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违背"礼"的原则,可是为什么一直存在

导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时候,人们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就能穿新衣服,还能肆无忌惮地玩耍。长大后人们最期盼的就是放假,因为放假就意味着不用学习、不用工作,可以去上网、聚餐。这些行为之中隐含着一种狂欢精神,在狂欢期间,人们可以尽情享受放松带来的快感。可是在哲学家家的眼中,狂欢的意义不仅仅是享受,还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比如能暂时地让人们忘记痛苦,达到一种短暂的平等。

一、狂欢的机会并不多

虽然狂欢能带来快感,可是狂欢的机会并不很多,也正是因为机会不多,人们才会更加珍惜狂欢的快乐。

狂欢违背

狂欢

1、趁着节日狂欢一把

中国人最喜欢热闹,每个节日都不会错过。春天伊始,人们会祈求五谷之神保佑今年风调雨顺,认为仪式越隆重越能体现对神的尊敬,隋书中记载,南北朝时期的襄阳城在春天求雨的时候会"皆有鼓节,群噪歌谣,震惊远近"。这样卖力的演出如果能换来大丰收,即使来上几次人们也心甘情愿。

狂欢违背

古代祈雨图

各种庙会也热闹非凡,为了庆祝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的生日,每年农历三四月份山东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期间"男女纷纷随之,盈街溢巷,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传统重大节日的庙会就更不用说,《长安十二时辰》中就再现了唐代上元节(元宵节)盛大的场面,人们拥挤在灯魁许鹤子的花车周围,即使阻塞了办案的公差也不犯法。

狂欢违背

长安十二时辰中人们在呼喊许鹤子

巴西狂欢节期间,有的人会把身体涂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的人穿上奇装异服,走上街头跳起桑巴舞,从早晨到晚上,从晚上到清晨,一点也不会感到劳累,反而越跳越兴奋。

2、宗教性质的狂欢

中国的宗教,一般和祭祀有关系,在祭祀的时候往往会举行盛大的狂欢仪式。《礼记》记载,子贡参加年终祭祀回来之后,孔子问他有什么感受,子贡说:一国之人皆若狂。说明先秦时期我国古人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就已经有狂欢行为了。汉朝会在腊月举行大傩戏表演,巫师们会穿戴比鬼神还可怕的衣服,跳各种奇异的舞蹈,来驱鬼避灾,寓意以崭新的、没有丝毫污秽残留的状态迎接新春,代表着一切重"新"开始。

狂欢违背

大傩表演

泼水节原是佛教的一个节日,又称"浴佛节",盛行于印度和东南亚,十世纪左右传入我国云南地区。傣族的泼水节在每年的四月举行,节日当天,人们身着盛装,或拿着盆,或拿着桶,纷纷走上街头,将桶里掺杂花瓣的水泼洒在别人身上,谁身上被泼洒的水多,代表着人们对他的祝福最热烈。

狂欢违背

欢乐的泼水节

二、谁都可以参与狂欢

在狂欢期间,无论是乞丐还是富翁、无论是高官还是布衣都能享受快乐,在这个时候,各个阶层的界限才被打破,达到一种暂时性的平等。但是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非"礼"的行为。

1、乞丐也能狂欢

狂欢是一种平等的活动,不同性别、职业、年龄、民族的人都能无条件地参与其中,比如过年富人吃山珍海味,而穷人一年只能吃这一顿饺子,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们的平等关系。穷人除夕的饺子和富人除夕的山珍海味都没有差别地代表着团圆的意义,所不同的是,穷人为了吃这一顿饺子可能要勒紧一个月的裤腰带。

狂欢违背

乞丐剧照

社会二字本来的意义就是狂欢,"社"在新华字典中意思为: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会"最初也是祭拜求神的意思。这祭祀、祈福等"社会"活动中,人们是平等的,乞丐也有向上天祈求发财的权利。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皇帝有时会大赦天下,释放罪犯,让家人团聚,这往往被解释成"与民同乐"。

狂欢违背

古代社会生活

官府也会参与到节日的狂欢当中,光绪年间广东海阳举行青龙庙会,各级衙门也要奏乐迎神,官员和平民此时不分贵贱,一起享受青龙庙会带来的喜悦。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小姐们也能在节日期间出门参加庆典,也不用可以避讳儒家男女有别的伦理纲常

2、违背"礼"性

社会运行的常态是有序的、规范的,而狂欢带来的却是僭越和无序。封建社会最讲究伦理秩序,中国自称"礼仪之邦",可是狂欢却是违背"礼"的行为

狂欢违背

作揖礼

狂欢的形式往往少不了演出,舞蹈、戏曲、杂技等都是中国节日中常见的演出,这些演出就带着僭越的内容。拿唱戏来说,有的戏目中有人扮演皇帝,有人扮演大臣,这些扮演者在古代都称为"优伶"、"戏子",在演出时,他们就成为了皇帝和大臣本身。乾隆看演刘邦的戏,即使把刘邦表演的再无赖,同为皇帝的乾隆也不会反感,可是这确实是一种身份上的僭越。

狂欢违背

戏曲中的皇帝

城隍庙会的表演有这样一个场景,由演员扮演皇帝出巡,仪仗队、三班六房鸣锣开道,高举"肃静"、"回避"的牌子,带有伞盖的撵车,这些仪式和真皇帝出行一模一样,完全就是现实中皇帝出巡的规格。如果在非庙会的场合下有人胆敢这样做,肯定会被判定是造反,是株连九族大罪。

三、狂欢的意义

1、狂欢本身是一种平衡

宇宙中存在一个平衡法则:没有什么事物是单向无限发展的。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了临界点就会向反方向发展。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大多数人民以农业为生,而农业是最累的产业,"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都是农民辛苦的写照。

狂欢违背

中国也是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国家,而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人们都以做官为最大的愿望,而做官需要进京赶考,还要遵守回避制度,不能回老家做官。而且国家不定期发生战乱,需要征兵外出打仗,这些都意味着聚少离多,甚至达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地步。

农民不可能一直耕种而不休息,做官的、当兵的也不能一直在外边不回家,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就是为了给人们一个时间,让人们缓解一下劳累,缓解一下思乡之苦,让人们回家尽一尽孝道。贫穷人家平常时间吃糠咽菜,过年时候无论如何也要吃一顿饺子。

狂欢违背

儿童相见不相识

西方的历法中有"礼拜天"这个说法,基督教的礼拜天就是让人们工作六天,然后休息一天。看来,中外的社会中都自然形成了这种动态平衡。狂欢就是人们身体和精神的调节器,这个调节器起到平衡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让人"劳逸结合"

2、狂欢是一种整体匿名

社会上没有什么绝对的平等,只有一定意义上平等。狂欢的平等不仅表现在上面所说的"与民同乐",还表现在狂欢时刻的匿名性。王小波说:要无忧无虑地去抒情,去歌舞狂欢,去向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一个人是不敢的,我怕人家说我疯。

狂欢违背

匿名者

为什么我们往在网络中能敞开心扉,和陌生人聊的火热,甚至聊一些令自己感到羞愧的话题,反而在现实中我们不愿意开口。因为网络是匿名的,谁也不认识谁,说了也就说了,没什么大不了,反正互相也不认识。狂欢也一样,泼水节的时候,人们不会在乎是谁往你身上泼水,不用担心往暗恋的情郎身上泼水而有发现的危险,虽然这是一种爱慕行为,反正人们互相都泼水

狂欢违背

古风戏子

戏子可能永远也不能成为皇帝,可是他却能在扮演皇帝的那一刻享受着皇帝的待遇,没有人会去责怪他,反而演的越像,观众的掌声越热烈。如果演员能在这种全社会同意其表演皇帝的行为中能成为一代名角,如果一个贫穷者能在狂欢的节日中卖掉若干的货物养家糊口,那么这种狂欢的作用就被放大了几倍。

狂欢违背

庙会一景

结语:贫苦人家在平常日子里吃一顿肉会被看成是乱花钱,工作时间外出聚餐被认为是不守规矩,可是在节日期间所有这些行为都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傣族泼水节期间可以胡乱往别人身上泼水,如果是在同样的时间,北方地区如果有人敢往另外一个人身上泼水,肯定会打起来。这说明狂欢也因时间、地域、场合而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平等的权利,但是如果仅仅靠狂欢才能得到这种权利,那才是最可悲的。

参考文献:

《长安十二时辰》

《礼记》

《社会学概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