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頻頻點贊,東山靠的不僅僅是顏值

說起東山大家會想起什麼

浩瀚的大海

連綿的木麻黃

金色的沙灘

……

東山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與“美”有關

而東山有的卻不僅僅只是美


近段時間

人民日報、新華社

刊發相關報道

從不同角度

為東山點贊


福建漳州東山縣造林治沙,發展綠色產業——

生態好了 百姓富了

⊙人民日報記者 劉曉宇

海天相接,滿眼蔚藍。正值開漁季,在福建漳州市東山縣陳城鎮岐下村,歸港漁船陸續駛來,一批批海產品被速凍、貼標、轉運。下午6時許,又遇退潮,離岸2公里的“魚骨沙洲”漸露真容,一船船遊客踏上沙洲觀光遊覽。


時間回到1950年,谷文昌到東山縣任職,揭開了東山人民植樹造林防治風沙的新一頁。70年來,經過幹部群眾植樹造林防治風沙的不懈努力,東山縣已成為全島綠化率94%、人均生產總值超11萬元的魅力島城。


植樹造林 荒島披綠

走進岐下村,“舉首不見禿頭山,下看不見飛沙灘,上路不被太陽曬,樹林裡面找村莊。”


如今林綠島美的岐下村,曾有一段困苦過往。“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說,沙地成災,種啥啥不成,全村吃不飽、人難留。”站在自家漁船前,60歲的陳朝成回憶往事。

央媒頻頻點贊,東山靠的不僅僅是顏值

6月18日 福建省東山縣蘇峰山環島路

“不制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當年,谷文昌立下錚錚誓言,帶領東山幹部群眾踏上了鬥沙治災的征程。築堤攔沙、種草固沙、造林防沙,經調查研究,東山縣形成初步治沙方案。僅1958年,東山縣便完成荒山造林4.3萬畝、沙荒造林2.78萬畝,成活率達80%以上。1964年穀文昌調離東山縣時,全縣已營造3萬多畝防風固沙林、6萬多畝水土保持林、201條林帶。


如今,谷文昌的願望早已變為現實。作為國家級生態縣,東山縣現有林地10.6萬畝,各類森林蓄積量36.53萬立方米。幾年前,電視劇《谷文昌》劇組來東山島拍外景,卻找不到成片黃沙。

“小時候跟著爹媽種木麻黃樹,長大了循著木麻黃種莊稼,現在背靠木麻黃髮展產業。”陳朝成如今擔任岐下村老人協會副會長,協助村裡負責“魚骨沙洲”旅遊景區的開發與管理。


發展產業 資源成金

憑藉當地豐富的優質硅砂資源,坐落於東山縣的漳州旗濱玻璃有限公司建成8條生產線,年產值超30億元,納稅額佔到東山縣地方財政收入的20%以上。

央媒頻頻點贊,東山靠的不僅僅是顏值

旗濱玻璃

旗濱玻璃是東山縣資源成金的一個縮影。數十年來,東山人自力更生、開拓進取,“把一粒砂變成一個玻璃大產業”。

央媒頻頻點贊,東山靠的不僅僅是顏值

中港水產公司

距旗濱玻璃廠區不遠,是中港海鮮水產公司,總經理謝寶旺正忙著與中亞地區客商舉行視頻會議,推銷公司新研發的水產品罐頭。受疫情影響,原先出口歐美、佔到公司銷量75%以上的速凍水產品面臨銷量下滑。“延長產業鏈,促進深加工,出口換方向,促進內循環。”說起對策,謝寶旺思路清晰。


研發水產品罐頭,籌建公司電商部門,開啟“全員帶貨”營銷模式……今年前9個月,2萬多噸的銷售量、近5億元的營業額,讓中港海鮮走上了發展快車道。

保護環境 旅遊富民


在東山島,人們可以漫步南門灣,盡享碧藍純淨的海濱風光,感受古樸的漁家風情。


上世紀60年代,谷文昌帶領幹部群眾築沙成堤、加石護堤,將南門灣建成“海堤上的村莊”。2015年,這裡被大眾熟知,旅遊業由此起步。

央媒頻頻點贊,東山靠的不僅僅是顏值

返鄉創業青年吳華真,設計出一張卡通漫畫式的東山地圖,手機一掃,就能聽到智能語音解說景點、美食。這張名為“東山島‘會說話’”的地圖,兩年賣出幾十萬份。“很多遊客來這裡,看中的就是好生態。”紮根南門灣,吳華真見證著“生態+旅遊”的鄉村振興之路。


岐下村的“魚骨沙洲”本來名不見經傳。幾年前有電視臺來此取景,無人機鳥瞰視角下,發現小沙洲狀若完整魚骨。視頻在社交媒體上迅速傳開,去年吸引來了10多萬名遊客。

在東山縣,旅遊產業正加速崛起。以南門灣片區、“魚骨沙洲”綜合體、海灣公園為代表的旅遊度假休閒項目相繼落戶,帆船帆板、汽車拉力、文旅影視、攝影寫生、研學培訓五個基地建設緊鑼密鼓。近年來,東山縣遊客接待量、旅遊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2019年接待遊客72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4.9億元。

為了吃好生態飯,東山縣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東山島北端,始建於1960年、連接大陸與東山島的八尺門海堤,近日被提上拆除日程。“當年建海堤,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如今數座大橋建成,海堤阻礙海砂循環、影響海洋環境,拆除是為了高質量發展。”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說。


登上海島的制高點遠望,一座座石頭厝散落在蒼鬱的叢林中,遠處,平緩的沙灘延伸進大海,藍色的海岸線與綠色的木麻黃共同構築起這座海島的生態屏障。


位於福建漳州的東山縣,是全國第六、福建第二大海島縣。如今,往來東山的遊客或許很難想象,20世紀50年代以前,這裡寸草難生、黃沙漫天,島民們過著“無風一片白、有風地搬家”的苦日子。


位於海島東南部的山口村,曾是風沙肆虐最嚴重的地方之一。“風吹沙走,晚飯桌子剛擦好,菜還沒端上來,又是一層沙子。”61歲的山口村村民陳進順曾聽母親說起從前的日子,由於乾旱嚴重,莊稼“十種九無收”,當時,他所在的村子有一半以上村民常年在外當乞丐,被稱為“乞丐村”。


要除窮根,先治生態。20世紀50年代,在時任縣委書記谷文昌帶領下,東山開展植樹治沙運動,幾經失敗後,頑強的木麻黃最終在島上紮下了根。

如今,從山口村村口一眼望去,仍能看到成片的沙墩被一排木麻黃擋在村子外。

央媒頻頻點贊,東山靠的不僅僅是顏值

福建省東山縣銅陵鎮周邊景色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陳進順說,谷文昌帶領大家種完第一批樹後,村裡又發動團員青年種樹。就這樣,60多年來,一代代人輪番上陣,沿海一帶甚至一度出現“無處可種樹”的情況。

“大家都把木麻黃當成寶貝一樣,如果不是這些樹,村子早就被風沙給蓋住了。”陳進順說,現在村裡年輕人到鮑魚場做工,三四年就能回家蓋個房子。


山口村是海島鉅變的一個縮影。一排排木麻黃讓島民告別了苦日子,也為後代奠定了寶貴的生態旅遊基礎。


出生於1984年的民宿老闆劉士旭去年回到東山南門灣開辦民宿。民宿距離南門海堤不到20米。58年前,為防止風浪引起海水倒灌,谷文昌組織當地百姓建起這座海堤,如今,海堤與大海、石頭厝相得益彰,構成一幅悠然閒適的圖景。


劉士旭說,好生態吸引了各地遊客接踵而至,這兩年的國慶假期,民宿都一房難求。劉士旭原先在外地工作,一個月工資五六千元,如今回到家鄉,僅半年就盈利20多萬元。今年,原本在水產廠上班的姐姐也到民宿賣起工藝品,一家人一起吃上“旅遊飯”。

央媒頻頻點贊,東山靠的不僅僅是顏值

“如果不是木麻黃擋住風沙,海堤擋住浪潮,就不會有東山的今天。”劉士旭感慨,這幾十年來,當地對生態的珍視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依託良好的環境,這幾年海島的旅遊業蒸蒸日上,民宿數量幾乎年年翻番,南門灣一帶僅視線可及的民宿就有十多家。


東山圍繞“生態旅遊”久久為功。如今,當地堅持“每年至少投入5000萬元、綠化1萬畝”,全島綠化率超過94%。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72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4.92億元。


“未來,我們將朝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目標繼續邁進。”東山縣委書記洪泰偉說,“這也是保住老祖宗給的資源稟賦,傳承先輩留下的寶貴財富。”


來源: 閩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