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文一

​ 读这本书也是由于李录的推荐,他在《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中有篇章节专门写了对这本书的认知,于是我也专门找来本书一阅,还是挺受启发。这本书论证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最近几十年只有中国实现了伟大的工业革命,继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之后,为什么印度,中东,拉丁美洲,俄罗斯等国家都没实现,能实现工业革命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引爆工业革命?

近代中国开启了四次引爆工业革命的努力,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毛时代包括大跃进等一些列工业化运动,第四次是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前三次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只有第四次意外引爆了持续40多年的大规模工业革命,获得了巨大成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算是一个奇迹。奇迹的背后,当然引起各方面解读,有的说中国基础设施保障的好,有的说抓住了全球化的趋势,有的也说是人口红利的爆发。为什么前三次都失败,只有第四次才引爆成功?现有的各种理论不足以解释已经发生的历史,也就更无法预测未来。既使今天,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中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仍存在着各种误解疑惑,对中国未来的崛起也不太确定。我们需要找到引爆工业革命的核心密码,从哪里寻找?自然从不飞跃,历史也是。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解读了引爆英国工业革命的真正原因,再以英国的历史对照中国工业革命的尝试,以此来解读为什么中国正在发生的工业革命事实上已经成功且未来不可阻挡。

统一的大规模市场并不是生来就有,它像一个胎儿,需要培育和扶持。说白了就是怎么把国家剩余农村人口转变为工业服务的有组织的劳动大军,把人们对于生孩子的激情转移到了对于工业消费品的激情,促成了从积累人口到积累物质财富的历史性的转变,逃脱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前提就是形成统一大规模市场。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农村手工业市场化,持续了一两百年。这一时期适于新大陆被发现之后,英国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形成一个非常繁盛的跨大西洋的贸易圈。这种大西洋经济把英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真正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小规模,以手工作坊为主要形式的,以自由市场原则组织起来的跨全球贸易体系。这种组织解决了农业文明时代最根本的限制,也就是马尔萨斯人口陷阱。在农业文明时代,当土地有更多产出的时候,人们就开始生产更多的人口,在土地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这些人口很快就超出土地产出的限制。最后不得不用各种各样的危机和灾难来填平这种陷阱,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欧洲因为发现了新大陆,在保持粮食产出的前提下,让新生的人口开始有了新的职业,用原始工业加上贸易,和新大陆完全联系在一起。新大陆的面积非常巨大,比英国加上欧洲大陆再加上英国殖民地还要大,所以剩余劳动力就以贸易和商业的方式被组织起来。回看中国,1949年之后共产党一直试图把中国农村组织起来,形成了很多乡镇企业。在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实际上已经有150多万个乡镇企业,到了邓小平改革开放时代的第一个10年,改革的核心动力是乡镇企业在市场机制下的大规模发展。这种发展实际上正好对应了英国原始农村工业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镇企业从150万个发展到将近2000万个。中国由此形成了一个巨大,统一的国内自由市场,轻工业,手工作坊式的乡镇企业因为满足了短缺经济产生的巨大需求而迅速崛起,一下子在全国形成了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联合起来的广大的市场。全国性的市场机制,不仅使粮食生产得以保障,同时也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以市场方式组织起来。


读书笔记:《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文一


自由市场,其实既不自由也不免费,而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公共品,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重商主义政府花大力气,大代价去建设和维护。

培养婴儿的是父母,孕育大规模自由市场的是重商主义政府。英国为了得到开发市场,采用海外殖民,甚至不惜开炮以战争形式打开别国国门。中国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在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保证的前提下,通过一切可能的方式发展经济。在村,镇,县,市、省政府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激烈的全国竞争中,任何政府官员如不能找到为当地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方式将会被认为不合格而遭到淘汰。这种务实主义发展战略利用了改革开放前30年中央计划经济建立的强大的行政管理网络和社会资源,非常有效的把中国各级政府官员变成了高度激励的“公众商人”阶层。通过新标准下的择优选择和与周边地区的竞赛,形成了新一代即有商业谈判头脑又有行政管理能力的一大批管理者。他们通过低税和便宜的土地吸引外部投资,为当地产品打广告、洽谈生意,保障原材料供给、建立分销网络,为当地商业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这些市场创造者不背负传统商人的标签,不会被认为是奸商。他们重新创造了欧洲历史上诱发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原始工业化过程,规模更大,效率更高。他们通过提供低息贷款、加强支付监管、提供商业信息、组织工业园和贸易展览论坛以及致力于与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中间品的非区域实体协商,为农村企业提供重要的”中间人“服务。他们又是甚至帮助协调存货的库存以平滑供求波动对企业的冲击。他们也帮助组织农民在空闲时间建设道路,改善灌溉系统,以及从省或国家银行获得优惠贷款建设当地基础设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始积累,是在中国没有从事殖民主义,奴隶贩卖和帝国主义炮舰政策的情况下实现的。

开启自由市场的完美工具:纺织品。因为纺织品据有最大的消费需求弹性,技术门槛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英国能够实现纺织品的大规模生产,原因是这时英国已经通过殖民主义,奴隶制,重商主义形成了跨全球的共同市场。棉花从美国南部奴隶庄园和印度的棉花田采摘又因为珍妮纺织机,蒸汽机的发明,在英国实现大规模快速生产成本大规模减低,并且国内已经形成大规模的统一市场,这个市场又延伸到北美和其所有的殖民地包括印度。政府和商人结合在一起,进行对全球统一市场的管理,同时国内的人口又被大规模组织起来,可以进入工厂,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工厂获得的收入又能返回到产品的开发,升级、销售,由此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核心特点就是大规模、高效率、集体化的生产、分工、合作,以此迅速降低工业品的成本,进而又极大刺激了消费,互相应对,互相促进,最后形成巨大,快速的良性循环,自由市场和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双螺旋结构。在已经有全国统一市场的基础上,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进入工业领域,而且中国政府也是重商主义政府,倾尽一切能力来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把技术从国外引进,把工业在国内建立起来,销售的商品不仅实现国内的全覆盖,而且遍布全球市场。从纺织业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功引爆过后,中国就因为其体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市场,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而且从那以后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制造,消费及出口国。纺织品革命出现之后,又带动了以纺织品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自生自发的需求,即对于机器的需求、对于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对于基础动力,重化工,煤炭,电力的需求,开始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这两次工业革命,中国经济开始进入自发的、循环的,不断自我强化的增长过程,就像英美一样,这一过程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以此开启了长达40年的高速,复合增长经济奇迹。让中国也因此具备了科技文明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持续,复合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投资中国,看好中国,看多中国的本质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