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為什麼聰明的孩子喜歡不斷擴大自己的遊戲地盤

家長和孩子一起做遊戲時需要注意的3個方面:

一是,不在於你怎麼想,而在於孩子怎麼做。孩子喜歡做的就是他想要做的,這與其成長需求相關。如果家長強行打斷孩子的活動,不利於他的專注力提高,更不利於他心智的自我成長。因此,家長怎麼想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怎麼做。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為自己的獨立服務的,而不是為了取悅家長而存在的。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二是,不要說教、不要當觀眾,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演。指導孩子怎麼做,無法取代與孩子一起做。因為孩子的觀察力、學習力、思考力就是在你適當的參與中不斷提高和進步的。如果適當不參與,只是純粹的說教,那麼就容易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壓力,不利於其心理建設。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三是,你怎麼做不重要,孩子教你怎麼做更重要。在和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孩子教你做,孩子教你怎麼做是一個巨大的成長的轉折點。這說明孩子已經把他習得的生活經驗融入到了實際的活動之中,換句話說,快速學習的辦法就是把學到的東西教給你,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式。

為什麼麼這麼說呢,看完下面的這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從一個遊戲的3大變化看孩子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

慕容春仔細的回憶了一下,他那兩歲的孩子在上週至少有3天沒有玩躲貓貓的遊戲了。在那3天的時間裡,每當慕容春問孩子要不要玩躲貓貓,孩子總是說“不要不要”。把兩個不要連起來說,語氣很急促,也有點不耐煩。慕容春心想,不玩就不玩吧,為什麼要連說兩個不要呢,這熊孩子有點不一樣了。

昨天吃過晚飯,孩子對慕容春說躲貓貓。慕容春說那好吧,我們玩躲貓貓。孩子拉著爸爸和媽媽的手走進臥室,並指揮媽媽站在窗口,爸爸站門口。看到爸爸媽媽按指定方式站好之後,孩子把玩具狗扔到嬰兒車的下面,順勢趴到地板上。與此同時,揮著小手說,媽媽趴下,爸爸趴下。慕容春和愛人非常配合的趴到地板上,並把玩具狗找了出來。看到玩具狗被找出來,孩子迅速的站了起來,開心的走到媽媽身邊,把媽媽從地上拉了起來,然後再把爸爸拉了起來。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其實,孩子的力量還不足以拉起兩個大人,但這種拉人的動作很到位。如此,趴地上找玩具的遊戲玩了3個來回後,孩子就改變了策略。他對爸爸媽媽說,媽媽出去、爸爸出去。慕容春和愛人走出臥室,並順手把門關上(關上門是這個遊戲中的標準程序之一)。接著孩子說好了,進來吧。於是,慕容春和愛人推門而入,孩子看到爸爸進來後說,媽媽趴下,爸爸趴下。慕容春和愛人再一次重複前面趴下動作,爾後又再被拉起。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如此,這個出去再進來的遊戲又重複了n次,但孩子似乎仍未盡興。就在慕容春和愛人準備再次配合孩子游戲的程序,要走出臥室的時候。孩子突然對慕容春說,爸爸出去。慕容春只好聽從他的指揮往客廳走,剛走到門口,還沒把門關上時,孩子說好了,進來吧。慕容春於是又迴轉身來找玩具狗,但轉了一圈,卻沒有找到。這時寶媽哈哈大笑的說,你找不到的。慕容春很驚奇,邊找邊說,寶寶把狗狗藏到什麼地方去了?孩子這時跑到慕容春身邊,指了指床底下。慕容春這時才愰然大悟,原來孩子並沒人按常規套路把玩具狗藏到嬰兒車裡,這的確讓他有些意外。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如果說,遊戲到此結束的話,未免太小看孩子的智商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孩子又改變了遊戲的節奏。就在慕容春把玩具狗從床下撿起來時,孩子一把奪過玩具狗,大聲尖叫著跑出臥室,把玩具扔到客廳的沙發上後,又大聲尖叫著跑回臥室。就這樣,孩子不斷的變換藏玩具的地點,一會藏到客廳,一會藏到外婆的床頭櫃,一會又藏到書房的抽屜裡……。而慕容春的工作就是跑在孩子後面不斷的找來找去,就這樣一玩就是一個多小時。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躲貓貓遊戲的4大變奏

其實,慕容春一直非常關注並配合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縱觀孩子從第一天玩這個遊戲到現在的6個月時間,慕容春發現孩子在每個階段的遊戲策略都不一樣。這種變化緊隨孩子著孩子的認知發展。從中能夠清晰的看到孩子在遊戲中的語言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的不斷變化。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第一個階段,遮臉遊戲,用雙手把臉遮住後再拿開。這種看上去簡單的遮臉遊戲,是孩子對消失與再現的關注的起點,是化解分離焦慮的有效方式。遮臉遊戲延續的時間是嬰幼兒出生開始到3月齡左右。遮臉遊戲被放棄之後就會升級到另外一種遮擋遊戲。另外,遮臉遊戲引起孩子興趣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對人臉特別感興趣,尤其是媽媽的臉,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愛好。另一方面,嬰幼兒剛剛出生不久,還無法支管控自己的身體器官,比如手和腳,他除了吃睡之外,更多的是一種相對的靜止狀態。因此,遮臉遊戲就成了孩子最簡單的快樂,這種快樂的指向是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

為什麼聰明寶寶不守規矩,愛挑戰家長的情緒底線,怎麼辦

第二個階段,是找物遊戲。是遮臉遊戲的升級。即把玩具藏到毛巾或枕頭下面,再找出來。伴隨著藏與找的動作、表情和語言開始變得相對的豐富。比如,把桌布下的東西找出來後再扔掉,有時嘴裡會哼哼幾聲,臉上的表情或平靜或微笑。如果說遮臉遊戲是一種被動行為,那麼找物遊戲是一種自發的自主行為,因為他開始探索物體背後的未知。相對於遮臉遊戲,找物遊戲延續的時間會很長,大約從4月齡至24月齡左右。其間,找物遊戲還會不斷的被升級或改良。這種不斷的升級和改良版伴隨著孩子爬、走、跑等具體的大小動作的發展。在這個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孩子的觀察力、思考力和學習力會逐漸提高和增強。

第三個階段,是找人遊戲+找物遊戲。找物+找人遊戲是一個從物到人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窗簾往往成了孩子最好的朋友。孩子會把自己藏到窗簾後面,有時還要求爸爸、媽媽陪他一起藏到窗簾後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藏物的興趣大於找人的興趣。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孩子還沒有做到找人的準備,即,其心理發展還停留在對生活物品關係的關注之中。但這個找物+找人的遊戲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方面,是孩子對祖先生存法則歷史的復演。另一方面,是感知物體永恆存在理念。第三方面,找的過和就是藏的過程,也是認知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更是其智能發展的過程。

第四個階段,是找人遊戲,又稱為捉迷藏。捉迷藏是躲貓貓的終結版,其延續的時間大約從18個月到6歲左右。也就是說,捉迷藏是孩子社會交往、心理發展和兩性關係的一個綜合遊戲。其間,會涉及到從家庭關係發展到合作的社會關係。這是奠定其未來成年後,是否能夠獨立思考、獨立生存以及如何與人共處的人生課題。

所以很多兒童心理學家一再告誡成年人,有的人是用一生修補童年的缺失,還有的人是用童年促進自己的一生。可見捉迷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具有的歷史作用,即不可或缺,無可取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