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频频点赞,东山靠的不仅仅是颜值

说起东山大家会想起什么

浩瀚的大海

连绵的木麻黄

金色的沙滩

……

东山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与“美”有关

而东山有的却不仅仅只是美


近段时间

人民日报、新华社

刊发相关报道

从不同角度

为东山点赞


福建漳州东山县造林治沙,发展绿色产业——

生态好了 百姓富了

⊙人民日报记者 刘晓宇

海天相接,满眼蔚蓝。正值开渔季,在福建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岐下村,归港渔船陆续驶来,一批批海产品被速冻、贴标、转运。下午6时许,又遇退潮,离岸2公里的“鱼骨沙洲”渐露真容,一船船游客踏上沙洲观光游览。


时间回到1950年,谷文昌到东山县任职,揭开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防治风沙的新一页。70年来,经过干部群众植树造林防治风沙的不懈努力,东山县已成为全岛绿化率94%、人均生产总值超11万元的魅力岛城。


植树造林 荒岛披绿

走进岐下村,“举首不见秃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


如今林绿岛美的岐下村,曾有一段困苦过往。“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沙地成灾,种啥啥不成,全村吃不饱、人难留。”站在自家渔船前,60岁的陈朝成回忆往事。

央媒频频点赞,东山靠的不仅仅是颜值

6月18日 福建省东山县苏峰山环岛路

“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当年,谷文昌立下铮铮誓言,带领东山干部群众踏上了斗沙治灾的征程。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经调查研究,东山县形成初步治沙方案。仅1958年,东山县便完成荒山造林4.3万亩、沙荒造林2.78万亩,成活率达80%以上。1964年谷文昌调离东山县时,全县已营造3万多亩防风固沙林、6万多亩水土保持林、201条林带。


如今,谷文昌的愿望早已变为现实。作为国家级生态县,东山县现有林地10.6万亩,各类森林蓄积量36.53万立方米。几年前,电视剧《谷文昌》剧组来东山岛拍外景,却找不到成片黄沙。

“小时候跟着爹妈种木麻黄树,长大了循着木麻黄种庄稼,现在背靠木麻黄发展产业。”陈朝成如今担任岐下村老人协会副会长,协助村里负责“鱼骨沙洲”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发展产业 资源成金

凭借当地丰富的优质硅砂资源,坐落于东山县的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建成8条生产线,年产值超30亿元,纳税额占到东山县地方财政收入的20%以上。

央媒频频点赞,东山靠的不仅仅是颜值

旗滨玻璃

旗滨玻璃是东山县资源成金的一个缩影。数十年来,东山人自力更生、开拓进取,“把一粒砂变成一个玻璃大产业”。

央媒频频点赞,东山靠的不仅仅是颜值

中港水产公司

距旗滨玻璃厂区不远,是中港海鲜水产公司,总经理谢宝旺正忙着与中亚地区客商举行视频会议,推销公司新研发的水产品罐头。受疫情影响,原先出口欧美、占到公司销量75%以上的速冻水产品面临销量下滑。“延长产业链,促进深加工,出口换方向,促进内循环。”说起对策,谢宝旺思路清晰。


研发水产品罐头,筹建公司电商部门,开启“全员带货”营销模式……今年前9个月,2万多吨的销售量、近5亿元的营业额,让中港海鲜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保护环境 旅游富民


在东山岛,人们可以漫步南门湾,尽享碧蓝纯净的海滨风光,感受古朴的渔家风情。


上世纪60年代,谷文昌带领干部群众筑沙成堤、加石护堤,将南门湾建成“海堤上的村庄”。2015年,这里被大众熟知,旅游业由此起步。

央媒频频点赞,东山靠的不仅仅是颜值

返乡创业青年吴华真,设计出一张卡通漫画式的东山地图,手机一扫,就能听到智能语音解说景点、美食。这张名为“东山岛‘会说话’”的地图,两年卖出几十万份。“很多游客来这里,看中的就是好生态。”扎根南门湾,吴华真见证着“生态+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岐下村的“鱼骨沙洲”本来名不见经传。几年前有电视台来此取景,无人机鸟瞰视角下,发现小沙洲状若完整鱼骨。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开,去年吸引来了10多万名游客。

在东山县,旅游产业正加速崛起。以南门湾片区、“鱼骨沙洲”综合体、海湾公园为代表的旅游度假休闲项目相继落户,帆船帆板、汽车拉力、文旅影视、摄影写生、研学培训五个基地建设紧锣密鼓。近年来,东山县游客接待量、旅游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9年接待游客7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9亿元。

为了吃好生态饭,东山县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东山岛北端,始建于1960年、连接大陆与东山岛的八尺门海堤,近日被提上拆除日程。“当年建海堤,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如今数座大桥建成,海堤阻碍海砂循环、影响海洋环境,拆除是为了高质量发展。”东山县委书记洪泰伟说。


登上海岛的制高点远望,一座座石头厝散落在苍郁的丛林中,远处,平缓的沙滩延伸进大海,蓝色的海岸线与绿色的木麻黄共同构筑起这座海岛的生态屏障。


位于福建漳州的东山县,是全国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岛县。如今,往来东山的游客或许很难想象,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里寸草难生、黄沙漫天,岛民们过着“无风一片白、有风地搬家”的苦日子。


位于海岛东南部的山口村,曾是风沙肆虐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风吹沙走,晚饭桌子刚擦好,菜还没端上来,又是一层沙子。”61岁的山口村村民陈进顺曾听母亲说起从前的日子,由于干旱严重,庄稼“十种九无收”,当时,他所在的村子有一半以上村民常年在外当乞丐,被称为“乞丐村”。


要除穷根,先治生态。20世纪50年代,在时任县委书记谷文昌带领下,东山开展植树治沙运动,几经失败后,顽强的木麻黄最终在岛上扎下了根。

如今,从山口村村口一眼望去,仍能看到成片的沙墩被一排木麻黄挡在村子外。

央媒频频点赞,东山靠的不仅仅是颜值

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周边景色 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陈进顺说,谷文昌带领大家种完第一批树后,村里又发动团员青年种树。就这样,60多年来,一代代人轮番上阵,沿海一带甚至一度出现“无处可种树”的情况。

“大家都把木麻黄当成宝贝一样,如果不是这些树,村子早就被风沙给盖住了。”陈进顺说,现在村里年轻人到鲍鱼场做工,三四年就能回家盖个房子。


山口村是海岛巨变的一个缩影。一排排木麻黄让岛民告别了苦日子,也为后代奠定了宝贵的生态旅游基础。


出生于1984年的民宿老板刘士旭去年回到东山南门湾开办民宿。民宿距离南门海堤不到20米。58年前,为防止风浪引起海水倒灌,谷文昌组织当地百姓建起这座海堤,如今,海堤与大海、石头厝相得益彰,构成一幅悠然闲适的图景。


刘士旭说,好生态吸引了各地游客接踵而至,这两年的国庆假期,民宿都一房难求。刘士旭原先在外地工作,一个月工资五六千元,如今回到家乡,仅半年就盈利20多万元。今年,原本在水产厂上班的姐姐也到民宿卖起工艺品,一家人一起吃上“旅游饭”。

央媒频频点赞,东山靠的不仅仅是颜值

“如果不是木麻黄挡住风沙,海堤挡住浪潮,就不会有东山的今天。”刘士旭感慨,这几十年来,当地对生态的珍视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依托良好的环境,这几年海岛的旅游业蒸蒸日上,民宿数量几乎年年翻番,南门湾一带仅视线可及的民宿就有十多家。


东山围绕“生态旅游”久久为功。如今,当地坚持“每年至少投入5000万元、绿化1万亩”,全岛绿化率超过94%。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7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92亿元。


“未来,我们将朝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继续迈进。”东山县委书记洪泰伟说,“这也是保住老祖宗给的资源禀赋,传承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


来源: 闽南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