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理想的志願與家長期望的不同怎麼辦?

於球球耐摺咧


我是去年參加高考的,雖然我的成績不好,但是我可以說說我的看法。

堅持自己的想法,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對自己選擇專業十分了解並對未來有了一個小小的規劃,且對它超級超級有興趣,如果你不確定你可以從你的性格、興趣入手,分析分析自己的性格適不適合這個專業,你能否堅持學習並學好這個專業。興趣是重要的,現在你對你的理想志願可能存在濾鏡,覺得它什麼都好,覺得你能學好它,但是現實與理想相反,或許現實會是你的熱情慢慢被消磨殆盡,最後變成一個混日子的大學生,沒學習這個專業之前,你對什麼都充滿信心,但現實中卻不是,所以先不要糾結一個理想志願,分析過後再做選擇,父母的建議不一定是壞事,也可以考慮考慮父母的建議。先別急著下定論,高考前最重要的就是高考能取得好成績,只有分數高,你的選擇才會多,希望你能選擇到你一生都熱愛的專業。

最後,祝你高考加油,能取得超級超級好的成績!


用剃鬚刀的松鼠


先看個故事,然後再根據未來職業規劃來定志願吧。


那一年,林徽因的兒子高考,她寄予極大的希望,認為他一定能夠繼承父母在建築方面的才華,順利考上清華建築系。孰料,天不隨人願,兒子居然以2分之差落榜了。


儘管兒子梁從誡顯得很平靜,但林徽因不相信這個事實。兒子在建築學方面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考上清華建築系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怎麼可能落榜?


她找了關係調出卷子,仔細地查閱了起來。結果發現有些題是兒子故意答錯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她只好耐著性子繼續往下翻閱。結果在卷子的最後有一行小字:“我其實根本不喜歡建築學,我真正想要考的是歷史系。”


當看到這行字時,林徽因沉默了。一直以來,她都是以自我的臆斷判斷孩子的志向,想當然的覺得自己和丈夫是孩子所崇拜的對象,孩子也會喜歡建築學,繼承他們的事業,於是將自己的願望施加給了孩子。


孩子是帶著父母的建築學理想進入了考場,但誰來扶持孩子自己的理想?未來的路畢竟是孩子自己的。


思想鬥爭後,林徽因遵從了梁從誡的意願,他順利考取了北京大學歷史系。且曾師從陳翰笙先生攻讀世界史研究生,畢業後赴雲南大學歷史系任教。


後來,梁從誡回憶林徽因說:“她是一個忘我的學者,一個用對成年人的平等友誼來代替對孩子的撫愛的母親。”父母與孩子平等對話、尊重孩子,對他們培養獨立人格非常重要。而尊重孩子的志願,就是孩子培養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父母和孩子在商討志願時,還需要考慮未來職業規劃的問題。


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發佈了一篇《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職業報告》,提出了一個“五秒鐘準則”。


指的是,一項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具體地說,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項技能要求,你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第一項是: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人情練達的藝術。第二項是:同情心、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第三項是:創意能力和審美能力。


有沒有發現?這三項技能其實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跟人類本身的“溫度”有關。如果你現在的規劃中有“溫度”的發揮空間,那麼恭喜你;如果不需要“溫度”,那意味著隨時都可能被機器取代,提前規避不失為一件幸事。


饕餮傾城


再過兩個多月,就要高考了,現在可謂是衝刺的緊要關頭。成績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填報志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如果孩子自己的理想志願與父母的期望相一致,且成績不錯,那肯定是皆大歡喜;一旦孩子的理想志願和父母的期望相去甚遠時,家庭矛盾或許一觸即發。

這個時候如何做個明智的父母就顯得尤為重要,每個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有時候換個角度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比如:

孩子在填報志願時跟你產生了分歧,那麼恭喜,你的孩子是個有想法的孩子;如果在辯論中你發現孩子的思路清晰且據理力爭,那麼你就該偷笑了,因為他非常有主見、有自信,不會人云亦云。

當然,道理誰都懂,但真正做到會有一定的困難。畢竟,不少父母都很難接受孩子不按照自己規劃的路走。

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孩子和自己的意見相同呢?

1、儘量尊重孩子的決定,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首先我們得明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高考志願的填報者是孩子,將來學習的也會是他。這就意味著,孩子才是高考志願的主體,而不是父母。如果高考志願是完全由父母意願決定的話,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要為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負責,希望他們能夠學會獨立思考的能力。那麼,當他們真正想要自己做決定的時候,我們實在沒有道理阻攔。

就像《小歡喜》裡的英子,她喜歡天文,夢想是考南京大學。為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她會去北京天文館做義務講解員。可是宋茜卻總是以影響學習為由,阻止甚至試圖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填報志願。

不被理解和支持的英子,因此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甚至以跳海來反抗。

所以,不要讓父母的“為你好”,成為孩子前進路上的絆腳石,也不要讓你的愛,成為孩子折翼的理由。

2、認真聆聽,幫孩子做好分析。

不管父母有多少理由,還請靜下心來認真聆聽一下孩子填報志願的理由,看看他們到底是怎麼想的,為什麼一定要選擇自己不認可的大學。

實在不行,可以進行一場辯論賽,讓孩子有理有據地拿出自己的觀點來,父母也是如此。學校背景、專業排行、地理優勢或者其他,都可以拿出來分析辯論,讓孩子也能瞭解父母是如何考慮的。

如果孩子自己的想法很堅定,那麼,就去找更多的論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讓父母看到自己的決心。

不要試圖去控制孩子,否則他們會會慢慢變得不敢反抗,最後變成了一個提線木偶,人生過得索然無味,又或者經歷中年叛逆,這並不是父母教育的初衷。

3.互相立個flag,我們一起進步

面對孩子的選擇,我們除了要學會尊重與理解,細心聆聽孩子的理由與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去展望之外,還可以互相立個小flag,然後各自努力去實現它。

既然孩子堅持自己的想法,那麼,不如讓他暢享一下未來:他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應該如何做,是否可以列一個詳細的學習計劃?

而在一起努力的過程中,我們和孩子能互相監督,還會有更多的話題。相信這種朋友式的相處方式,能讓親子關係更融洽。

總之,面對一個據理力爭,慷慨陳詞的孩子,我們應該感到欣慰而不是憤怒,欣慰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因為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填志願,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孩子未來的路很長,將來的選擇也會更多。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他們都需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核心競爭力。一旦具備了這種能力,未來的路會很寬,也會有更高的成就。你覺得呢?

(我是@菈媽親子,專注親子教育和情感的二寶媽,歡迎關注我,一起分享育兒成長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