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個小朋友做操的視頻火了,引得網友哭笑不得。
停課期間,老師和小朋友視頻的過程中,一句玩笑話:“你咋胖了?”
沒想到居然觸碰到“雷區”,小傢伙反駁:“我哪兒胖了?”
之後覺得丟人,生氣地掛了。
接下來,他的舉動驚呆一眾網友。
先是開始瘋狂運動,然後越想越委屈,含著淚堅持。
最後情緒爆發,一個人躲到房間角落委屈哭泣。
網友看著這個倔強的小朋友,紛紛留言:
“寶寶,你不胖,是可愛的嬰兒肥。”
“別小看孩子的自尊心,誰喜歡被人說胖,你以為的玩笑其實很傷人。”
在有些成人的世界觀裡,“小孩有啥面子可言”,越是親近的人,越是會“肆意”開玩笑。
看到他們因一句玩笑生氣、哭鬧反而覺得小題大做。
但事實上,孩子越小,心靈越不設防,即使無心的話,敏感的他們也會“當真”。
而且早有研究表明,從孩子會說話開始,表揚、批評、以及大人說話的語氣都能直接影響到他的情緒,這是自尊心的潛在意識,而維持一個人生存的原動力就是自尊心。
拳頭傷人有形,舌頭傷人無形,好好和孩子說話,傷什麼別傷他的自尊。
被否定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個黑洞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原生自卑”。主要產生在孩童時期,根源來自父母的否定。
姜文,中國著名導演。在外人看來,他自信果敢、出類拔萃。
然而,一期節目中,主持人問:“生活中有沒有充滿失敗感的時刻?”
他卻說出了內心的痛楚:“我人生最大的挫折,是父母的差評。”
姜文的母親性子急,對他很嚴,母親的“讚美”是稀有的奢侈品。
當姜文考上中戲,興沖沖地和母親報喜,母親沒有一絲喜悅,反而不屑地把通知書扔到一邊,指責地說:“你衣服還沒洗呢?”
姜文成為能導能演的實力派明星,依然入不了母親的眼,“我更喜歡看王志文演戲。”
“考上中戲她不高興,買了房她也不住,我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她看見我,為我高興。”
努力一生,姜文都為了讓母親“看見”自己,可直到母親去世,都沒給他一句想要的“肯定”。
縱使舞臺上星光璀璨,在母親的否定面前,他一生都是一個自卑的孩子。
知乎上看到另一個女孩的故事,也讓人心酸不已。
女孩小A,從小就喜歡跳舞,看到電視裡小朋友們翩翩起舞,哀求媽媽給她報個培訓班。
但媽媽卻說:“你那麼胖,穿裙子多醜,跳起舞來不過是個笨重的企鵝,咱就別花這個冤枉錢了。”
母親一句無意的嘲笑,成了小A揮之不去的夢魘。
從那以後,她不敢穿裙子、討厭自己的模樣、不愛交友、甚至遇到喜歡的人也不敢表達。
自卑把她鎖在一個黑洞裡,她努力掙扎著想逃脫,可媽媽的話就像緊箍咒一樣把她死死地按在原地。
《帕丁熊2》裡,監獄裡兇悍的廚師鐵拳那句:“爸爸總說我一無是處”,道出多少孩子的心酸。
畢淑敏說:
“孩子的成長,首先是從父母的瞳孔中確認自己的存在。
如果連最親的人,都不顧你的尊嚴,否定你的價值,那麼孩子便無法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自尊,是我們一生要為孩子守護的東西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尊嚴是人類心靈裡最敏感的角落,保護兒童的自尊心就是保護兒童的潛在力量。”
自尊是孩子的脊樑,是他抬頭挺胸的支柱。
如果這一潛在力量崩塌,伴隨一生的都是一道難以癒合的傷。
我們有各種方法讓孩子失去自尊,但重建卻是一個緩慢而艱難的過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別讓孩子的脊樑被壓“彎”。
01
別讓“無心的真話”成為“有意的傷害”
《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我們無意的一句表面的調侃:
“你穿這個真醜;你怎麼這麼胖;
你咋這麼笨,你是豬麼;
調皮成這樣,真想把你送人…”
經常刺痛孩子的內心。
即使事後我們一再解釋:“媽媽和你說著玩的,你咋這點小事就當真了?”依然得不到孩子的“原諒”。
孩子的世界很小,所以沒有一件是小事。傷自尊的玩笑千萬別和孩子開。
02
“人前訓子”三思而後行
《少年說》有一期話題:孩子的面子重要,還是大人的面子重要?
有個女孩埋怨自己的媽:“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起門來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說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及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母親面對孩子的指責,依然堅持:“你不分場合地犯錯,媽媽能不糾正你嗎?即使在外面,難道孩子的面子比媽媽的還重要?”
孩子這顆小苗想長成參天大樹,有太多的枝葉需要父母修剪。
但在眾人面前,不顧孩子的感受,訓斥打罵,無疑是當眾踐踏他的自尊。
當心被傷透了,孩子完全感受不到“我是為你好”,只記得眾目睽睽之下的鄙夷、指責和訓斥,又如何獲得成長?
緩和孩子的情緒,和善而堅定地亮出你的原則,關起門來“懲罰”,給孩子足夠的支持和愛,這世上真的沒有一個孩子天生想壞。
03
有種謙虛叫“我家孩子不行”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謙虛,對於讚揚反而措手不及。
當孩子被誇時,父母經常掛在口中的是“沒啥大不了的;哪有那麼厲害;一般般啦;和優秀的比還差一大截呢…”
最可怕的是,過分的謙虛到要揭孩子的短。
飯桌上談起孩子:“老王,你家兒子牛哎,這次全年級第二。”
老王謙虛地說:“哎呦,運氣好罷了,又不是第一,再說成績好也沒用。自理能力差死了,到現在繫鞋帶都不會。”
父母觥籌交錯地嬉笑聲中,那個本該驕傲的孩子羞愧地低下了頭。
孩子的努力,本就值得肯定。
言不由衷地謙虛遠不及一句“謝謝,他確實努力”更能讓孩子抬起頭。
04
貶損孩子要不得
《圓桌派》裡,竇文濤拋出一個困擾中國孩子們多年的難題:“為什麼很多父母喜歡消遣、貶損孩子”,發人深思。
宋丹丹曾帶著兒子巴圖一起上綜藝,全程都在消遣兒子。
巴圖腳趾發炎,她非但沒有關心,反而說:“是你自己咬的吧!”眾目睽睽之下,讓兒子表演啃腳。
巴圖主動想和她搭雞窩,她卻笑著說:“你要能把雞窩搭起來,你這孩子就沒白養。”
一個長期被父母揭短的孩子,經常會陷入自我懷疑中,沒有尊嚴,失去自信,進而變得自卑。
整場節目中,巴圖非常受挫,經常流露出失落的表情。
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大聲地告訴他:“真為你感到驕傲”是孩子最想得到的肯定。
05
幽默地化解尷尬,保護孩子的自尊
前段時間,黃磊一條微博收穫了幾十萬人網友的點贊。
孩子尿床這樣的糗事,常被父母認為是故意為之,而大聲責罵。
但黃磊卻用幽默化解了女兒“錯誤”。
“爸爸,你知道我怎麼尿床的嗎?”
“你應該是在夢裡找到了衛生間吧,哈哈?”
“哇塞,爸爸你是這麼知道的?”
這樣充滿愛的問答,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更讓孩子體會到愛的力量。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性上最深的企圖之一,是期望被讚美、欽佩、尊重。”
“愛面子”是孩子潛意識對自尊最初級表現形式,無論多大,都別輕易踩踏孩子的尊嚴。
放下固有的成人思維,彎下腰,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的情緒,換位他的感受,尊重他小小身體裡那渴望被尊重、被鼓勵的呼喊。
給他不完美的“面子”一個臺階下,牽著他的手陪他好好地走,他一定能在我們的愛中獲得“裡子”,從而更加自信堅強。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