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數字貨幣揭開了神祕面紗,千萬別當作虛擬貨幣炒作

經過五六年的探索,央行數字貨幣如今有了實質性進展。近期,一張農業銀行賬戶數字貨幣內測的照片引起關注。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回應稱,數字人民幣當前階段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以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但這並不意味著數字人民幣正式落地發行。


央行數字貨幣揭開了神秘面紗,千萬別當作虛擬貨幣炒作


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央行數字貨幣是對現金的替代,涉及複雜的管理和運營體系,目前還不具備在全國推廣的條件。


傳言已久的央行數字貨幣,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雖然只是內部封閉試點測試,但其透露的信號非常有價值,預示著央行數字貨幣已具雛形,離正式發行、使用又近了一步。


據介紹,央行數字貨幣的功能屬性與紙質人民幣完全一樣,屬於法定貨幣,具有“法償性”,只不過是數字化形態。這也說明,央行數字貨幣與虛擬貨幣有著本質區別,不能作為投資炒作品種,應將重心放在日常使用方面。


談起數字貨幣,很多人會聯想到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並將數字貨幣與虛擬貨幣混為一體,這實際上是一個誤解,二者完全是兩碼事。


近年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成為投資熱門品種,市場上一度有數千種虛擬貨幣,形成了炒作熱潮。


由於虛擬貨幣並非法定貨幣,沒有得到政府的認可,不能作為貨幣使用,只具有投資和收藏價值,其應用範圍非常狹小,具有很高的投資風險。


央行數字貨幣是人民幣的數字化,有國家信用背書,在日常使用中與人民幣具有同等價值,用途也完全一致,任何人和單位都不能拒收。


與傳統紙幣相比,數字貨幣能夠降低發行、流通成本,提升經濟交易活動的便利性和透明度,更重要的是可以監測貸款流向,從而堵住洗錢、逃稅和腐敗等黑洞。


據悉,央行數字貨幣應用了區塊鏈技術,得以實現貨幣的全程記錄、交易信息可追溯且不可篡改,這些特性讓數字貨幣變得更加安全可靠。


網上曝光的央行數字貨幣內測的截圖所顯,數字貨幣的主要功能與銀行電子賬戶日常支付與管理功能基本類似,有“掃碼支付”“匯款”“收付款”“碰一碰”四大常用功能,非常方便,符合大眾的使用習慣。


區別是,數字貨幣並不依賴於銀行賬戶,能夠獨立使用,“離線支付”功能不用網絡,手機和手機碰一碰就可以完成支付。


從貨幣發展的歷史看,從貝殼到金銀再到紙幣,貨幣載體經歷了多次變化,如今進入信息化時代,逐步向數字貨幣發展是必然趨勢。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應做好迎接數字貨幣的心理準備,積極擁抱新事物,以免落後於新時代。


同時要保持警惕,將數字貨幣與各種投機炒作品種區分開,辨識打著數字貨幣旗號的騙局,不要被不法分子忽悠了。


內容來源:嘉興日報,請遵守CC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