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範仲毓
《黃帝內經·六微旨大論》:
“帝曰:願聞其歲,六氣始終,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問也!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數始於水下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五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所謂初六,天之數也。乙丑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三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所謂六二,天之數也。丙寅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二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三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四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五之氣始於一刻,終於八十七刻半;六之氣始於八十七刻六分,終於七十五刻。所謂六三,天之數也。丁卯歲,初之氣,天數始於七十六刻,終於六十二刻半;二之氣始於六十二刻六分,終於五十刻;三之氣始於五十一刻,終於三十七刻半;四之氣始於三十七刻六分,終於二十五刻;五之氣始於二十六刻,終於一十二刻半;六之氣始於一十二刻六分,終於水下百刻。所謂六四,天之數也。次戊辰歲,初之氣復始於一刻。常如是無已,週而復始。”
這裡的重要發現是:這是《周易》六爻爻義的原始記載和記錄,這是計算地球自轉公轉運動規律的科學記載。只有這個記載,才反證中國古人沒有掌握地球自轉公轉運動規律是不可能的。
這裡的計算法則,是今天的“等差數列”的法則——這在《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中記載的“詳其地數之等差”的“等差”就是等差數列。這是中國古人計算地球自轉赤道時間週期,古為100刻制,今為24小時制=1天與公轉黃道軌跡時間週期365.25天(度)的精確的、科學換算法則,今天仍然是科學的、正確的。這裡的“天數”就是用衡量和計算地球自轉週期的時間長短100刻來計算地球公轉60天后的尾數時間刻度的起止數字。實際上就是公轉不足1°=1天的時間按地球自轉的時間週期24小時制來換算,這些方法,現在已經不用了,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
實際上是,全世界都在用中國的這個古老的方法,卻沒有人正確解說這是中國古人計算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法則。由於機械時鐘發明後,計算地球自轉的時間、時刻發生了變革所造成的。現代的機械時鐘24小時的計算法則,就是計算地球自轉一週等於一天的週期時間的長短。中國古人是100刻制計算,由於100刻等於今天的24小時,處理地球自轉的100刻÷24步的尾數六分之一(尾數4/24刻=今天的2.4分鐘,60分鐘-57.6分鐘),就是“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與計算地球的公轉時的每一年的尾數0.25刻(等於今天的地球自轉的6小時)的處理技術和方法——四年置閏一天,加在農曆2月最後一天的法則,是不同的,注意區別。“二十四步積盈百刻而成日也”,具體的計算法則是這樣的:由於公轉0.25度(日)的積盈為整數需要4x0.25=1日,這就是中國古人採用的“四營法則”和“五十營法則(100÷2=50刻)。四年置閏一天。這裡的“日”可以理解為地球自轉1天為1日,也可以理解為地球繞日公轉一年為“日”——但是,這個理解與中國古人流水漏時計算晝夜100刻的自轉節律是不符合的。因此,這裡的24步,就是地球自轉的24步,與今天的24小時、24時區的等分法則是一致的。
中國古代,在西方機械時鐘沒有發明之前,中國古人是用銅壺漏水計算時間的,是用銅壺貯水,銅壺上穿一小孔,使水自然經小孔滴漏,作為計時之工具,名叫漏壺——我沒有看見過——方藥中、楊力教授的書中介紹過。銅壺中所貯水量恰巧一晝夜漏盡。
依據方藥中教授在《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講解》中是這樣介紹的:
“最早的滴漏法有兩種,一種是沉箭漏,即用一根木質箭桿,上刻一百刻,從漏壺蓋上插入壺中,隨著壺中水的減少,箭往下沉,從蓋邊就可以看出應有時刻;另一種是浮箭漏,即把漏壺中的水聚集在另一個容器裡,再用一根刻有時刻的箭桿固定在此容器中,隨著容器中水量的增加,看水淹沒箭桿上時刻的情況就可以看出應有時刻。由於這種方法是以‘孔壺為漏,浮箭為刻’,所以滴漏法又統稱漏刻法。對於漏刻的製作和使用,代有改進。如宋代沈括對漏壺注水管的口徑,刻上刻度的均勻性,甚至漏壺中所用泉水的質量,都作過精細的觀察和研究,以提高漏刻的準確性,但其原理還是一樣。另一種是一日劃分為十二時法。漢代以後,把一晝夜平分為子、醜、寅、卯、辰 、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宋以後又規定把每個時辰再分為初和正兩個相等部分,例如卯初、卯正,寅初、寅正等等。由於與漏下百刻的記時法同時存在,而一百又不能被十二整除,十二時辰和一百刻在配合上發生了困難,因此歷史上曾對百刻法有所改動。清初把一日一百刻改為一日九十六刻。這樣十二個時辰分為初、正,實際上成了二十四小時。一日晝夜九十六刻,則每時四刻。這和現代的二十四小時計時法基本一樣。不同者只是古計時法是每刻分為十分。這裡所說的水下一刻是指漏下百刻法的時刻,一刻相當於現在的十四點四分。水下一刻相當於現在的三時十四點四分。甲子年的初之氣開始於大寒節的水下一刻,即寅時初刻。經過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以後,終於春分日的八十七刻半,即子時初刻。以下以此類推。”
銅刻漏
注意這裡的“十四點四分”的含義,是14.4分鐘的含義,不是14小時4分鐘的含義,這裡的“三時十四點四分”的含義,是今天凌晨3點14.4分鐘的含義。中國古人的100刻制,就是赤道100刻週期法則,就是地球自轉軌道100刻法則。其實,這裡的時刻交司,涉及地球自轉的24小時週期與地球公轉的365.25日(度)的年週期換算,涉及地球自轉公轉速度、位移、時間的計算,包括了地球自轉與公轉軌道初始狀態的規定,依據楊力教授《中醫運氣學》的記載是這樣的:“古代計時將用銅壺漏水計刻方法,一日漏滴一百刻,始滴為寅時(凌晨三時零分)初刻為寅時十四•四分(一刻相當於現代十四•四分)。初之氣始於大寒日寅時正,終於春分日的八十七刻半,經歷六十日八十七刻半”楊力教授列了一個表來說明,讀者可以去查閱一下。楊力教授的計算是正確的 ,但是,沒有指出這是地球自轉時間與公轉時間、速度、位移的換算。方藥中教授、任應秋教授都有換算,大家可以去參考一下。他們計算法則是正確的,都沒有指出這是地球自轉時間週期與公轉時間的換算法則。由於這個換算法則,直到今天都是科學的、正確的。以此,可以反證,中國古人在這時沒有掌握地球自轉公轉的計算法則是不存在的!揚力教授在這裡的“十四•四分”也是今天的14.4分鐘的含義。
這裡古人精確到了87刻半等等數字,是如何計算的?大家沒有計算,所以一頭霧水。這就是我在前面計算過的365.25÷6=60.875度(日、天)。取尾數0.875刻(這是公轉時間週期365.25天、度的尾數、餘數、不及1天、不及1度就換算為自轉週期)與100(每一天為100刻,地球自轉週期)相乘等於87.5 刻等於今天的21小時;0.875x200=175刻尾數75刻等於今天的18小時;0.875x300=262.5尾數62.5刻等於今天的15小時;0.875x400=350尾數50刻等於今天的12小時;0875x500=437.5尾數37.5刻等於今天的9小時;0.875x600=525尾數25刻等於今天的6小時;0875x700=612.5尾數12.5刻等於今天的3小時;0.875x800=700尾數是0就是今天的0時;0.875x900=787.5;0.875x1000=875;0.875x1100=962.5;0.875x1200=1050------這樣減去代表自轉一天100刻的整倍數,其差值就是每一氣的終止的時刻數.加1分刻又是下一氣的公轉分刻的開始,所以必需規定自轉與公轉的初始狀態——0的狀態,可是這時沒有0記數的技術,才能計算交司的時刻。每公轉60.875度之後,小數點後的0.875是公轉的度數和時間,要換算為地球自轉的時間和自轉的角度。所以這裡的時刻交司,就是公轉60.875度後的公轉時間和公轉角度、公轉位移的計算,同時由於一晝夜白晝和黑夜100刻長短的計算——這是地球自轉的計算法則,就是通過白晝和黑夜的長短來計算的,由於白晝和黑夜的長短又是隨公轉運動在發生變化。因此這裡把自轉公轉的時間、位移、角速度等分為六步,進行自轉公轉的時間、位移、角速度的換算。由於100刻的運用,又計算了自轉的時間、位移、角速度的變化,白晝和黑夜的長短變化,這樣,就能計算地球自轉與公轉,實際上是地球自轉與公轉同時存在的。
中國古人不叫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中國古人稱公轉為順轉或者退行,稱自轉為逆轉。這裡的“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就是指的甲子年的公轉六步的公轉時間與地球自轉週期的24小時(古代100刻)時刻的交司為初六;六二則是乙丑年的公轉六步時刻與自轉100刻的交司;六三則是丙寅年的公轉六步時刻與地球自轉時刻100刻的交司;六四則是丁卯年的公轉六步時刻與自轉100刻的交司。其他年份則是這四年的重複計算。由於這裡涉及地球公轉與自轉的時間、角速度、位移的計算,而且在《周易》中,是用六爻來解說的,大家猜謎語一般猜了3000年,沒有一個後來的中國人猜正確——這是計算地球自轉與公轉時間、位移、角速度的含義——這是由於《內經》中的這個交司時間在中醫學上實用性不強,很多中醫學家都能夠正確計算,但是,在臨床上,很少運用,所以大家沒有指出其本質是計算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及其規律。在《周易》中有初六、六二、六三、六四的記載,但是沒有具體的文字記載文字解說,就不能說明這是地球自轉與公轉的計算法則。《內經》中有這一記載,大家也沒有用引起足夠的重視,也不知道這是計算地球自轉與公轉時間、角度、角速度、位移的方法。這樣,3000年來,大家不知道這是自然科學的偉大奇蹟,反而說這是偽科學,說這是封建迷信、封建糟粕,實在是遺憾!
哲學家和中醫學家張功耀先生不知道,這是可以原諒的,天體物理學家何祚庥先生不知道卻是不可原諒的!因為這是他的本職工作呀!我不知道我的翻譯大家能夠理解不?由這裡的21、18、15、12、9、6、3、0(24)小時的交司時刻的數字看,這也是一個“等差數列”。大家都能計算,沒有指出這是“等差數列”,等差中項是3小時。原文:“帝曰:願聞其歲候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日行一週,天氣始於一刻;日行再周,天氣始於二十六刻;日行三週,天氣始於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氣始於七十六刻;日行五週,天氣復始於一刻。所謂一紀也。是故寅、午、戍歲氣會同,卯、未、亥歲氣會同,辰、申、子歲氣會同,巳、酉、醜歲氣會同。終而復始。”
這裡的“日行一週”本質上是地球繞太陽公轉回歸一週的時間為365.25日的含義。尾數0.25度就是今天的6小時,地球自轉的90度,這裡的“天氣”始於多少刻,是由於公轉軌道黃道軌道的連續性,連續計算下一個週期的開始。由於連續計算,4年累計就是1天(4x6=24小時=4x25刻)由於這裡的公轉0.25日=自轉25刻=今天的6小時=古代的3個時辰,是四年才能增加1日的含義,中國古人就把這一天加在陰曆的2月(卯月的)最後一天。這是要區別自轉100刻用24步的法則不能整除多出的四刻為不足一小時,和公轉軌道黃道上0.25日是地球自轉軌道赤道上的6小時,3個時辰是本質上不同的。與今天的實際誤差6小時9分10秒僅僅9分10秒的誤差;與今天的5小時48分46秒,相差11分14秒。相差的原因,本身就是地球、太陽、其他恆星也在相對運動。這裡的計算法則,就是今天的“等差數列”——是不是結合有“等比數列”大家去算一算如何?
這裡的歲氣會同,就是在交代按公轉六步六氣60.875度的角速度計算,這四組地支的年份交司的具體地球自轉的時刻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每組中的三年的交司地球自轉時刻又是相同的。這就是我國曆法的四年多一天的置閏的法則。寫到這裡,順便交代一下,《周易》中的六爻也是這個含義,也是計算地球自轉公轉交司的時間,這樣《周易》的本質也是一本計算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書籍,今後我專門寫一本書來說明,內容太多了,3000年來,也沒有人搞清楚!讀者古文基礎好、有地球物理學知識、天體物理學知識、高等數學知識,可以沿著我的思路去計算一下,就明白了。
《黃帝內經·六微旨大論》:
“帝曰:願聞其用也。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帝曰:何謂氣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故曰:天樞之上,天氣主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此之謂也。帝曰:何謂初中?岐伯曰:凡三十度有奇。中氣同法。帝曰 :初中何也?岐伯曰:所以分天地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初者地氣也,中者天氣也。帝曰:其升降何如?岐伯曰: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帝曰:願聞其用何如?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帝曰:善。寒溼相遘,燥熱相臨,風火相值,其有聞乎?岐伯曰:氣有勝復,勝復之作,有德有化,有用有變,變則邪氣居之。帝曰:何謂邪乎?岐伯曰:夫物之生從於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薄,成敗之所由也。故氣有往復,用有遲速,四者之有,而化而變,風之來也。帝曰:遲速往復,風所由生,而化而變,故因盛衰之變耳。成敗倚伏遊乎中,何也?岐伯曰: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帝曰:有期乎?岐伯曰:不生不化,靜之期也。帝曰:不生化乎?岐伯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則分之,生化息矣。故無不出入,無不升降。化有大小,期有遠近。四者之有,而貴常守,反常則災害至矣。故曰:無形無患,此之謂也。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問也!與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
這裡的言天者求之本,本就是指北為本,指南為標。言地者求之位,這就是規定地球自轉公轉的軌道狀態和運動方位。這裡的“天樞”是指地球自轉與公轉的樞軸,就是南北軸與東西軸,這些都是無形的概念,用這些無形的自轉公轉軸來說明地球的運動規律和運動軌道和軌跡。《素問•皮部論篇第五十六》中“樞持”“關樞”“樞儒”也是討論的樞軸,但具體的含義是什麼,值得我們去研究一下。
這裡的:“初中”就是把六氣各等分為二,則各30.4375度,原文說三十度有奇就是這個含義,實際上,是地球公轉的角速度每一月的角速度的計算法則。這裡的升降運動,就是針對於卯酉軸——東西軸——地球公轉軸——公轉軌道平面而言升降運動,結合地球的自轉軸——南北軸,就可以計算地球的公轉運動和自轉運動。運用六氣的運動法則就能具體計算。中國古人的赤道面就是地球的自轉軌道平面、黃道軌道平面就是地球公轉軌道平面。二者的升降運動是相互的。一者靜止,另一個則升降;一個升降,另一個則相對靜止。其實本來就是相對的,如果不用軌道法則,是說明不了問題的。
“成敗倚伏遊乎中”、“成敗倚伏生乎動”這裡的“中”就是赤道的含義,包含了南北迴歸線圈的太陽直射的區域,這是由於太陽來回在這個區域照射的結果,也是地球公轉自轉運動的結果。注意這裡的“道”就是軌道的含義,公轉軌道自轉軌道——在《史記》中有”軌道”軌度”的概念,在同一時期的《內經》應該也是這一概念。《老子》中的道德經的道也是天體的軌道運動的思想。如果《史記》中沒有這一記載,可以不成立。但是,黃道和赤道的概念,不也說明同樣的問題嗎?我真不知道何院士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
範仲毓,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大安鄉人。先後畢業於四川省高等中醫藥專科學校,成都中醫藥大學。與人合著有《黃帝內經生死條辨》、《中醫天體軌道運行論》、《老子主義》等書。1988年參加工作,曾任安居區白馬鎮中心醫院黨支部書記、主治醫師。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曾大力從事衛生事業的改革探索,受到省、市領導的肯定和重視,從二十餘歲至今,從事臨床工作已30餘年,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內科、兒科、婦科、皮膚科、腫瘤科等疑難雜症,善於採用內服、外洗外搽的方法綜合治療。在全國知名老中醫李孔定老師、邵章祥老師的指導下,系統地對《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醫古文》、《修辭學》、《四書五經》、《史記》等古籍進行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曾在浙江大學易經創新應用課題組任首席教授、專家、研究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孟慶雲教授曾送稱號“中醫天文學派創始人”。
注:本文經作者授權編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