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写在前面


本文没有绘本和课程推荐,纯干货分享,请放心阅读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李松蔚是北大心理学博士,也是中国人气最高的心理学大咖之一。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之前他登上《奇葩大会》,一席对儿童教育的见解也是吸粉无数,让蔡康永和高晓松也大赞其是武林高手。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李松蔚博士曾分享自己孩子学英语的过程:


把孩子送去英语机构,用的是国外的教材,曾自然拼读开始教。但女儿无法适应这套不知所云的东西,觉得不好玩。


李博士像绝大多数家长一样,软磨硬泡,要女儿朗读,记忆,完成作业,并且循循善诱告诉女儿:

"这个东西不好玩,但是很重要!"


直到孩子测验得了54分,李博士才发现孩子把整件事当成任务敷衍,迫于压力读读写写,都是有口无心。


后来李博士顿悟了:我意识到——是「我」想让她热爱英语。但她并不需要热爱这个东西。


英语是一个工具,工具的功能是被使用,而不是被热爱。


有谁要热爱一个工具,才能掌握这个工具吗?你热爱螺丝刀吗?但是当你有螺丝要拧的时候,就会摸索出螺丝刀的用法。


我们小时候学说话,热爱过中文吗?甚至都不知道「中文」是什么,但并不妨碍我们掌握它啊。


我们是怎么掌握它的?因为要用它跟人说话。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让孩子热爱英语,而是让她热爱生活,然后,让孩子发现英语对生活有用,就好了。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为什么英语启蒙越早越好?


很多妈妈在宝妈群讨论,都知道英语启蒙的重要性,希望能从小给孩子打一个好的英语基础,关于幼儿学习英语,相信以下几个都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了,也是家长们最容易陷入的误区。


• 宝宝越早学英语越好?


• 让宝宝接触多种语言会造成混淆吗?


• 我英语不好,是不是没法教宝宝学英语了?


1.4岁-12岁都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晚一点不如早一点,抓住语言学习关键期


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的,提出10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


另外,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Lenneberg也曾以医学临床研究表明,人的语言学习有一个关键期,这个时期学习语言比其他任何时期都更容易。


在大脑的变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的。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变化。之后,人就靠左脑来学习语言了。语言学习在全脑学习时期的效果最好,因此,10岁前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美国华盛顿大学认知与大脑科学研究所副主任、言语听觉学教授帕特里夏•库尔,她在TED的著名演讲中《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又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她认为,孩子语言的关键期在0-7岁,7岁前的宝宝完全有能力同时习得两种语言,7岁后语言的学习效率开始下降。


而等到17岁后,语言的学习效率变得很低。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成人学英语,更多靠的是有意识的学习,是刻意的死记硬背。而孩子学英语,更多靠的是无意识的习得。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大量的语言接触,自然而然地吸收,就像我们学习母语一样。事实证明,习得的效果是远胜于学习的。


因此,抓住英语启蒙的关键期,学习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2.让孩子早点学习英语,多种语言之间会互相干扰吗?


研究表明:婴儿具有强大的数据统计能力,会默默地听大人说话,并在大脑里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语言数据库。


每个小婴儿都是世界公民,能区分所有语言的所有发音,具备掌握任意语言的潜能。


多语环境下,宝宝可以分辨出各种口音的细微差别,但如果只接受单一的语言刺激,长大后可能存在辨别外语发音细微差别的困难。两岁后,孩子会慢慢丧失辨别母语里没有的音的能力。


库尔教授认为,无论孩子是一种语言还是多种语言环境下成长,语言的数量本身,既不增大也不减少他们出现语言障碍或者迟缓的概率。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也就是说,多语言并行学习并不会导致小孩"说话晚"或者"语言混淆"。


因为孩子学习语言,学的是包括语言在内的一整套与环境互动的方式。换句话说,孩子很自然地就能明白,该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什么语言,在母语和英语之间切换非常快,并不会混淆。


比如:家里有老人讲方言,孩子可以跟老人用方言交流,跟父母用普通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切换自然。


如何正确的给孩子正确的「磨耳朵」,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


就像数学启蒙不是让孩子学会计算,而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一样,英语启蒙的根本目的,也不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应付英语考试,而是要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


英语思维,就是用英语去思考。


一见到某个场景,脑子里就能有英语的整句出现。而不需要先用汉语想,再人工的翻译成英语。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积累大量现成的英文表达。而对孩子而言,就需要在生活中或者在看动画片、读书的过程中积累。


父母通过大量的"输入"磨出孩子的英文耳朵:


1.听是锻炼英语思维的第一步,宝宝几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开始


我家姑娘从几个月大开始,我给她听的儿歌大部分都是英文的儿歌,听的多了小家伙还会跟着手舞足蹈。


幼儿听儿歌要有节奏性、有乐感,比如:《鹅妈妈》系列和《we sing》系列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很多妈妈说,那孩子太小,听不懂怎么办?


我们先不需要考虑是否能够听的懂的问题。


就像我们小时候听中文的诗词、儿歌一样。在积累上几十、几百个小时以后,英语的发音、语感,都会深植入孩子的脑海中,之后再系统学习的时候,只需要从大脑里调取相应的记忆即可。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2.等3岁以后就可以视听结合,边听边看学习英语更加直观


「磨耳朵」如果光听不看,孩子很难理解含义,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最好能够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感官,让孩子将图片画面、词汇语句和发音紧密联系起来。


绘本、电影、动画片都是比较好的视听结合的方式。


姑娘现在3岁了,我经常会给她搜一些比较适合她这个年龄段的英文电影,这些电影统一的特点就是非常阳光,很正能量的,有的温暖,有的很燃。而且它们中的大部分,还有一个共性就是,音乐都非常好听,或者非常有特点。


基本每部电影看过后的一段时期内,它的原声音乐,就会是我们家每一个有音乐时刻的反复重播。


比如:《公牛历险记》


这部电影根据曼罗·里夫1936年经典童书改编,讲述西班牙一头名为"费迪南德"的公牛历险故事。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每头牛都从小被教育"要么成为一个斗牛,要么就成为肉牛",而费迪南德却是一个特例。他看到父亲作为斗牛一去不回,找机会逃离农场,随后展开了一场历险。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他在妮娜一家绿野花开的牧场,画面的每一帧都让人觉得那么美好。


视听结合不仅能帮助孩子掌握英文语句的韵律感,还能跳过翻译成中文的过程,在脑海里直接形成画面,逐步培养孩子的英语思维。


3.当孩子有一定的输入之后,要积极鼓励孩子输出


比如让孩子一起跟唱英文儿歌,或结合绘本、动画片进行一些角色扮演的小游戏。这种方式,比你直接读绘本给他听好玩的多。


英语启蒙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要多利用资源,结合生活场景,开动脑筋,尽量陪孩子"玩"出来。磨耳朵的过程,不是为了孩子听懂,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语感。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后记:


很多宝妈会说,自己英语不好啊,读绘本开不了口不知道怎么教。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学就是哑巴英语,会做题、会看,但是一张口就卡壳儿,其实我们父母给孩子英语启蒙,就是逼着我们做父母的也开始学英文。


所以每次在给姑娘读绘本时,我会做大量功课,照着音频先练熟了,陪读就不会磕磕巴巴了。平时,我也在书桌上放一两本英语日常几百句的书,没事就练习几句,这样跟姑娘互动随时用的上。


我觉得英语其实也没什么捷径,最好也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大量的输入,不断的重复,加深印象。


如果你家孩子学习英语晚了的,也不用着急,要知道,刻意练习,比学习年龄更重要。


种下一颗树的最好时间,一个是十年前,另一个是现在,现在宝爸宝妈们可以准备给孩子磨耳朵了


北大博士:英语只是孩子的工具,父母不要强迫孩子“热爱”学英语


如果你觉得本文对你有用,欢迎转发给更多人看到,笔芯。


-end-


我是@悦妈育儿经 期待你能关注我,每天分享和善而坚定的育儿理念,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延伸阅读:

财商教育|巴菲特:父母跟孩子讲金钱和投资,越早越好

梅姨刷屏的背后不仅是心痛,这几招防骗招数,父母要尽早教给孩子

从《都挺好》到《安家》原生家庭:儿子是用来疼,女儿是用来使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