀念日,小A就向我抱怨說自己對於這樣的交往感到疲憊,一開始覺得甜蜜的每天問候,到後來就覺得像沒話找話。

有一種親密關係,叫做"我們之間看似哪兒都好,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

在外人看來他們感情穩定、關係親密,但實際上太過於"例行公事"的相處,時間一長,往往會讓親密關係中的雙方疲憊不堪,定期的問候聯繫和約會,成了一種打卡式的負擔

親密關係裡的

親密關係中的"例行公事"實質上是一種親密的假象

很多時候,過分強調遵守某種"例行公事",其實是對關係不自信的表現,雖然處在親密關係,彼此的心卻隔得很遠。

兩個人在一起會做很多戀人會做的事,表面上看起來兩個人是親近的,但是在情感上,並不親近,反而會因為這種過於流於表面的親密拖垮內心。

剛認識的兩個人,渴望快速變得親密,"例行公事"的相處,看似距離在靠近,無時無刻都在"打卡"聊天,實際上幾乎沒有真正有效的溝通,自然也沒有辦法實現真正的親密。當交往一段時間之後,這種表面上的親密就導致了"假性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裡的

假性親密關係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

強行的"例行公事"之所以導致假性的親密,是因為這種模式潛藏著雙方對這段關係的低信心,缺乏安全感,渴望親密,卻又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親密。

親密關係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因為關係進入例行公事後,所形成的一種對彼此固有印象的負面慣性而導致的。一旦相處走向僵化模式後,任何問候和儀式感都失去了關懷的意義,更多的成了敷衍,增加了厭倦。

親密關係裡的

學會用"刺蝟法則"經營感情

兩個人在一起,其實最理想的狀態是安全型的依附關係,親密關係中的雙方對彼此感到安心、信任,有著天然的安全感,不會有焦慮或者不信任的感覺,然後互動過程和情緒流動都很順暢。

親密關係中適當的距離感是至關重要的,刺蝟法則在這當中發揮關鍵效用。

一個心理學試驗,把幾隻刺蝟放到寒冷冬季的戶外空地,這些刺蝟會由於寒冷而擁抱在一起。但相互靠得越近,它們身上的刺會刺疼同伴,刺痛讓它們分開,但之後的寒冷又迫使它們再次圍攏。經過一番折騰之後,它們終於在無數次嘗試之後找到了一個最為合適的距離,去保持一個彼此忍受最輕微的疼痛又能最大程度相互取暖的距離。

刺蝟法則便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心理距離效應

親密關係裡的

兩個人距離過近的時候,很容易變成彼此投射的載體,這種情況我們很容易把自身壞的一面和弱小的一面投射到對方身上,此時的另一半就代表了我們不接納的自身的那部分

當我們用"例行公事"強行拉近彼此距離時,一旦進入疲憊期,溝通就會先入為主地夾雜著很多的情緒和評判,看似一直都在溝通交流,其實都是無效的。

運用"刺蝟法則"去經營親密關係,能夠很好地避免"近攻"的情境,彼此留有空間,不至於雙方在這段關係中感到喘不過氣。無論是日常問候還是儀式感和驚喜,都要跟隨彼此的內心,關心和浪漫要從心出發,而不是遵循某種約定,不要沒話找話,或是追求紀念日的儀式感和驚喜等等。

當你看見有趣的事物,第一時間就是想到要發給對方,突然間想對方了,想要立刻告訴ta,在這個隨心而動的過程中,彼此才能更加看清自己的心意,"例行公事"的聯繫只會模糊情感。

親密關係裡的

怎麼才能找到我們渴求的愛和被愛,找到真正的親密關係間的平安喜樂呢?

《親密關係》中給出的答案是:放棄你的期望。你的伴侶不是你愛與幸福的來源,滿足你的期待與使你開心不是他們的職責。愛和被愛,要從自己心裡找。

親密關係中的兩人相處,把握適當的距離,給到彼此一定的空間,就像互相取暖的刺蝟那樣。不必刻意維持和諧美好的場面,坦誠對話,多一些有效溝通,真正去了解對方,瞭解自己的內心,讓情感在關係中自然流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