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與漢文帝在奪取權力方面,誰更高明?

程序猿談歷史


據我所知,漢文帝與漢宣帝這兩位皇帝沒有發生什麼奪權事件,只能說是為了鞏固皇權而做了一些舉措。沒到奪權那個地步。

第一,兩位皇帝都是被擁立稱帝,都是非正常登基。漢文帝在周勃陳平清除呂后勢力後立為新帝。漢宣帝實在霍光廢除劉賀以後迎回稱帝。

第二,兩位皇帝都是明君。漢文帝輕徭薄賦,勤儉簡約,非常孝順。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說的就是漢文帝。他通過掌握軍隊、封賞功臣等手段鞏固皇權。是“文景之治”的開創者。漢宣帝被稱為西漢小蘿蔔頭,因受“巫蠱之禍”的牽連,一直活著流亡的九死一生的日子。好不容易存活下來還被軟禁。執政後降服匈奴、仁慈愛人、調整經濟,整頓工商,也是很有作為的帝王。

第三,漢文帝先禮後兵直接收拾周勃,漢宣帝隱忍待發,優待霍光。周勃自視清高,認為自己擁立了皇帝,便不把皇帝放在眼裡。劉恆先是對周勃彬彬有禮,下朝都要目送他離開。後來漢文帝逐漸強硬,而周勃也慢慢謹慎服軟,明知的辭去丞相職務。陳平去世後,周勃又被漢文帝認命為丞相,以後在倡導諸侯回封土政策的時候又把周勃撤職。最後沒有殺周勃。

漢宣帝主要是隱忍,霍光的老婆毒死自己的皇后也沒有問責霍光。霍光雖然權勢大,但也沒有將皇帝取而代之的想法。死後,霍光被尊為“蕭何”,風光大葬。兩年後,霍家發動叛亂,被滿門抄斬了。但是漢宣帝仍然保留了霍光的全部榮譽。




生活的家長裡短


談秦說漢(201)漢宣帝與漢文帝在奪取權力方面,誰更高明?

從奪取權力的手腕來看,無疑漢宣帝劉洵是更高明一些。但將漢宣帝與漢文帝放到一起比較,倒覺得可比性不大,因為漢文帝幾乎沒有刻意爭權。漢宣帝、漢文帝都有一個共同點,不是欽定的皇帝繼承人,但又被權臣幸運地推到了皇帝的龍椅上。

  • 兩個人被選為皇帝候選人前提條件不同

劉恆被選為皇帝之前,長安城正經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誅呂”運動。以周勃、陳平為首的權力代表,主要目的是清洗呂氏宗族的人,以避免日後的災禍。呂后專權多年被清算後,朝廷形成了權力真空,但沒有權臣出現,代王劉恆為帝是公推公選。

同時,周勃雖然掌管了北軍,但接手時間很短。灌嬰率20萬大軍屯駐滎陽,各郡國都有自己的軍隊。但沒有一個人有絕對權力可以掌握大局,因此需要一個大家都信服的皇帝來調和。因此,參與“誅呂”運動的人,都希望皇帝及早執政

漢宣帝被選為皇帝之前,朝廷經歷了漢昭帝時期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的爭鬥,最終霍光勝出。漢昭帝劉弗陵英年早逝,霍光又廢黜了劉賀,在兩個皇帝一死一廢的過程中,霍光完成了權力的集中,霍氏一家的勢力在朝廷盤根錯節。

劉洵是戾太子劉據之孫,但戾太子的後人也只剩他一個人。劉洵自幼在詔獄中長大,在沒被立為皇帝之前,他沒有支持勢力,沒有朋友。若不是染房的老許頭將女兒許平君嫁給他,甚至娶不上老婆。毫無根基的劉洵為帝后,霍光怎會輕易還權

  • 兩個皇帝的繼位時權力過渡不同

漢文帝劉恆聽到被選為皇帝時,他是驚訝的、懷疑的、不情願的。他與屬下討論該不該繼位時,手下的人意見分歧還挺大的。郎中令認為長安的人詭計多端,可能不懷好意;中尉宋昌卻認為富貴險中求,可以賭一把,當然劉恆也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劉恆在繼位之前,是有自己的根基實力的,凡事有幾個腦袋一起商量。於是他們從代國來到長安,劉恆當日晚進入未央宮。當夜封宋昌為衛將軍,統領南北軍,張武為郎中令,巡查殿中。所以,漢文帝登基時,就已經掌握了軍權

漢宣帝劉洵被立為皇帝是因為劉賀突然被廢黜,將他從掖庭接到宗正府齋戒行禮,然後進入未央宮。也就是說,劉洵在成為皇帝接班人之前,是以罪臣之後的身份在掖庭幹苦力的,只認識一些染紗曬布的底層男男女女,當官的事想都不敢想。

劉洵坐上皇帝的龍椅之時,最多也只不過是象徵性的意義。朝廷的軍政大權被牢牢地抓在權臣霍光的手裡,連身邊的侍從都是霍光的眼線。整個朝廷都是霍氏一家錯綜複雜的勢力,漢宣帝任重道遠。因此,

劉洵若不想成為傀儡,就必須奪權

  • 漢宣帝的奪權之路

第一步,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樹立外戚力量,封原來在民間時的結髮妻子許平君為皇后,封許平君的父親許廣漢為侯爵。但因為不顧霍光的反對,許皇后意外地“病故”了。漢宣帝發現自己低估了霍光的能量,於是改用明尊暗抑的策略。

第二步,漢宣帝順從地接受了冊立霍光的小女兒霍成君為第二任皇后。同時,將霍光的食邑從3000戶猛增到20000戶,霍氏其他人,均有增封。用更謙虛恭敬的態度對待霍光,禮遇甚至有些過分,把霍光的地位人為地推到高處不勝寒的位置

第三步,給御史大夫魏相增加了一個給事中的職務,類似於皇帝親自委派的專案組組長。魏相與霍光府邸相鄰,因霍光權盛,他的奴僕也狗仗人勢,為了爭奪道路,曾砸魏相家的大門,後來魏相出來磕頭才作罷,只是當大家長的霍光並不知情。

第三步,漢宣帝專門下詔:“朝中各項事務都先向霍光報告,然後上奏。”不接受霍光提出的還權於皇帝的請求。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錯。想讓人犯大錯誤,就必須先給他更大的權人,辦更大的事,漢宣帝的維權理論大致就是這樣。

第四步,打破霍光與大司農田延年、車騎將軍張安世“鐵三角”的關係。田延農因貪汙被人舉報,畏罪自殺。張安世是張賀的弟弟,漢宣帝幼時,就是張賀出錢供其唸書。有仇報仇,有怨報怨。

拉攏手握軍權的張安世,保障朝廷的軍隊穩定

但霍光雖然攬權,工作上也沒出現很大的紕漏,甚至對朝廷的穩定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威望相當的高。漢宣帝找到的證據,都不足以治霍光的死罪。漢宣帝可以繼續等,但霍光卻等不了,生病死了,朝廷大權自然就回到皇帝手中

按理說漢宣帝的目標已經達到了,可以收手了。但隱忍多年的艱辛,讓他產生了復仇的火焰,無法熄滅。於是,將目光瞄向了霍氏一家人。皇后不能白死,這麼多年的忍氣吞聲不能就這麼算了。漢宣帝在圖謀一個更大的局,要將霍氏滅族。

  • 對霍氏一家趕盡殺絕

第五步,漢宣帝繼續縱容霍家,與太后親臨霍家,為霍光舉辦盛大的喪事,修建規模宏大的陵墓。封其兄長霍去病的孫子奉車都尉霍山為樂平侯,任命霍光之子霍禹為右將軍。還下令永久免除霍光後代子孫的賦稅、徭役。但是,永久能多久呢?

第六步,授權御史舉報霍氏違規修建府邸,霍氏家人違規進入皇宮禁地,霍雲在工作的時候私自外出。更重要的是,霍光的妻子霍顯神助攻,讓女兒霍皇后給太子下毒,霍皇后拿著毒藥又不敢下手。毒殺太子被人舉報了,這個事成了導火線

第七步,漢宣帝下令建立密奏制度,也就是重要奏摺可以不經過霍氏掌管的尚書,直接送到皇帝這裡。又將霍光的女婿度遼將軍、未央衛尉、平陵侯範明友調任光祿勳,將霍光的二女婿諸吏、中郎將、羽林監任勝調出京師,任安定太守。將霍光的姐夫給事中、光祿大夫張塑調出京師,任蜀郡太守,將霍光的孫女婿之一、中郎將王漢調任武威太守;將霍光的大女婿長樂衛尉鄧廣漢調任少府。

第八步,改由張安世為衛將軍,未央、長樂兩宮衛尉,長安十二門的警衛部隊和北軍都歸張安世統領。任命霍禹為大司馬,卻不讓他戴照例應戴的大官帽,而戴小官帽,且不頒給印信、綬帶,撤銷他以前統領的屯戍部隊和官屬,只使他的官名和霍光同樣為大司馬。又將範明友的度遼將軍印信和綬帶收回,只讓他擔任光祿勳一職。霍光的另一個女婿趙平本為散騎、騎都尉、光祿大夫,統領屯戍部隊,如今也將趙平的騎都尉印信和綬帶收回。所有統領胡人和越人騎兵、羽林軍以及未央、長樂兩宮衛所屬警衛部隊的將領,都改由漢宣帝所親信的許、史兩家子弟擔任。

第九步,逼霍氏造反,謀反是鐵定滅族的大罪。霍家人因漢宣帝頻頻出手,有兵權的被調出京師,留在朝廷的又沒有實權。想來想去,當初霍光有個女兒嫁給上官桀之子上官安,生了一個女兒嫁給漢昭帝,也就是上官太后,或許可以幫忙。

第十步,霍氏請求上官太后廢黜漢宣帝的被告發,但已涉太后,漢宣帝沒有追究。接著霍氏人又商議,仍請上官太后出面,宴請博平君王媼,同時請正當權的丞相魏相、平恩侯許廣漢作陪。讓範明友、鄧廣漢乘機殺死他們,然後逼迫太后下詔廢黜漢宣帝,立霍禹為皇帝

當然沒有第十一步了,因為霍氏謀反還未行動就被人舉報了。於是,霍雲、霍山、範明友自殺。霍顯、霍禹、鄧廣漢等被逮捕,霍禹被腰斬,霍顯及霍氏兄弟姐妹全部被當眾處死,霍皇后被廢,囚禁於昭臺宮,後遷至雲林館囚居,最終自殺身亡。

  • 寫在最後

漢宣帝的奪權之路步步驚心,充滿兇險。但霍光只是戀權,有一點專權,卻沒有亂政。其實漢宣帝在熬死霍光之後,實際上已拿到了皇帝的權力,手段當然是算高明的了。但仍步步緊逼,費盡心機,逼霍謀反,然後將其滅族,其心理就有點陰暗了。

反觀漢文帝,登位之初就獲得了皇帝的實權,隨後周勃、陳平等實權人物相繼遞交辭呈。他們的權力移交是平穩的,無公害的。當然,漢文帝繼位之前,呂氏一族被殺,不可能快速形成權臣,朝廷其實已經出現了權力真空,若不是寬厚的漢文帝及時補位,就有可能引發朝廷動盪。因此,和平過渡是每個人渴望的目標。

2020/10/7


談秦說漢


說實話,這兩人在帝位爭奪中還真沒做什麼,全靠助攻。但是登基後跟大臣爭權,顯然漢宣帝更高明。

首先,在被選中當皇帝之前都是遠離權力中心的人,沒什麼勢力。

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的第四子,高祖在世時,母親薄姬就不受寵,劉恆也備受冷落。

呂后攝政後殘害高祖諸子都沒有認為他們母子有威脅,可見這對母子在深宮中多不受待見,不過也因為不受寵才讓他逃過一劫。

而漢宣帝劉詢是巫蠱之禍被陷害的太子劉據的孫子,雖逃過一死,恢復了宗族的身份。

但是少年一直被養在官獄,多虧丙吉幫助,才得以平安長大,後輾轉被送到他的外婆史家教養。

其次,被選中當皇帝看中的都是好控制,全靠大臣一力促成。

呂后死後,周勃,陳平,劉章兄弟誅殺呂氏外戚後,誰當皇帝討論了一圈。

認為漢文帝劉恆寬容仁厚,母親薄姬也勢單力薄,說白了就是這對母子好控制,不至於再出現呂后的情況,於是迎劉恆回長安。

而漢昭帝沒有兒子就駕崩了,只能從旁支選,權臣霍光和張安世,選來選去,長在宮外,沒有外族勢力,又血統純正的劉詢被他選中,看重的還是他好控制,由此登基稱帝。

這其中,他們兩人什麼都沒有做,皇帝的寶座就到了手中。這大概跟漢朝盛行的治國理念無為勝有為有異曲同工之處。

登基後 ,朝中權力都在大臣手裡,皇權受到制衡,為此,兩人都韜光養晦,隱忍多年,想一步一步把權力集中到自己手裡。

但是,在集權的過程中,顯然漢宣帝更高明。

漢文帝在位時一直受功臣壓制,想要削藩,防止諸侯做大,遭到眾臣反對,連自己賞識的賈誼都成了政治的犧牲品。

漢宣帝在跟霍家奪權的過程中,一方面重用霍光,霍山等人,讓霍家人放心,一邊又逐步親政,扶植新臣,慢慢分走霍氏的權力,最後將霍氏一族全部定罪。

大權全部掌握在自己手裡,繼續祖宗的無為而治,把漢朝推向了更強盛的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