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造同行評議,30餘篇論文被撤!傳統審稿模式再受質疑

作者 | 袁小華


據微信公號“生物學霸”報道,來自浙大、南京理工、北航、華中師範等國內數十家高校的研究人員,最近遭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旗下期刊Multi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s批量撤稿30餘篇。值得關注的是,偽造同行評議幾乎存在於每篇撤稿中。


傳統期刊的同行評審靠譜嗎?有用嗎?一時間,質疑再起。


無獨有偶。據Science網站報道,一項最新研究表明,經過同行評審的論文質量僅比預印本文章提升了4%。


該研究將2016年發表於bioRxiv的56篇預印本文章與後來在期刊上發表的同行評審版本進行了比較。其中,大多數文章屬於遺傳學和神經科學。


研究發現,預印本報告質量的平均分數為68%,而同行評議後的發表版本對應的分數是72%,數值差別僅有4%。


雖然科學研究中1%的進展都難能可貴,但這似乎揭示了“同行評審作用有限”?


期刊同行評審侷限性日益暴露


期刊出版業的蓬勃發展、學術的進步,都離不開同行評審的作用發揮。然而,隨著期刊數量和信息量的激增,在論文的質量把關與快速發表上,傳統的同行評審模式日益顯露侷限性。


例如,論文和審稿人數量增長上的不平衡,造成了過長的審稿週期。2018年,一項針對全球1.1萬名研究人員的調查發現,“審稿人疲勞”日趨嚴重。因此,期刊編輯必須平均邀請更多的同行審稿人評審稿件才能完成每一次審稿任務。


難以尋找到適合的審稿人也是一大困境。隨著領域愈加細分、學科愈發交叉,評審專家大多隻熟悉個人所在的領域,而對其他領域所知有限,這容易導致對一些超出自己知識結構的創新性研究判斷失準。


既然找審稿人這麼難,讓論文作者推薦評審專家會不會容易些?或許容易,但也將導致新的漏洞。


一項針對瑞士資助申請的分析發現,由資助申請者推薦的同行評審人員給出“優秀”或“傑出”分數的可能性是給出“差”或“好”分數的4倍。


一些同行審稿研究也同樣發現:由作者提名的審稿人對論文的評分高於期刊編輯挑選的審稿人。


此外,同行評議中還存在學術欺詐及學術錯誤、同行評審造假、惡意剽竊等一系列潛在風險。此情此景下,“預印本”能否成為一種值得信賴的新方式?


預印本會是值得信賴的新方式嗎?


與傳統期刊相比,預印本開放獲取形式所帶來的關注度和引用率,將幫助作者優先展示其學術成果。這樣既利於前沿科學的交流,也有利於研究者獲得更多的反饋意見,不斷修正完善學術成果。


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研究員吳家睿曾撰文指出,在當今的物理、數學等理論學科中,預印本平臺的地位在某種程度上已超越了傳統的科技期刊。研究者通常會把個人研究成果在預印本平臺上首先發布,如英國數學家阿蒂亞(M. Atiyah)就在2018年9月以預印本形式發佈了證明黎曼猜想的論文。


如今,預印本平臺的發展早已超出物理學、數學等理論科學領域,不少國家紛紛出現了預印本網站。


1991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創建的arXiv(1999年改名為arXiv.org),起初只收錄物理學領域論文,如今已經擴展到數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等多個領域。


由冷泉港實驗室負責運營維護的bioRxiv,美國冷泉港實驗室、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和耶魯大學聯合運營的medRxiv等諸多預印本平臺都正在學術研究中發揮作用。


中國近年來也成立了多個預印本平臺,如“中國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佈平臺,ChinaXiv.org”(http://chinaxiv.org/)於2016年1月開始接收研究論文。


此外,還有一些特定地區或語言的預印本網站也正在實時助力學術交流,如研究阿拉伯語言的ArabiXiv、非洲的AfricArxiv和印度的IdiaRxiv。


儘管預印本平臺蓬勃發展,但在上面發佈的論文質量一直受到質疑。事實果真如此嗎?


除了上述Science報道的最新發現,2019年一項發表於《國際數字圖書館雜誌》的研究也通過一種自動化方法比較了大量的預印本文章與其隨後在相關期刊上的發表版本。


這項研究涉及發表在bioRxiv上近2500篇文章,以及arXiv上的1.2萬篇文章。最終得出的結論也是:預印本與正式發表版本論文的差異很小。


該研究的作者、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Martin Klein表示,這並不表明同行評議沒有價值,但不可忽視的是,就預印本和期刊文章各自為科學交流發揮的獨特益處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Klein表示,在他自己的計算機科學領域中,研究人員已經接受並依賴預印本已有幾十年了,大家知道同行評審後可能會對其進行完善。“對我來說,這根本不用考慮。”


參考文獻: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4/345417.shtm?id=34541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81387-1180925.html

https://mp.weixin.qq.com/s/t1fIj4TSyJYC15bwsfE7UQ

https://mp.weixin.qq.com/s/18vssppTzuiO3RWtTxA-Sg

https://www.sju.edu.cn/lsywhdtyjy/de/6e/c5060a56942/page.htm

https://mp.weixin.qq.com/s/uk8TL71wTdTRG6kL7HFLmg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3/do-preprints-improve-peer-review-little-one-study-suggests

https://mp.weixin.qq.com/s/P_EKmeOVAmi1aFz_HIy0yg

https://mp.weixin.qq.com/s/-DmoFGm__naOCxn8AIjL3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