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2018年7月6日,由广东美术馆主办的“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德国当代艺术中形式的创造”开幕,呈现德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以及卡佳·施特龙茨的作品。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参展艺术家本杰明.阿普尔向广东美术馆捐赠作品《把桌子放在角落75》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开幕式现场嘉宾合影

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学术主持,艾墨思(北京)、何金芳(广州)担任策展人。展览作为探索性案例,旨在以展示典型经典方式向观众引介德国“后绘画”(post-painting)艺术的面貌,并在平行关系中进一步阐明中国和德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状态。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策展人艾墨思为观众导览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策展人艾墨思(右一)和何金芳(左二)进行现场导览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参展艺术家本杰明•阿普尔进行现场讲解自己的作品

“绘画能否在一个新媒体主宰的世界生存来?!”——答案是肯定的。四位德国画家呈现了他们对这一问题恰如其分的回答,同时还展现了这个过程中他们对“时代精神”(Zeitgeist)的捕捉。此次参展的四位艺术家在当今德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卓有成就。艾稞曼为了艺术而周游世界,探索着令他感到不可思议的事物。本杰明•阿普尔是此次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个“数字原生代”,他成长于厄瓜多尔,因而在他的作品中常能看到拉丁美洲文化的痕迹。卡佳•施特龙茨喜欢研究哲学,她有着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是展览中最诉诸于感性的艺术家。而托马斯•塞比茨的作品就像是一个留给后人解读的谜题,他曾代表德国参加过200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参展艺术家及其作品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爱稞曼

爱稞曼出生于1979年代初,是当今活跃在当今艺坛上的重要艺术家。乍一看他的作品,有种被色彩眩晕的感觉,强烈、饱满、五彩缤纷,似乎包含着某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他的“心灵地图”作品中,感觉、印象、氛围、预言,被具体地表现为色彩和线条,现实片段和意象环境相互对照,把观者带入了神秘的异域。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艾稞曼 狂野森林 布面油画 266 x540cm 2012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艾稞曼 货物 布面油画 266x538cm 2009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艾稞曼 倾盆大雨 布面油画 269 x 539cm 2014

托马斯.塞比茨

出生于1960年代末的托马斯.塞比茨像极童心未泯的大顽童,擅长挑战具象与抽象艺术之间的界限,似是而非,有意无意地混淆参观者的视觉体验,有如从艺术家视觉库提取的象形符号,转化成为“具象”事物的替代物,在构造上扩大成为多层的、多视角的视觉呈现。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托马斯•塞比茨 纸浆 130 x 170 cm 布面油画,乙烯,彩色马克笔 2017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托马斯•塞比茨 寓言风景(No.934)250 x 150 cm 布面油画,乙烯,彩色马克笔 2017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托马斯•塞比茨 病毒A 190 x 100 cm 布面油画,乙烯,彩色马克笔 2017

卡佳.施特龙茨

作为此次唯一一位女性艺术家卡佳.施特龙茨,有种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纸浆摩擦”(Pulp Friction)系列的材料虽然是女性艺术家常用的衣服和纸张,但画面丝毫没有流露出历史的厚度和民间的智慧,不断进行解构和重构。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卡佳•施特龙茨 一瞬间的启示 138 x 107 x 5 cm 纸浆画 2018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卡佳•施特龙茨 当下落时展开 177 x 127.5 x 5 cm 纸浆画 2017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卡佳•施特龙茨 存储于时间与空间中I 201 x 144 x 5 cm 纸浆画 2018

本杰明.阿普尔

四位艺术家中最年轻的本杰明.阿普尔也已近不惑之年。其画面呈现出安静和唯美,以及在严谨中不经意流露的偶然性,一如其人。在本次展览中,他还带来了一件水泥做的装置作品,探讨绘画和空间、结构之间的各种关系。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本杰明·阿普尔 将桌子放置在角落 00 布面油画 60 x 50cm 2017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本杰明·阿普尔 将桌子放置在角落 76 布面油画200x180 cm 2018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本杰明·阿普尔 将桌子放置在角落 81 布面油画 200 x 300 cm 2018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本杰明·阿普尔装置作品

在高新科技迅猛飞进的当下,艺术家对历史和时代更迭的细腻观察,脱胎于德国美术史的发展脉络而进入到新媒体视线和全球视野中。希望通过本次德国抽象绘画展,观众能够更好地体验跨文化情境下的当代抽象艺术。此次呈现的作品也许可以被视为钥匙,用以解开对“后绘画时代”的抽象艺术相关话语的深层次理解。

绘画是不会死的,它会打破一些边界,从其他地方获得启示,在对抗质疑与反对中巩固力量。而那些在新的信息化无边界时代,具备全球性视野和对当代艺术的开放性的艺术家们也会拓宽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让绘画始终活在人类的基因里。

展览讯息

「展览现场」绘画已死?不,绘画在绘画在绘画之后


艺术家:艾稞曼、本杰明·阿普尔、托马斯·塞比茨以及卡佳·施特龙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