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國傳統撥絃樂器為什麼沒落,而吉他卻傳遍世界?

文學家昆蟲瘋子


這個問題提的好,這也是大多數人所產生的疑慮。相信,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認知和看法。

接下來,我來分享我的一孔之見:

1、五聲調式中的和聲,在當前(僅僅只是當前)限制了中國民族彈撥樂器的音樂表現力。

我國的民族彈撥樂器有很多,像古箏、琵琶、中阮、古琴、月琴、柳琴、箜篌等等,其中古箏、琵琶和中阮,很多人都瞭解,尤其是古箏和琵琶。

彈撥中的古箏和琵琶在中國更是家喻戶曉,因為它在除了在古詩詞中經常見到之外,還有像《高山流水》(古箏)、《十面埋伏》(琵琶)之類的名曲廣為流傳。

雖然這些樂器有很多知名的獨奏曲,但是由於它們一般都是使用五聲調式的音階,因此和聲相對來說就比較單薄,以古箏為例:

在上圖的古箏樂譜當中,我們能夠明顯看到它的和聲不如七聲調式的樂器那樣豐富,主要原因是古箏的正常音階排列順序是12356(宮商角徵羽),若要用4(fa)和7(si)需要通過壓弦來達到目的,這不僅給演奏帶增加了困難,而且有些和絃是根本做不到,比如說遇到5724這樣的七和絃,有兩個音是靠壓弦變化得來,可以想象其難度有多大了,而且變化音一般情況下不是怎麼太穩定,因此就只能捨棄這些複雜的和絃。

而一首樂曲主要是靠和絃(和聲)來豐富其色彩的,一旦和絃(和聲)單薄了,音樂的魅力就相對失色很多。由此可見,中國的彈撥樂器發揮的空間比較小,與其音樂淵源有關係。加上,很多西洋樂器在逐漸的流入中國,那豐富的和聲編配和多樣的音樂表現形式,使得中國本土的彈撥樂器失色了很多。

2、吉他的表現力非常的豐富,因此它的舞臺相對就比較大一些。

(1).吉他的家族成員有很多,它有古典吉他、民謠吉他、電吉他、夏威夷吉他、低音(貝斯)吉他等等,而且每一種吉他,都有其獨特的性格,使其家族的影響力巨大。這就像一個家庭一樣,出現一個名人倒也沒什麼,一旦出現了很多名人,那麼其家庭的影響力就非常的大了,吉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家族。

(2).單隻吉他的表現力也是非常厲害的,貝多芬先生曾說過:一把吉他就是一個小型的管弦樂團。由此可見,吉他的表現力有多麼的豐富了。另外一把吉他可以獨奏,可以伴奏,也可以彈唱。

(3).由於吉他是一種12平均律樂器,和聲不是很受限制。因此,它的樂曲也就不是怎麼太單薄,無論是伴奏,還是獨奏,都能夠完成各種和聲要求。

……

正是因為吉他有這麼多的優點,熱愛吉他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且吉他入門比較簡單,樂器本身的音量、音色也能夠被大眾所認可和接受。不言而喻,吉他能夠被人們所追捧,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這與它的本身的音樂特性和豐富的表現力有關係。

3、中國民族彈撥樂器其實沒有沒落,而且在不久的將來一定還能佔一席之地。

近幾年來,隨著國學熱潮的湧起,神州大地又颳起了一陣濃濃的中國風,中國的民族樂器也隨之逐步的反彈。很多人開始選擇學習國樂,比如古箏、琵琶、中阮、古琴等等彈撥樂器。就像箜篌這麼冷門的樂器,也都開始慢慢熱了起來,畢竟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

我們現在聽到很多音樂或歌曲伴奏中加了中國樂器進去之後,就很容易被人們所推崇。這是因為我們中國人的骨血裡,流淌的還是中國文化,聽到中國的民族樂器的聲音,還是能夠產生共鳴的。所以,不用擔心中國的民族樂器會沒落。

相信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加上音樂本身就不分國界。因此,最終地球上所有的樂器都會加以融合,中西樂器、各民族樂器都會展示其獨特的一面,讓音樂的世界更加的五彩繽紛、絢麗多彩。

鄙人才疏學淺,上述僅僅是個人的一管之見,希望更多的大神,能夠參與話題討論。

也希望,中國的民族彈撥樂器一路向好,更願多一些像方錦龍和馮滿天這樣的藝術家,來推廣中國的民族彈撥樂器。


勵志王彬


吉它除了能彈奏音樂旋律還可彈奏各種類型的和絃,因此應用範圍較大得到人們的喜愛。


中國男低音朱和榮


1、音樂土壤

民族樂器的氛圍不太濃烈,儘管有些音樂人會融入很多新的元素去做些推廣和應用,讓更多的大眾接收並喜歡,因沒有深入的進一步引導,所以還是很慢。比如周杰倫的中國風,很多人只知道這個中國風有點意思,然後沒然後了。

突然想到日本的的三絃等傳統撥絃樂器應用很廣,在流行音樂,搖滾樂,動畫、影視的畫面以及它們的插曲音樂、背景音樂等範疇裡都有廣泛應用和推廣,並推向了全世界。熟不知,日本三絃緣起中國三絃。

又記起女子十二樂坊,優秀的製作人是誰?日本人。中國有沒有?大有人在。可惜埋入了塵埃。

2、民族的文化屬性問題

民族有股崇洋媚外的劣根性,很多人覺得民族樂器很土,很low(當然沒有說所有人)。殊不知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個需要媒體輿論的引導。

3、相關掌門人缺乏與時俱進,欠缺思想上的變革

現在有很多民樂樂手的在嘗試些先鋒的音樂,而且是現在中國民樂的一股中堅力量。但也說了是中堅力量,他們不具備頂層的話語權與推廣的能力,甚至有時是受到打壓與排擠,不被允許登上所謂的大雅之堂的。

儘管如此,但我依然堅信中國傳統撥絃樂器並沒有沒落。相反,它在進化,在厚積薄發。

如果感興趣,可以找我給你分享一段我曾經給別人做的一段音樂,接受度很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