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Day1 乳山——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地坑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行車距離:1100公里

地坑院住宿:178元

門票:60元,雪兒半價收取

PS:景區內有地坑院民宿,少量自駕車可以停在裡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先吐個槽,本年度購物最最最失敗的就是下圖這貨了!二三百能買個不錯的手臺了我卻入了小米,這個玩意除了通話距離短到1公里之外再就沒別的缺點了!高速上前後兩個車時常就失去了聯繫,而這時明明對方還在視線之內,真想扔了它直接靠喊得!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早上抹黑從半島出發,到了陝州地界天兒已經擦黑了,終於找到了景區後門兒,跳進了地坑兒啦!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據說已有約4000多年的歷史了。進入村莊,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畜叫,卻不見村舍房屋,“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有人稱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在河南三門峽陝縣、山西運城、甘肅隴東的慶陽及陝西的部分地區均有分佈。過去的年代,人們的生活狀況很差,根本沒有錢去建造房屋,那時候人少地多,很多土地長期荒蕪,在荒地上憑力氣挖個坑院居住,雖然費力大,耗時長,但卻幾乎不需要什麼特殊的工程材料,更不需要花什麼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保存的較好特別是在陝縣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這三個高臺平原地帶,許多村民仍居住在地坑院裡,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現存最早還住人的院子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已住過六代人以上,保存較好的村莊有張村塬的人馬寨和廟上村等。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我們來到的陝州地坑院,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鄉北營村,距三門峽市區11公里。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據說旁邊不遠有個沒有開發的曲村也不錯,不過這個時間段來去沒開發的地方怕沒人接待。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的入口很有特點,有的筆直向下,而這個則是帶著弧度下去的,幸虧這裡乾旱少雨,不然這雨水全順著灌進去了!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陝州前些日子下了一場大雪,地坑院裡還有不少,小雪撒著歡進去撲騰了一會。按說乳山以前每年冬天都下幾場大雪,可是近幾年卻死活不下,看個雪都這麼費勁的!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在景區的地坑民宿安頓好,就溜跑到了“大街”上去看燈會。不得不說人家這邊的燈會確實賊漂亮賊壯觀。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跑了一天車,趕緊找地方尋摸點吃喝!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出門第一天,已經把小雪餓呆了,坐在邊上一個勁兒哼唧,“艾瑪天,在家還有口飯吃,這一天闊餓是我了,弄個板凳還炸腚!”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驢肉火燒上桌啦!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Biángbiáng面,biang字是一個合字,有多種寫法,均無法輸入電腦,常被代替寫為BiángBiáng面、biángbiang面或彪彪面,是陝西關中特色傳統風味麵食,是傳統的陝西面食。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諾,奏是這麼寫的,據說這造字還有個故事呢!古時隴東一窮秀才,要進都城咸陽應試,為了籌集盤纏,到定邊販了一擔鹽,準備帶到咸陽去賣。走到彬縣、永壽一帶,突遇強盜,劫去食鹽和乾糧,秀才為了趕考,只得挑上空擔子沿路乞討。經過八天八夜,終於走進了都城咸陽,這時他又飢又渴,剛好看到 一家麵館,秀才知道城裡人是做生意的,不比農村,不好直接討飯,便上前準備討碗麵湯喝。喝著麵湯,秀才便和店主搭訕,問店主怎麼不掛個招牌。店主說:“我這biangbiang麵店其實早想掛個招牌,只是沒人能寫出來。”秀才略一沉思,便道:”可否讓小生一試?“店家便讓小二備好筆墨紙硯。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秀才聯想自己一路艱辛,口中隨即唸唸有詞:”擔個擔擔走四方,八日才到都咸陽;你裂裂(么),他裂裂,當中坐個言王爺;你長長,他長長,當中是個馬大(dai)王;心字底,月字旁,岳飛出城揮一槍,槍頭卡在牆頭上;坐個車車走四方。“說罷,一氣呵成,寫出了biangbiang面三個字的招牌。店主大喜,便請秀才吃麵,一大碗讓秀才吃的津津有味,並連連稱讚面好。秀才走時,店主便祝福道:“吃了我的biangbiang面,應試必能中狀元”。秀才長揖道謝。後秀才果然中了狀元,併到多地任官,從此biangbiang面的名聲便在多地傳開。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老闆,再來一碗!”抱著湯水不剩的大碗俺喊道,這四大碗兩小碗都是誰幹掉的?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小雪肚子裡有食兒就不再哼唧了,開心地賞起了花燈。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原來這是陝州區組織的燈會,主會場位於陝州地坑院景區,另一個會場位於陝州區甘棠公園,我們來的時候剛亮燈沒幾天。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這盛大的燈會如今看起來算是無奈地浪費了,隨著疫情的擴散,不幾天之後景區就封閉不開放了,這璀璨的盛景別歸於一片黑寂,可惜了!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一起瞅瞅,巨龍騰飛!下面那裡紅色的胖妞跳起來就直往地下墜,怎麼就一點不輕盈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具有堅固耐用、冬暖夏涼、擋風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溫度在攝氏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度左右,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恆溫住宅”。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所以存個糧食啥的絲毫不用考慮潮溼的問題!冬天這裡雖然沒有空調,溫度也還是蠻可以的!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對於灶臺,有農村生活經歷的朋友都是很熟悉的了。即便是城裡的朋友,也是在影視劇裡,或者農家樂飯店裡見到過的。但是今天看到的這個灶臺那可不一般,河南三門峽獨有的穿山灶。灶呈斜坡狀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據熱氣往上走的原理,依次開九個灶孔,可以同時放置九個鍋,往上爐溫逐減,可根據火候烹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個火最旺,適合蒸煮,隨著火力的逐步減弱,依次為燉、悶、保溫的功能。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網紅場景秀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也有多層結構,這個好玩。地坑院景區在地下掏了巷道把所有的院落連在了一起,我們在裡面繞來繞去不但迷失了方向不知東南西北,直到工作人員催促我們出來才曉得已經夜深了。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回俺們自己的地坑院睡覺去,這麼老大的炕,也不用擔心被俠女一腳踢下炕了!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這地坑院屋子之間的隔音效果特別好,隔壁老大的呼嚕震天響,俺竟然一點都沒聽到!O(∩_∩)O哈哈哈~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晨起航拍地坑院全景

陝縣三大塬區黃土層堆積深厚,一般在50米~150米,黃土是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堆積形成,主要以石英和粉砂構成,少數地帶黃土層裡夾雜有很薄的料礓石,是介於典型褐土和黃潮土之間的農耕土壤,土質結構十分緊密,有抗壓、抗震作用。因此,鑿挖窯洞,堅固耐用,此外這裡地下水位較低,一般在30米以下,這些都為“地下挖坑,四壁鑿潤”這種民居形式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地坑窯院建造十分巧妙,頗具匠心,窯洞與大地相通,臥於大地之中,隨大地脈膊跳動。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地坑院建設般興盛時期是在20世紀50~80年代,那時址然經濟比較落後,但社會相對穩定,在當時人口政策的形響下,人口自然增長率急劇攀升,農村家庭子女平均在五個左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60~80年代逐漸進入婚齡,居所需求壓力很大,而那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又不高,農民手中持有的貨幣從極少。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似修建地坑院只要人手多,沒有錢也能很快完成,並且址多又可住4~5戶人家。這種一舉幾得解決孩子結婚住所問題的方式,成了黃土臺階平探農民的址優選樣。在當時,一個千人的村莊每年審批7~8座地坑院是很正常的,我們所看到的地坑院絕大多數都是那時候建造的,從某種徹變上說,地坑院也是時代的產物。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自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人類居住從地下走向地上也是大勢所趨,加之地坑院佔地面積大,一座院佔地一般為1--1.5 畝土地,是農戶宅基地的3-5 倍。最晚的院子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建造的,之後村民們多是在新批宅基地上造房或是在地坑院窯頂造房,沒有人再挖造地坑院,“穴居”地坑院的人已日見稀少,廢棄的窯院或填沒,或塌陷,難覓往日風貌。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90年代中期,由於地坑院佔用土地過多,許多村子本著“退宅還耕”的要求,開始填埋地坑院,使地坑院這一民俗建築遭到極大破壞。此外地坑院如果有人住,一般都能住上一兩百年,但沒人住後很快就會倒塌。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好在,現在已經開始有針對性地保護了。我們保護它就是留下一種印記,它作為一種文化遺產,讓我們知道祖宗是什麼樣。如果消失了,就意味著人喪失了記憶,意味著人沒有了童年,沒有了過去,沒有了故鄉。

2020!那一段驚豔的滇川木裡自駕之旅—陝州地坑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