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抗疫戰鬥力③:潤澤家園!看深圳文化力量

編者按: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極端測試。深圳的抗疫應答,彰顯城市的戰鬥力,既有砥柱中流的企業力量,還有亮劍鑄盾的科技力量,更有潤澤家園的文化力量。

讀創/深圳商報為此推出系列報道,講述深圳抗疫的三種戰鬥力。今天推出——

深圳抗疫戰鬥力之三

創新意識激勵先行 法治意識平穩有序 包容意識共度時艱

深圳文化力量潤澤家園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捐一個口罩,保一方平安”。

這是福田區2月14日發出的倡議,號召居民向物業員工伸出援手。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裡,捐贈表上的記錄是20.55萬隻口罩、8.9萬雙防護手套、5927瓶酒精、2791罐消毒水、342.3萬現金。

深圳戰疫,平穩有序。這既是企業力量的支撐,也是科技力量的相助,更是文化力量的潤澤。口罩的故事,便是生動的細節。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和內核,城市是文化的凝結和積澱。應對新冠肺炎這場極端測試,深圳文化力量築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疫牆,創新意識激勵深圳人積極進取主動應對,崇尚法治保證社會有序,而包容意識產生的善意,更是深圳人在共克時艱中感受到溫暖。

深圳抗疫戰鬥力③:潤澤家園!看深圳文化力量

▲在社區防控方面,深圳首推專屬健康碼,成為全國首個憑“碼”出行城市,再次敢為天下先。

創新意識:積極作為贏得主動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對新的東西比較敏感,而且又敢於試驗、勇於觀察,敢於探索一些新的治療方法。”

深圳這座超大型城市憑什麼能夠打好這場特殊的戰疫?鍾南山院士表示,敢於創新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深圳,從誕生之日起就敢於引領風氣之先。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常規的辦法難以適應變化,深圳選擇了敢闖敢試。

在疫情信息方面,深圳第一個公佈確診病例所在小區,讓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信息發佈成為戰疫中最好的“定心丸”。

1月20日,國家衛健委確認廣東首例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就在深圳。患者是誰?家住在哪裡?最近去過哪裡?深圳市衛健委當天發佈了首例確診病例的軌跡、症狀、收治醫院等信息。1月30日,在不洩露病人隱私的前提下,深圳在全國率先公佈了第一批共31個病例在發病期間曾活動過的小區或場所。

這是一次信息發佈的創新。深圳首先是努力爭取到副省級城市發佈病例個案的許可,而公佈到小區名字則是內地公共衛生史上的一次突破,可謂走在了現行法律的前面。

深圳抗疫戰鬥力③:潤澤家園!看深圳文化力量

▲在疫情信息方面,深圳第一個公佈確診病例所在小區,讓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信息發佈成為戰疫中最好的“定心丸”。(圖片來源 深圳衛健委

在社區防控方面,深圳首推專屬健康碼,成為全國首個憑“碼”出行城市。

健康碼通過線上安全授卡、線下掃碼核驗,判斷人員健康狀況,記錄體溫、判別高危人群,並引導全民自主健康申報,實現社區、企業、學校等分級採集數據,政府主管分級查看疫情數據,可以觸達更多群體、覆蓋更多場景、接入更多數據。

這是一次數據治理的創新。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許可認為,“健康碼”增強了行政決策的回應化和智能化,科學劃分疫情風險等級,杜絕了“一刀切”。

深圳抗疫戰鬥力③:潤澤家園!看深圳文化力量

▲在皇崗口岸,交警幫助檢疫、指揮交通。讀創/深圳商報記者劉文英 攝

法治意識:提升底線立下規矩

在某小區的業主微信群裡,剛從德國出差回來的周先生髮了一條微信,告訴鄰居自己已通過兩次核酸檢驗呈陰性,正在實施14天的“居家隔離”。“我一定嚴格遵守規定,絕不會出門,請鄰居們放心,也請鄰居們監督。”周先生的話得到一片點贊,“歡迎回家”的回覆暖意融融。

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核心就是講法治、守規矩。一場戰疫,檢驗出城市居民的素質,也量度出社會文明的尺度。

看到市民自覺排隊購買口罩的場景,市司法局局長蔣溪林說:“為深圳市民的守規矩點贊!一點不亂,這樣的場面很溫馨!”疫情防控是典型的社會治理大考,社會治理需要依法依規、有德有序,通過法治、德治、自治來綜合推進。

在深圳的發展進程中,已經形成了“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文化。抗擊疫情,深圳同樣是加大了法治力度。

2月7日,深圳市人大代表鄭學定領銜,建議將個人疫情信息隱瞞者列入失信黑名單,進入深圳市徵信系統。4天后出臺的市人大常委會的相關決定,採納了這一建議。與此同時,深圳更是進一步用法治倡導文明。

防控疫情,不僅要關注當下,更要放眼未來。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深圳就誕生了全國首部野生動物禁食法規,規定經營、加工、出售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及其產品最高可罰10萬元。此次遭遇新冠疫情,深圳第一時間做出反應,運用特區立法權,推出最嚴法規全面禁食野生動物。3月31日,深圳市人大常委會通過《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在輿論場上,這一法規是深圳動物保護事業的里程碑,為大眾提供了“有法可依的未來”。

深圳抗疫戰鬥力③:潤澤家園!看深圳文化力量

▲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深圳人選擇同舟共濟、患難與共。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鍾華登 攝

包容意識:關愛之城共度時艱

在深圳,“武漢加油、湖北加油”,從來不是一句空話。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深圳人選擇同舟共濟、患難與共。

深圳的外來建設者中,湖北人佔到12.62%,人數超過150萬。春節過後,湖北來深人員逐漸增多,嚴峻的疫情導致其中大多數人可能暫時居無定所。為給湖北來深同胞安個“家”,龍崗區布吉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提前謀劃,選定轄區一家酒店設立“健康驛站”,供湖北籍來深旅客集中入住,提供日常生活保障。這樣的“健康驛站”,也存在於福田、羅湖等多個行政區。

2月18日,新華社刊發一條通訊,題目叫作《一張小卡片背後的“深圳溫度”》。報道中出現的陳女士從湖北荊州返回深圳,一度害怕被當作另類。然而,她感受到的是“深圳溫度”。送到家門的蔬菜袋上沾著雨滴,裡面的一張小卡片露出“頭”來,問候語直擊人心:“您在家裡不是隔離,而是戰鬥。”

更博大的關愛是志願者精神。穿梭在城市中的“紅馬甲”,一直是深圳街頭最亮麗的風景,在疫情防控的危急關頭,他們又一次挺身而出,在超市為購物市民量體溫、協助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穿梭在城中村中進行防疫知識宣傳、自制防護面罩緊急送往一線……在深圳防疫的每條戰線上,都能看到志願者的身影。

彭士圭是福田區義工聯秘書長在全市率先組織起一支200餘人的志願者隊伍參與防疫工作。“一開始心裡沒底,沒想到報名如此踴躍,我還有什麼好怕?”他的表述輕描淡寫。在深圳,像這樣的志願者還有成千上萬。正是每一個深圳市民的參與,共同鑄就了深圳防疫的堅強防線。

“深圳的溫度,來源於每一個普通市民充滿善意的行動。”市政協委員張小梨說,這種基於深圳關愛文化的善意,是深圳人守望相助、共克時艱不可或缺的力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座城市的文化影響力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確實存在著,並影響著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見證深圳精神,感受深圳力量。這一場疫情大考,彰顯的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年沉澱的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