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拖延,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拖延心理學》:為什麼我們老是愛拖延?是與生俱來的壞習慣,還是身不由己?

Pinky 有三種口味,拖延者有五種類型?

書中將拖延者分成了“害怕失敗”、“害怕成功”、“反抗權威”、“害怕分離”與“害怕親近”五種類型,並具體分析這樣的恐懼、抗拒背後有什麼徵狀,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它們產生的。

當我們說拖延,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但建議讀者不要認為“我們屬於某一個類型”,事實上我覺得面對任何的分類法則(尤其是人格分析、星座、生肖等等),我都不覺得有什麼方法能將人這樣作明確的區分。

與其看成是分類,不如當作是5種屬性;或者也可以當作在線遊戲中常出現的“力量、敏捷、智慧、裝甲”等等的角色參數。

總言之,將拖延者分成5種類型更多地是出於讓讀者好理解(也易於書寫)的考慮,並非需要認清我們是哪一種,而是認清這5種類型都會出現在我們身上,大多時候它們的界線是難以分清楚的。

當我們說拖延,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將注意力、壓力、焦慮、作息、家庭等角色搬上神經科學的舞臺。

很多關於“自我管理”的書,常會有一個缺陷,那就是隻根據自己的經驗、觀察來談論,這一方面會有“可能只適用在某種情況下”的侷限,另一方面則是許多推論不夠嚴謹。

而這本書出版至今已30多年,可以說是相當早就把認知心理學帶入大眾問題之中,並寫作成書。所以讀這本書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怎麼講來講去都這些”或“這些毛病我早就知道了”,這是必然的,因為許多研究本來就是在“大眾已經自認知道的事情”中找到細微的突破點。

而換一個角度想,我們之所以把很多觀點當成理所當然,或許是因為這本書在你我都可能還沒出生的年代,就將它闡述給大眾——至少那些在此之後,寫作相關主題書籍的人,大多都有參考此書的觀點。

當我們說拖延,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此書花了前面10個章節詳細剖析,將這些我們常用的詞彙,以神經科學的方式精確描述與驗證,就是為了讓它的第二個部分的“方法”可以站得住腳,讀者也會更容易理解為何這些方法有用。

當然,如果你對“老生常談的廢話”沒興趣,可以直接看此書的第二部分。

十二項管理拖延的技巧。

作者將提出的方法歸類成十二項,並在書末以簡易信息圖的方式呈現。老如果您只在乎方法,不妨只看書末的信息圖就好,但是看完後(大膽地推測)還是改不掉拖延的習慣。

當然,這也並非說好好看完此書就可以改掉。

當我們說拖延,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只是想提醒,沒有哪一本書可以提供速成的方法,更不要期待有什麼神秘、還不為人所知的方法會藏在哪本書中。關於這十二項技巧,如果你已涉獵過不少此主題的書,你肯定也覺得“怎麼又是這些方法?”

又是這些方法,是因為它們確實有效。我們之所以仍在拖延,是因為就連好好運用這些方法都在拖延或找藉口。

而如果有誰抱持著“馬上就改掉拖延習慣”的錯誤期待去實踐,肯定會覺得被騙了、沒有用,但問題是他騙了自己,因為根本沒有方法可以符合他的期待,除了願意一步一步來。

當我們說拖延,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所以我的建議是:

把書中提到的每一個方法都嘗試看看,而且都至少嘗試一段時間(至少一週以上吧),並從實踐過程中找出是什麼阻礙了這項方法?而不要斷定成“這個方法不適合我、沒有用”,不要急。

拖延有用論?

最近看到一些書或文章,提倡“拖延有用論”,這裡就不特別列出有哪些。

其實不只是拖延,常常有人為一些公認有害(或有益)的事物平反,通常理智的讀者也不會覺得哪一方有說錯,只覺得有點小題大作了,甚至懷疑這是另一種下標的套路——很多事物都有相當大的解釋彈性,所以要怎麼解釋、解釋成好的或壞的都有可能。

當我們說拖延,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拖延有用或有害,我覺得根本不是個問題。

我們要培養的是能對自己的行為做出適當評價的能力,而不是讓其他人告訴我們什麼事情是好或壞,例如“看漫畫、打遊戲”之類的娛樂消遣,就常常被拿出來說是宅男的行為,這時候就會有人跳出來平反與舉例這些事物的價值。

當我們說拖延,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呢?

但事實就是,根據情境、性格、目標等不同因素,同一種行為就有可能是有用或有害的,甚至是同時有用與有害的。

本文作者:書爾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