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兩個媽媽在聊天。

含含媽說:“好羨慕你,天天可以陪孩子。我每天19點半到家,吃完飯都20點了。再過一會孩子就睡了,感覺都沒時間陪。”

寧寧媽說:“哎,我全職在家,陪多了孩子嫌煩,還不如不陪。”

她接著說:“你看,我陪她練寫字。我要握著她的手示範幾個,她非不願意,然後自己寫出來的,又特別難看。多說幾句就要吵起來了。”

“那我就放手不陪,讓她自己寫作業,結果她一邊寫,還一邊嘀咕,‘我不喜歡媽媽了,我不要媽媽了。’聽得我一陣心酸。為了娃犧牲工作,卻得到娃的差評。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故事裡媽媽的經歷也是大多數媽媽的心聲。要麼工作陪不了娃,要麼全職陪娃卻陪不好。媽媽們努力想做個好媽媽,努力去學習育兒知識,明白了陪伴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

可是,在真正花時間去陪伴的時候卻發現,陪多長時間,如何陪,都是難題。

陪學,陪玩,陪生活,媽媽們的努力和犧牲,卻沒有換回理想的親子狀態。對於父母的陪伴,孩子需要又抗拒,渴望又推開。究竟是哪裡錯了?讓媽媽覺得,甚至還不如放手,陪得少了,孩子反而更聽話一些。

(1)陪學

前陣子,一張海淀媽媽的照片刷了屏。

這是北京的海淀區某頂級奧數老師的課堂上,在後排旁聽的家長們一個個舉著錄像設備在拍攝,家長們是需要把老師的講課資料帶回家繼續研究學習,然後再給孩子複習。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還有北京順義媽媽瘋狂雞娃的段子,完全不輸給海淀:

比如娃學古箏,媽媽先苦學半年,幫娃探路做人肉糾錯機;

為了給娃樹立榜樣,媽媽報名游泳比賽先得了中年組冠軍,之後順便去美國考了一個ASCA(美國游泳教練協會的國際牌照)。

即使不是北京大城市,這樣陪學的媽媽依然不是少數。不是說媽媽是最好的老師嗎?不是說“一流的媽媽做榜樣,二流的媽媽做教練,三流的媽媽做保姆”嗎?

所以媽媽們往往身體力行,為了讓孩子愛上某些學習,往往自己先學會再教孩子。

以至於出現了“全能媽媽”這個新詞,培養一個孩子,首先要讓老母親十八般武藝俱強,才能勝任媽媽這個崗位。


可是,這樣陪,孩子真的都挺受用嗎?並且追逐著媽媽的腳步奮勇前進的嗎?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樂樂媽給孩子報了門體操,裡面有教一些運球的動作,比方說讓球順著手臂滾到後背。為了給孩子做好示範,樂樂媽也跟著一起練。想著自己能做到,孩子也會有興趣努力練習。

一個星期後,樂樂媽練成了,但是樂樂卻不幹了,自己怎麼都練不好,於是大吵大鬧,也不許媽媽再練。


淘淘媽媽每天都會陪孩子寫作業。孩子的蝸牛速度一度讓淘淘媽崩潰。為了加快速度,基本上把作業都自己先做一遍。孩子做了之後再把錯題進行輔導。可是無論怎麼啟發、提示,孩子就是不開竅。最終的結果是,媽媽累。孩子也累。

所以我們看到的陪學,家長先學或者家長輔導,就像一劑強心劑,當孩子想要偷懶或者放棄時,給他言傳身教的示範,讓孩子產生動力去堅持。但是,天天打強心劑就好嗎?很明顯,時時處處的強弱對比,即使是親媽,也會讓娃產生挫敗感。

孩子學什麼,家長就學什麼。家長付出固然可貴,但真的讓孩子吸取到力量了嗎?

(2)陪玩

如果說學習是苦的,那玩就是甜的了。

頭一回做媽媽的小明媽,老早就讀了一大通育兒書和早教書,想盡辦法帶孩子玩,以此來鍛鍊孩子的智力。

這天,她在地板上畫了個圈,然後招呼2歲的小明:“嘿,小兔子要找窩啦。”說著,往圈裡一跳。

小明走過來看了看,卻拿起筆,把圈塗得亂七八糟,任憑媽媽怎麼學小兔子,他就是搞破壞不往圈裡跳。

家裡的一堆翻翻書。小明媽拿起了一本蔬菜水果的書:”寶貝,快來猜猜這是什麼呀?“

小明一看,不是交通工具的書,立馬背過身去,“不要看這個,不要看這個。”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總以為,媽媽陪玩,會是最美妙的時光,可是卻有那麼多孩子,在媽媽陪的時候,總是出奇不意的搗蛋、不配合,讓人心塞。導致媽媽也質疑起自己:是不是我不適合陪娃呢?

菲菲媽是主張多讓孩子到戶外玩耍的,所以她把培訓班的課都安排在了平時日,到了週末就帶著6歲的菲菲直奔公園,搭上帳篷,鋪好野餐墊,準備放飛了。

來個白雲暢想吧?媽媽幻想中兩人躺在草地上,指著天上的白雲,爭著猜測像什麼的場景,多麼美妙。

可是,菲菲卻拿著一個小娃娃,專心致志的給它打扮。

媽媽叫菲菲過來。菲菲總是回答:“等一下!”


孩子的內心世界不等於媽媽的世界。努力陪伴,卻沒有進入孩子的世界。她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徜徉的正開心呢,媽媽的呼喚,反而驚擾了孩子的夢。

(3)陪生活

玩耍後的地板上,全是散落的玩具。

Day1,

“寶貝,玩具們要回家,快把它們送回家吧!”

“媽媽,這麼多玩具,我收不完。”

“那我陪你一起收好嗎?”

“好。”

Day2,

“寶貝,玩具們要回家,快把它們送回家吧!”

“玩具們不要回家,它們喜歡在外面。”

“……”

Day3,

“寶貝,玩具們要回家,快把它們送回家吧!”

娃一聽這話,飛也似的鑽到臥室躲起來。

……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收玩具,養習慣,媽媽們苦心詣旨的教養之路,卻碰上了攔路虎。是自家娃太懶,還是媽媽的辦法不夠? 為什麼有著充足的陪伴,依然不能有效的完成預設的任務?

媽媽們也挺焦慮的。

做家務、買東西、修理,很多家裡的事務都讓孩子參與進來,孩子是感到一時興奮。但很快,興趣就消退了。孩子依然只聽老師的完成作業就算很好了。

那個孩子,依然不懂得擔負起家裡的一小部分責任,依然是那個懵懂的、無憂無慮的孩子。

(4)真正的陪伴

父母,是天,是地。在孩子的心裡,是最重要的人。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缺失父母的不陪伴,很容易在成年後出現各種心理問題,比如親情淡漠、缺乏信任、難以溝通;或者容易出現性格孤僻、暴躁易怒、交流障礙等現象。

所以專家學者們一致呼籲,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這一點無可否認。

但是,怎樣做好陪伴?有專家總結出這幾條:

1全身心的陪伴

2親密的陪伴

3有趣的陪伴

4平和的陪伴

5高質量的陪伴

6多樣化的陪伴

7有教養的陪伴

8時間充裕的陪伴

是的,每一條都是字字真言。每個高級知識分子的媽媽也都儘量去照做了。就像上文提到的若干事例一樣。她們的陪伴都是真誠的、想方設法的、儘量符合兒童心理的。

但是,現實中,媽媽一晚上5小時的陪伴,有效的,不過一二。

被孩子抗拒、不回應、不參與的陪伴都是無效的。

因此,陪伴最重要的,不是時長,而是“有效”

怎樣才能做到“有效”陪伴呢?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A、按年齡段區分對待:

孩子成長具有明顯的階段性,有人說,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與父母漸行漸遠的過程

0-3歲一刻也不能離開父母;3-6歲嘗試著自理和社交;6-12歲可以獨立完成任務;12歲以上嘗試離開父母獨自生活;直到18歲有完全的獨立行為能力。

所以陪伴,也應當分年齡區別對待:

3-6歲時,父母陪伴的時間要居多,以指引為主。帶領孩子接觸和認知陌生事物。

6-12歲,父母從主導地位轉向從屬地位,陪伴時以協助為主,充分讓孩子自由探索、主動承擔。

12以歲上,父母做好孩子的精神後盾,不再以孩子為核心,平等相處,陪伴時共同學習、共同分享,其它時候儘量不干涉,留夠獨立的空間。

B、陪伴≠事事先學,教方法更重要:

電影《銀河補習班》裡有個鏡頭,兒子不會寫作文,爸爸帶兒子上學路上乾脆跑到田野裡,讓兒子閉上眼睛好好感受風、溫度、氣味,再睜開眼睛看無處的草和近處的草,讓兒子親眼驗證什麼叫“草色遙看近卻無”。孩子在這種感受和想像中,完成了對寫作的理解。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孩子,主要從老師那裡獲取知識,從同伴那裡獲取動力,從父母那裡獲取力量。雖然現在家長的學識普遍較高,完全勝任得了教授子女的重任,但過多的越權,反而在輔導作業上,你吼我哭的大戰天天上演,親子關係一度緊張。

父母應該退居二線,以協助的方式參與孩子的學習。孩子學習中最到不懂怎麼辦?家長能做的就是,要求孩子找老師重新講,或者以引導的方式帶孩子自己去找解決方法。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孩子彈琴總彈不好,媽媽拿來筆紙,說:“畫一條長直線試試。”

孩子畫得歪歪扭扭。

媽媽說:“畫短一點的直線。”

孩子畫得還是有點歪。

媽媽說,:“再畫短一點。”

孩子終於畫得很直了。

媽媽說:“曲子和直線一樣,拿過來整首彈下去,當然很多地方彈得不好。先把每個小節練好,就像畫好每個小短線,最後連成的長線才直。"

這樣說了之後,孩子也懂得練琴的方法了,家長也不必每個音去糾錯,要做的最多是在旁邊督促孩子是否按方法去做了。

C、陪伴,更重要的是塑造家庭氛圍:

有媽媽說,跟著孩子,把學生生涯重新過了一遍,感謝娃讓中年的媽媽重拾課本溫習那些久遠的習題。

我們也常常把清華才女武亦姝掛在嘴邊,經常提到她父親放下手機陪孩子在家玩飛花令,玩詩詞接龍那一段。

可是那是她父親為了孩子才逼自己學的嗎?那是犧牲了自我愛好為了成全孩子去做的嗎?

要知道,武亦姝的媽媽是畫家,爸爸是律師。他們同樣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對詩詞有著同樣深深的熱愛。

明明努力陪伴孩子,為什麼親子時光總變成吼與哭的戰場?

愛因斯坦,父親是個不成功的小商人,但是他樂天知命,喜歡在房間裡大聲地朗讀席勒、海涅等人的作品,母親是鋼琴家。只有叔叔會給他講一些數學物理知識。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卻常常影響著孩子。

所以,陪伴,不是直接陪學,是把學習鑽研的氛圍帶給孩子,他耳濡目染到的是周圍人的精神和品格,把這些融入自己的學習當中,形成自己的學習觀和學習路子。

孩子是上天賜給父母的禮物。看著孩子成長,是每位父母最幸福的時刻。愛孩子,想盡辦法多陪陪孩子。但是,陪伴千萬不要因為自己的過度焦慮的給這段最美的時光套上拖曳前行的枷鎖。陪伴,理應是輕鬆的、隨意的。找對方法,以“共生”“平等”“各自獨立”的狀態去對待孩子,也許更能釋放孩子的天賦,讓孩子給自己更多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