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學有很多人總是玩卻成績很好?

missja


你只是看到了表面現象而已。成功需要百分之一的天賦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步入大學,除了坐在一起上課,幾乎都是以宿舍為單位活動,甚至宿舍裡都是三三兩兩的一起,所以你根本不知道別人背後的付出。

不要以為坐在同一間教室裡就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我之前也以為那些掛科的同學天天玩,什麼都沒不幹。但是在一次模擬求職大賽上,我看到她的簡歷上寫著一些計算機相關的證,人家還有團隊,還做一些技術兼職。還有成績很好的同學,平時看不出他們有多努力,但是人家假期去企業實習,我們學校沒有晚自習,人家自自習到晚上十點才回宿舍。

也許你會覺得人家平時都是玩的,但是你沒有看到人家背後努力,所以在大學裡不要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趁著年輕,多學習,不論是自己的專業課還是自己的興趣愛好,能發展就發展,但是不要涉獵太多。有一個兩能發展到極致就是成功,別忘了,在大學的主要任務還是學習。你可以玩,但是不要貪玩。你可以羨慕那些玩著也能學的很好的人,但是自己沒那個天賦就不要去效仿,不然以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僅個人看法,不喜勿噴)


流年98


其實,題主所說的這個現象不只存在於大學,在中小學甚至我們日常生活周圍也經常會看到。


我們的身邊,總是有那麼一部分人,他們看上去並不怎麼努力,甚至很懶惰很懶散,可是學習成績卻名列前茅,生活也過得很滋潤。反觀我們自己,起五更睡半夜,風裡來雨裡去,刻苦到家勤奮到頭,換來的卻只是成績平平或者生活淡淡。對此,我們的內心總是很不平衡,覺得這個世界好不公平!

在我教過的學生裡面,這兩種學生確實都存在。A同學,你看到他的時候,他或許正在看閒書或許正在打籃球還或許趴在桌子上睡覺……總之就是一個學習上不求上進,很愛玩耍,貪圖享受,不能吃苦的差學生的形象。B同學,天生一個乖乖女,每天端坐靜聽,認真完成作業,早上第一個進教室的人總是她,晚上最後一個就寢的人也總是她。可是,每次考試,B同學的成績總是不如A同學。有一次,B同學著實覺得委屈,在我面前哭訴起來……


仔細分析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提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

  1. 每個人的智商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各不相同。也許你更勤奮刻苦,可是TA就是比你聰明,TA的學習能力就是比你強。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個原因就明瞭了。
  2. 學習效率各有不同。學習之事,效率第一。同樣的一道題目,甲同學用了十分鐘便理解通透而且能快速解決,乙同學卻花費了半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才達到了甲同學對這個問題掌握的程度——結果雖然相同,但從表象上看來,甲同學效率更高,看上去學得更輕鬆。他節省出來的20分鐘便是你看到的他在打籃球玩耍的時間。
  3. 眼見者也未必為實,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有時候,我們的眼睛看到的未必是真實存在的。也許,我們看不到的才更接近事實真相。你看到他的時候他正在玩耍,但你想過沒有你看不到他的時候他在做什麼?也許他正在挑燈夜戰!

其實,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公平的,都是平衡的。你看那張八卦圖,陰陽相交,黑白相加,終究會歸於零。零是什麼?零是公平,是平衡上天給你的和給他人的,其實永遠都一樣多——只不過,好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了對方所擁有的,而忽略了自己手裡的。


素心守望


這也是學生時代最迷惑我們的問題。當時班上有個男孩子,非常貪玩,調皮搗蛋還騷擾女同學,但每次考試就是第一名。要知道,在當地最好的中學,次次拿班級第一,真的是神一樣的人物。


1、我們看到別人在玩,背後的努力你卻看不到。


就像我那個同學,在寒暑假基本把功課都預習了一遍。不只是看哦,連例題帶練習冊,都已經過了一遍。上課對他來說,就是檢驗自己知識點掌握得是否牢固的時候。


更可怕的是,老師發下來的練習冊,本來需要一學期期完成,每次完成兩三頁,他三天左右就能做完,而且是利用晚上在家的時間。你都還沒回過神,人家就遠遠超過你了。


有時候他會放一本習題在桌上,你看著都是白的,後來才發現自己通篇可能只會幾道,因為那是高階習題講解集,他看著就跟看小說似的,其實不知道在家演算了多少次。



覺得別人總在玩,無非是把成績好不好歸因於智力,這多少會讓我們自己好過一點。


我認可先天智力的差別,真的有孩子學起來簡單輕鬆,但是要做到極致,肯定有背後你看不見的努力和汗水。


2、小學低年級以前可能存在這種情況,高年級後會越來越少見。


孩子十來歲之前,多玩玩,充分釋放天性沒有太大問題。因為三四年級以前,考試範圍都在書本上。而我國的教育是普適性的,就是得讓大多數人看得明白,只要上課認真聽老師講了,下課隨便怎麼玩,孩子是有可能拿高分的。


但是一般四年級後,考題更加靈活,範圍可能也會有一點點超出教材的範疇,或者是考試深度上會增加,孩子得在腦子裡繞幾個圈,積累足夠多的知識,才有可能考出高分。


要做到這點,背後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在課後會參加一起補習班,或者父母花時間輔導。


別說四年級了,前兩天一個朋友說,他兒子才5歲,放學後在單位大院都找不到玩伴了,人家都上興趣班去了。



學習是長期的積累,有太多聰明、家裡有錢、父母還很上心,人家自己還努力的孩子。而我國的考試製度畢竟存在很強的競爭性,你要往學歷的頂端走,要爭取更好的學習資源,付出百倍的努力那是很正常的。


3、真正玩得好還考得好,這種現象將越來越少。


新一代的父母,像80基本處於放養、而90後物質條件豐富父母會管更多這樣的變化。社會的激勵競爭,讓貧富差距非常明顯。進入好的高校,出社會的起點就不一樣,意味著你可能會過上完全不一樣的生活。


所以說,社會競爭、貧富差距,讓努力的回報顯而易見,因此我們可能比任何時候都相信勤奮的意義。你現在要玩去了,將來拿什麼拼資源,拿什麼讓自己過得更好?


當然,家裡本身就很有錢,孩子會有更多選擇,考慮過更有意義的人生成為可能。



不管是玩還是拼,都是出於對未來的預期,對自己當下要投入多少努力所做的預判。成天玩還想著拔尖的,無異於說夢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