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抗疫战斗力③:润泽家园!看深圳文化力量

编者按: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极端测试。深圳的抗疫应答,彰显城市的战斗力,既有砥柱中流的企业力量,还有亮剑铸盾的科技力量,更有润泽家园的文化力量。

读创/深圳商报为此推出系列报道,讲述深圳抗疫的三种战斗力。今天推出——

深圳抗疫战斗力之三

创新意识激励先行 法治意识平稳有序 包容意识共度时艰

深圳文化力量润泽家园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梁瑛

“捐一个口罩,保一方平安”。

这是福田区2月14日发出的倡议,号召居民向物业员工伸出援手。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捐赠表上的记录是20.55万只口罩、8.9万双防护手套、5927瓶酒精、2791罐消毒水、342.3万现金。

深圳战疫,平稳有序。这既是企业力量的支撑,也是科技力量的相助,更是文化力量的润泽。口罩的故事,便是生动的细节。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内核,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应对新冠肺炎这场极端测试,深圳文化力量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疫墙,创新意识激励深圳人积极进取主动应对,崇尚法治保证社会有序,而包容意识产生的善意,更是深圳人在共克时艰中感受到温暖。

深圳抗疫战斗力③:润泽家园!看深圳文化力量

▲在社区防控方面,深圳首推专属健康码,成为全国首个凭“码”出行城市,再次敢为天下先。

创新意识:积极作为赢得主动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对新的东西比较敏感,而且又敢于试验、勇于观察,敢于探索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深圳这座超大型城市凭什么能够打好这场特殊的战疫?钟南山院士表示,敢于创新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深圳,从诞生之日起就敢于引领风气之先。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常规的办法难以适应变化,深圳选择了敢闯敢试。

在疫情信息方面,深圳第一个公布确诊病例所在小区,让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成为战疫中最好的“定心丸”。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确认广东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就在深圳。患者是谁?家住在哪里?最近去过哪里?深圳市卫健委当天发布了首例确诊病例的轨迹、症状、收治医院等信息。1月30日,在不泄露病人隐私的前提下,深圳在全国率先公布了第一批共31个病例在发病期间曾活动过的小区或场所。

这是一次信息发布的创新。深圳首先是努力争取到副省级城市发布病例个案的许可,而公布到小区名字则是内地公共卫生史上的一次突破,可谓走在了现行法律的前面。

深圳抗疫战斗力③:润泽家园!看深圳文化力量

▲在疫情信息方面,深圳第一个公布确诊病例所在小区,让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成为战疫中最好的“定心丸”。(图片来源 深圳卫健委

在社区防控方面,深圳首推专属健康码,成为全国首个凭“码”出行城市。

健康码通过线上安全授卡、线下扫码核验,判断人员健康状况,记录体温、判别高危人群,并引导全民自主健康申报,实现社区、企业、学校等分级采集数据,政府主管分级查看疫情数据,可以触达更多群体、覆盖更多场景、接入更多数据。

这是一次数据治理的创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认为,“健康码”增强了行政决策的回应化和智能化,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杜绝了“一刀切”。

深圳抗疫战斗力③:润泽家园!看深圳文化力量

▲在皇岗口岸,交警帮助检疫、指挥交通。读创/深圳商报记者刘文英 摄

法治意识:提升底线立下规矩

在某小区的业主微信群里,刚从德国出差回来的周先生发了一条微信,告诉邻居自己已通过两次核酸检验呈阴性,正在实施14天的“居家隔离”。“我一定严格遵守规定,绝不会出门,请邻居们放心,也请邻居们监督。”周先生的话得到一片点赞,“欢迎回家”的回复暖意融融。

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核心就是讲法治、守规矩。一场战疫,检验出城市居民的素质,也量度出社会文明的尺度。

看到市民自觉排队购买口罩的场景,市司法局局长蒋溪林说:“为深圳市民的守规矩点赞!一点不乱,这样的场面很温馨!”疫情防控是典型的社会治理大考,社会治理需要依法依规、有德有序,通过法治、德治、自治来综合推进。

在深圳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文化。抗击疫情,深圳同样是加大了法治力度。

2月7日,深圳市人大代表郑学定领衔,建议将个人疫情信息隐瞒者列入失信黑名单,进入深圳市征信系统。4天后出台的市人大常委会的相关决定,采纳了这一建议。与此同时,深圳更是进一步用法治倡导文明。

防控疫情,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放眼未来。早在2003年非典期间,深圳就诞生了全国首部野生动物禁食法规,规定经营、加工、出售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及其产品最高可罚10万元。此次遭遇新冠疫情,深圳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运用特区立法权,推出最严法规全面禁食野生动物。3月31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在舆论场上,这一法规是深圳动物保护事业的里程碑,为大众提供了“有法可依的未来”。

深圳抗疫战斗力③:润泽家园!看深圳文化力量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深圳人选择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钟华登 摄

包容意识:关爱之城共度时艰

在深圳,“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从来不是一句空话。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深圳人选择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深圳的外来建设者中,湖北人占到12.62%,人数超过150万。春节过后,湖北来深人员逐渐增多,严峻的疫情导致其中大多数人可能暂时居无定所。为给湖北来深同胞安个“家”,龙岗区布吉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提前谋划,选定辖区一家酒店设立“健康驿站”,供湖北籍来深旅客集中入住,提供日常生活保障。这样的“健康驿站”,也存在于福田、罗湖等多个行政区。

2月18日,新华社刊发一条通讯,题目叫作《一张小卡片背后的“深圳温度”》。报道中出现的陈女士从湖北荆州返回深圳,一度害怕被当作另类。然而,她感受到的是“深圳温度”。送到家门的蔬菜袋上沾着雨滴,里面的一张小卡片露出“头”来,问候语直击人心:“您在家里不是隔离,而是战斗。”

更博大的关爱是志愿者精神。穿梭在城市中的“红马甲”,一直是深圳街头最亮丽的风景,在疫情防控的危急关头,他们又一次挺身而出,在超市为购物市民量体温、协助小区实行封闭式管理、穿梭在城中村中进行防疫知识宣传、自制防护面罩紧急送往一线……在深圳防疫的每条战线上,都能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彭士圭是福田区义工联秘书长在全市率先组织起一支2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参与防疫工作。“一开始心里没底,没想到报名如此踊跃,我还有什么好怕?”他的表述轻描淡写。在深圳,像这样的志愿者还有成千上万。正是每一个深圳市民的参与,共同铸就了深圳防疫的坚强防线。

“深圳的温度,来源于每一个普通市民充满善意的行动。”市政协委员张小梨说,这种基于深圳关爱文化的善意,是深圳人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不可或缺的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着,并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个个体。见证深圳精神,感受深圳力量。这一场疫情大考,彰显的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年沉淀的软实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