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拖延,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拖延心理学》:为什么我们老是爱拖延?是与生俱来的坏习惯,还是身不由己?

Pinky 有三种口味,拖延者有五种类型?

书中将拖延者分成了“害怕失败”、“害怕成功”、“反抗权威”、“害怕分离”与“害怕亲近”五种类型,并具体分析这样的恐惧、抗拒背后有什么征状,又是什么原因导致它们产生的。

当我们说拖延,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但建议读者不要认为“我们属于某一个类型”,事实上我觉得面对任何的分类法则(尤其是人格分析、星座、生肖等等),我都不觉得有什么方法能将人这样作明确的区分。

与其看成是分类,不如当作是5种属性;或者也可以当作在线游戏中常出现的“力量、敏捷、智慧、装甲”等等的角色参数。

总言之,将拖延者分成5种类型更多地是出于让读者好理解(也易于书写)的考虑,并非需要认清我们是哪一种,而是认清这5种类型都会出现在我们身上,大多时候它们的界线是难以分清楚的。

当我们说拖延,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将注意力、压力、焦虑、作息、家庭等角色搬上神经科学的舞台。

很多关于“自我管理”的书,常会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察来谈论,这一方面会有“可能只适用在某种情况下”的侷限,另一方面则是许多推论不够严谨。

而这本书出版至今已30多年,可以说是相当早就把认知心理学带入大众问题之中,并写作成书。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或许你会觉得“怎么讲来讲去都这些”或“这些毛病我早就知道了”,这是必然的,因为许多研究本来就是在“大众已经自认知道的事情”中找到细微的突破点。

而换一个角度想,我们之所以把很多观点当成理所当然,或许是因为这本书在你我都可能还没出生的年代,就将它阐述给大众——至少那些在此之后,写作相关主题书籍的人,大多都有参考此书的观点。

当我们说拖延,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此书花了前面10个章节详细剖析,将这些我们常用的词汇,以神经科学的方式精确描述与验证,就是为了让它的第二个部分的“方法”可以站得住脚,读者也会更容易理解为何这些方法有用。

当然,如果你对“老生常谈的废话”没兴趣,可以直接看此书的第二部分。

十二项管理拖延的技巧。

作者将提出的方法归类成十二项,并在书末以简易信息图的方式呈现。老如果您只在乎方法,不妨只看书末的信息图就好,但是看完后(大胆地推测)还是改不掉拖延的习惯。

当然,这也并非说好好看完此书就可以改掉。

当我们说拖延,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只是想提醒,没有哪一本书可以提供速成的方法,更不要期待有什么神秘、还不为人所知的方法会藏在哪本书中。关于这十二项技巧,如果你已涉猎过不少此主题的书,你肯定也觉得“怎么又是这些方法?”

又是这些方法,是因为它们确实有效。我们之所以仍在拖延,是因为就连好好运用这些方法都在拖延或找借口。

而如果有谁抱持着“马上就改掉拖延习惯”的错误期待去实践,肯定会觉得被骗了、没有用,但问题是他骗了自己,因为根本没有方法可以符合他的期待,除了愿意一步一步来。

当我们说拖延,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所以我的建议是:

把书中提到的每一个方法都尝试看看,而且都至少尝试一段时间(至少一周以上吧),并从实践过程中找出是什么阻碍了这项方法?而不要断定成“这个方法不适合我、没有用”,不要急。

拖延有用论?

最近看到一些书或文章,提倡“拖延有用论”,这里就不特别列出有哪些。

其实不只是拖延,常常有人为一些公认有害(或有益)的事物平反,通常理智的读者也不会觉得哪一方有说错,只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了,甚至怀疑这是另一种下标的套路——很多事物都有相当大的解释弹性,所以要怎么解释、解释成好的或坏的都有可能。

当我们说拖延,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拖延有用或有害,我觉得根本不是个问题。

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适当评价的能力,而不是让其他人告诉我们什么事情是好或坏,例如“看漫画、打游戏”之类的娱乐消遣,就常常被拿出来说是宅男的行为,这时候就会有人跳出来平反与举例这些事物的价值。

当我们说拖延,我们究竟是在说什么呢?

但事实就是,根据情境、性格、目标等不同因素,同一种行为就有可能是有用或有害的,甚至是同时有用与有害的。

本文作者:书尔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