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庙会:在传承中蜕变的民俗

风和日丽,温度适宜。每年农历三四月份是常武地区传统庙会的活跃期,不少乡镇的居民在享受着“曼舞轻歌留客醉,风和景丽悦心眸”的情调时,也感受着传统民俗的变化。时光记录了传承,也造就了不同。一起去感受下。

常州庙会:在传承中蜕变的民俗

对于常州市民而言,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是很特别的一天,因为这天是礼嘉的传统庙会。方圆一公里,六七百个摊位,庙会上聚集了吃穿住行各方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土生土长的市民对家乡的庙会有着情有独钟的眷恋:从幼年时的期盼,到长大后慢慢习惯,现如今,更是格外的珍爱。

礼嘉镇新西街居民 陆先生:以前我们是农村,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到街上去玩一玩。父母亲也会给个一块两块的零花钱,可以到街上去套圈啊,看看逛逛热闹啊,买点小吃啊,认识认识 见识见识这个社会…这是一个社会的纽带,因为现在毕竟还有一些老的亲戚,还有一些情感在里面,他们平时不怎么走动,都会借助庙会这个机会到我们这里来逛一逛

常州庙会:在传承中蜕变的民俗

“莫笑农家腊酒混,丰年留客足鸡豚”,备上好酒好菜,招待亲朋好友,这是庙会所独有的文化。事实上,我国的庙会,早在唐代就存在了,一开始是与宗教有关的,有“庙”才有“聚会”:传统的宗庙会定期举行活动,信徒香客赶来烧香拜佛,再加上一些游山玩水的人,慢慢地聚集了人气,于是,商机就出现了。

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范炎培:做生意的人多,那游玩的人也方便了,吃喝住这能都能解决,慢慢 慢慢的就形成了一个集市,叫庙会。在我们常州地区呢,叫作节…作节有两个好处,一是搞传统的宗教活动,第二是物资交流,是一个农耕社会,农历三四月份的时候,农田上还没有大忙的季节,但是接下来就是夏耕播种就很忙了,这个庙会上有很多农村农家需要的锄头,钉耙,扁担等农具还要添置一些家具,所以呢,我们常武地区的在这个阶段庙会是比较集中的,各个乡镇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庙会。

庙会商贩 王师傅:穿的好的话再来买好了,是不是这个肩膀里面挺舒服的?

赶庙会居民:是的是的,我看上去穿的很有样子 我已经买了一件了又来买的

40多岁的礼嘉坂上人王师傅正在热情地推销自家制作的衣裤,从七八年前开始,每年的农历三四月,他就追着常武地区甚至周边城市的庙会跑。哪个乡镇有,就赶过去摆摊:提前半个月和当地的市管会预约摊位,交上几百元租金,三五天庙会下来,总能挣上一笔。

然而,庙会在传承的过程中,曾有一段时间因为“脏乱差”以及安全等问题被各乡镇取消,现在,常武地区仍旧举办“庙会”的乡镇不到一半。

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范炎培:原来作节的秩序是比较混乱的,影响了交通,对我们治安也有影响,对我们清洁卫生都有一些影响,但是不能因为有一些负面的作用就把它一刀砍掉

常州庙会:在传承中蜕变的民俗

保留民俗、传承文化,是庙会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做着努力,多部门合作,寻找合适的地点,科学规范摊位,提早做好宣传,并加强管理。

常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范炎培:民俗是怎么来的 是当地的老百姓经过千百年,大家喜欢的一些民间活动留了下来,这就是民俗。民俗,在我们在汉民族中间是有一些积极意义的…就要我们这个管理部门来根据新的形势做出一些改进 做出一些改良…把一些不好的,不合时宜的东西去掉,把一些好的东西保留起来 发扬起来,扩大起来

的确,历史的车轮总在不断进步中前进,时光的流沙只会风化掉不合时宜的事物。作为千百年来被大家记忆习惯的情感纽带,庙会的存在,应该保留下美好的传统,摒弃掉糟粕,蜕变成具有时代性的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