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物聯網平臺的“減法”法則

平臺化是未來企業的主流運營模式,不過目前在技術類企業的範疇內,

主要的平臺化模式是“聚合”,就是將多種技術整合,然後包裝出一些標準模塊,以滿足應用的“搭積木式”開發。而明牛則選擇了另外一種模式,姑且稱之為“分化”吧,就是將工業物聯網應用開發中需要的主要技術,以工具的形式加以包裝,然後嵌入到其它平臺上。明牛所代表的也是未來一部分技術方案商會選擇的路徑。

工業物聯網平臺的“減法”法則

2012年物聯網概念陷入桎梏後,智慧城市、智能硬件、工業4.0等概念又先後興起,看似物聯網被邊緣化,實則是喚醒了物聯網的三大應用領域。至2016年中,面向物聯網的移動通信技術——NB-IoT標準凍結,讓已經處於新興信息科技產業概念邊緣的物聯網重新煥發生機,並且引發了物聯網應用側概念的繁榮,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當屬工業物聯網。同時,由於2017年物聯網平臺被作為物聯網產業入口而引起各個層級的企業競相“追夢”。其中工業物聯網平臺,由於出現的最晚,還未被資本“洗禮”,所以成了資本和大企業,以及創業企業逐鹿的核心。然而,2018年,資本熱潮一退,便是一片哀鴻。而創立於2016年的上海明牛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牛雲)卻能躲過一劫。

不貪心,只解決0到1的問題


工業物聯網平臺的“減法”法則

明牛雲創始人韓磊,是一個善言之人,並且極其有說服力。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他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我自己是製造業出身,所以在選定製造業作為目標行業進行創業之前,就有找大量的相關企業進行過交流,比如大家對物聯網有沒有需求,最想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最大的顧慮是什麼等等。”

經過這些“調研”,韓磊發現“設備聯網”和“數據上雲”,製造業企業是普遍有需求的。但是,他們的需求和大部分物聯網平臺企業臆想的需求不一致。

“比如說數據上雲,很多工業物聯網平臺企業想的是讓用戶的數據上他們的雲,但用戶想的是上自己的雲,因為用戶會考慮安全和隱私的問題。雖然很多平臺承諾不碰用戶數據,但是用戶是不相信的,尤其是現在大家已經洞悉了‘通過用戶數據創造商業價值’這樣的互聯網思維真諦以後,與數據相關的事情就變的異常敏感了,企業用戶可不像消費者那樣好忽悠,”韓磊在某次交流中分享了自己的“調研成果”。

韓磊說的是事實,看看互聯網時代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建一個平臺,集聚用戶賣東西,或者賣廣告,甚至直接賣用戶數據。當然,用戶也從中得到了實惠和便利,並且如果沒有平臺,這些實惠和便利是無法得到的,比如如果沒有電商平臺讓廠商直接面對用戶,並且同時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用戶,用戶就無法以更低的價格購買產品。給用戶推送廣告,如果沒到惹人厭煩的地步,也可以算作一種比較“貼心”的體驗。換句話說,就是“平臺對個人的賦能價值超過了平臺榨取個人數據的價值”,所以當“賣用戶數據”這件事情被發現之前,個人用戶算是默認了平臺用自己的數據謀取商業利益的做法。

然而,正如韓磊所說:企業不好忽悠,當然是要算算這筆賬的。甚至連平臺企業自己都沒想清楚,要怎麼通過企業用戶的數據謀取利益的時候,企業都不能放下戒備心理。所以2017到2018年,在工業物聯網領域充斥著一種新業態——“商業站臺”:時不時就會有某信息科技巨頭和傳統工業巨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新聞,但實際上兩家企業並沒有真正合作。

“數據的安全和隱私是傳統工業企業核心考量的問題之一,”韓磊分析說,“另外一個就是大數據和小數據的問題,就是說現在的物聯網發展還遠遠沒有到大數據的階段。”其實,同樣的論斷不止韓磊一個人提過,應該說是大部分從事物聯網技術和應用解決方案企業的“集體經驗”:現在的物聯網還處於小數據的階段。

這個有幾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方面,2016年後,物聯網的發展確實繁榮了起來,但其表現是更多的應用領域被喚醒,而非全面應用。在很多領域都是試點的形式存在,當然有些領域除外,比如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安防、交通、電錶、燃氣表等,並且有些已經試點了多年,才進行大規模應用的。像安防行業,2005年就開始平安城市的建設試點。

實際上大部分行業都沒有這樣的“殊榮”。“尤其是涉及到企業,每一個舉動都要計算投入產出比,都是由商業考量的,”韓磊介紹說,“另外,這是一個用戶和技術服務方共同探索的過程,理論上這個技術有用,能解決某些問題,實際上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另外一項技術,或者用戶原本認為應該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應該解決另外一個問題,所以技術提供方要隨時‘在線’,幫助用戶來解決這個問題。”

“當在‘試點’這個環節把所有問題都理順了,才能進入小規模應用,套用製造業的術語就是‘小批量’,通過‘小批量’驗證了穩定性之後,才能真正進入大規模應用。”也就是說,這個過程是及其緩慢的,完全沒有辦法像互聯網應用那樣‘6個月就能集聚大量用戶數據’。不僅物聯網平臺企業只有小數據,物聯網應用方也只有小數據。

第二個方面,“先有小數據,才有大數據,並且不是所有數據都需要上雲。”對此,韓磊非常肯定。物聯網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物品聯網,然後是物品的“監”和“控”。“監”可能都需要上雲,但是“控”就不一定要上雲了。“比如生產線不同環節之間的銜接,最好能夠實現本地控制,如果前一個環節的執行設備把任務完成的數據傳到雲端,雲端再把‘執行下一環節’的指令發回給這臺設備和下一個環節的執行設備,即使不斷網,雲端處理速度夠快,整個過程也需要時間,更不要說還有1%概率會發生斷網,甚至雲端崩潰的情況,甚至還有數據丟失的情況,也就是說把‘控’放在雲端,是不安全的,”韓磊解釋說,“這個時候,‘控’在本地執行相對就更可取,這就涉及到所謂的邊緣計算的應用了。”

“就是說,一些實時性非常強的應用在邊緣側已經被處理掉了,並且是通過小數據的手段,同時有些只對當時應用處理有用的數據,是不會上傳到雲端的。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一方面,單個企業的‘大數據’是需要長期積累的;另一方面,平臺企業想用多個用戶的大數據去給單個用戶賦能,也需要時間積累。”“所以你不能天天去跟企業忽悠,用大數據去解決他的當下的應用問題。”

除了數據上雲的問題,企業還有很多應用層面的需求,所以最近幾年也出現了很多“物聯網應用開發平臺”。“這個如果沒有個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的積累,做做方案還可以,做平臺很難,”韓磊說道,“應用層面,行業邏輯太多了,有時候看起來是同一個類型的應用,但是由於場景不同,應用邏輯就會改變,比如同是貨物搬運,在這家工廠都是走平路,到了另一家工廠要上幾層樓,再換一家要拐幾個彎。而真實的工業場景比這個複雜的多。所以沒有經歷過大量應用的‘磨練’,很難用一個平臺來解決所有問題。”

工業物聯網平臺的“減法”法則

總之,經過大量的行業分析後,韓磊給明牛雲工業物聯網平臺定了方向:首先,不做縱向解決方案;其次,不在沒有實際需求的情況下整合各種新技術;然後,將平臺工具化,工具動態化。並且只解決工業物聯網中從設備聯網到數據上雲這個0到1的問題。

平臺工具化,工具動態化

明牛雲是一家以“驅動+連接+基礎數據處理工具+基礎雲部署”業務為核心的技術服務型公司,這是韓磊給自己的定位。也就是說,驅動、連接、基礎數據處理、基礎雲部署構成了“明牛雲工業物聯網平臺”這套企業數字化升級的基本工具。

其中,“驅動”是指在設備端數據聯網、設備互聯都需要一套驅動程序,“數據上雲無非就2種方式,最前沿的技術是邊緣計算技術,把驅動整合在智能硬件中,所有數據本地處理,把處理後的結果傳到雲端,另外一種是利用透傳的方式將數據傳到雲端,所有數據在雲端處理,這種方式一來對雲端的要求極高,數據量大了之後,會存在各種問題,丟數據,響應慢等問題,這些問題是很難通過後期的技術迭代來解決的,或者說解決這個問題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那麼明牛雲本著開放的心態,將邊緣計算引擎(整合了各種驅動)提供給廣大的智能硬件製造商以及軟件開發商,大家只需做好自己的事情,無需關注太多底層的技術問題”韓磊介紹說,“這裡面是有較高技術壁壘的,這也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所在。”

“‘連接’就比較簡單了,”韓磊笑言,“無非是實現設備聯網,設備互聯,但是也不簡單,尤其是工業協議繁多,而且工業設備提供商都是大企業,你去問他要協議接口,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目前我們已經打通了所有主流的工業協議。”

工業物聯網平臺的“減法”法則

“基礎數據處理工具”,分兩個層面,一個是面向應用層的,比如提供一些基礎的報表服務、本地執行決策、本地的設備安全等;另一個層面是在數據傳輸和上雲的過程中,比如的數據加密、核實以防漏傳或者誤傳,數據過濾、歸類等。

“基礎雲部署”,是指為企業提供滿足行業共性需求的物聯網平臺,同時在部署方面存在多種方式,可以部署在企業自己的私有云上,也可以部署在第三方雲平臺上,也可以部署在明牛雲的平臺上,總之就是滿足用戶不同的需求。

“這幾個方面算是明牛雲工業物聯網平臺這個大工具套裝下面的小工具,不過每一個小工具下面都還有很多更小的工具,”韓磊介紹說,“這個就能滿足用戶的動態需求。第一個‘動態’是‘可揀選’,就是有些工具是用戶不需要的,那麼他可以不選擇;第二個‘動態’是‘可組合’,就是說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對揀選出來的工具進行二次組合,其實就是二次開發。”不過韓磊坦言,現在明牛雲所做的其實是將這套工具再簡化,“簡化到所有的工具是所有企業的必須”,並且已於2019年底前推出了第一個這樣的試用版本。

“其實‘動態’還有另外一個含義,”韓磊表示,“就是我們要保證我們的這套工具是可以進行實時遠程更新的,不管是我們的邊緣計算網關,還是軟件應用。”

“同時,由於用戶對數據隱私問題的重視,我們並非讓用戶接入我們的平臺,而是將這套工具提供給用戶,有點像以前賣軟件吧,”韓磊說到。

明牛雲的這種做法,很像雲計算剛在中國興起的2008到2012年間的VMware。2008年開始,一大批創業企業,乃至大企業都扎堆進軍公有云,到2012年的時候,幾乎全軍覆沒,唯一的勝利者確實賣私有云軟件的VMware,乃至2014年以來,公有云的市場滲透率越來越高,而VMware依然是用戶最大的雲存儲解決方案企業。因為真正使用公有云的企業比例甚少,這也是最近幾年公有云存儲企業頻繁進軍私有云和混合雲的原因,甚至連阿里雲這樣的公有云巨頭都開始走下神壇。“所以說,很多時候,一些事情以這樣的方式發生,發展,其實就是一種輪迴,尤其是當你面對的是同一類用戶,因為人性是不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