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市退休幹部陳瑞謙 給烈士畫像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滄州市退休幹部陳瑞謙 給烈士畫像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4月15日清晨不到6點,陳瑞謙就起來了。這天他要去泊頭市西辛店鄉梁店村尋訪一位已犧牲77年的烈士足跡,為烈士畫張像,圓烈士後人一個夢。

而在這之前,他和朋友曾為我國70位烈士畫過像,並在滄州及省會搞過展覽。這些英烈的事蹟不知感染過多少人,他的舉動也被贊為:做了一件有情懷的事。

給烈士畫像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烈士無照片成遺憾

今年61歲的陳瑞謙,是滄運集團一名退休幹部,擅書法、繪畫、刻字、版畫,是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工藝美術師。這天他要尋訪的烈士叫李文修,泊頭市梁店村人。

1937年,當抗日的烽火在冀中大地星星點點地燃起時,完小畢業、品學兼優、一腔報國熱情的李文修,就投身到了抗日救國的鬥爭中。不滿18歲已擔任了獻交縣第五區的區委書記。鬥爭形勢愈發殘酷後,獻交縣成立第九區,19歲的李文修又被調任第九區區委書記。

不幸的是,1943年6月的一天,由於叛徒出賣,一次開會時李文修被捕。雖經百般酷刑,仍誓死不屈,後被敵人殺害,年僅21歲。

烈士一去不歸,扔下年邁的母親、年輕的妻子和尚在腹中的女兒。家裡僅有的一張小照片,也因為母親看到後難過,被偷偷燒掉了。女兒對於父親的樣子,連想象都無處安放,這也成為她最大的遺憾。

最近,泊頭烈士陵園紀念館提升展陳,需要一張李文修烈士的畫像,這件事也因此被烈士後人提上日程。

一張畫像“找”回外公

滄州市退休幹部陳瑞謙 給烈士畫像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

尋找知情人士為烈士畫像

找誰畫?怎麼畫?成了困擾烈士後人的問題。這時烈士外孫女的一位朋友提醒說,可以找陳瑞謙老師,他曾經舉辦過七十烈士畫像展,畫工不錯,還有紅色情結。

輾轉聯繫上,陳老師滿口答應。聽說烈士的女兒長得很像父親,他就要來多張烈士女兒年輕時的照片。從眉眼到口鼻、從髮型到臉型,他仔細思量、反覆揣摩。再根據那個年代的髮型特點、著衣風格,最後拿出了初稿。

烈士如果健在,今年正好百歲。是不是村子裡還有高壽的老人能記起他的模樣?如果有,讓他們再給把把關,就更好了。

經打聽,他們驚喜地獲悉,村子裡還真有一位93歲的老人清楚地記得烈士的樣子。於是15日這天,陳瑞謙和烈士外孫女驅車百公里,到村子裡尋訪。

那位周姓老人住得離李文修家不遠,相差7歲。雖然沒有太多交集,但老人對李文修印象很深。他說,文修文質彬彬,高高瘦瘦,眉清目秀,是個帥小夥兒。他讀過書,小楷字寫得非常好,是村裡有名的高材生,在人們眼裡是個文化人。

在老人的建議下,陳瑞謙在初稿上面又做了幾處修改。最後老人欣慰地表示,畫像相似度有百分之八九十。

見到紙上栩栩如生的外祖父,烈士的外孫女紅了眼框。怕母親傷心,她把圖片發到姐妹微信群。姐姐妹妹看了都激動不已:“終於把姥爺找回來了。”

七十幅詩書畫印慰英魂

“我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烈士為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生命換來的,但許多烈士因為沒有留下照片,已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中。這是一種遺憾。我能通過自己的能力,用畫像的形式將烈士的容貌呈現出來,於我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陳瑞謙感慨地說。

因了這種情懷,2015年,抗戰勝利70週年前夕,他曾和好友陳同斌、劉世江等人一起,歷時一年,創作了70幅詩書畫印作品,致敬烈士,告慰英魂。

他先是從民政部公佈的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中選出70位,左權、趙一曼、楊靖宇等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在其中,黃驊、馬本齋、馬振華、白文冠、趙錫章5位滄州籍烈士更是必不可少。

之後,他便開始在網上和報紙上搜集烈士的圖片及詳細事蹟,以最精煉的語言將烈士生平濃縮到260字以內。那時,他還沒有退休,白天忙工作,晚上挑燈夜戰、精雕細琢,一點一點地修改打磨。為了更真切地感受烈士精神,他還數次到黃驊、獻縣、河間等地走村入戶,尋訪烈士後人。

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陳同斌、滄海印社理事劉世江知道後,也加入進來。三個人一個畫像、一個寫詩、一個刻章,將70位烈士的事蹟以詩書畫印結合的形式,生動鮮活地再現。70幅傳神畫像、70首七言絕句、70方精美印章,一筆一劃皆辛苦,一彩一墨亦付出。

當這些浸透著心血汗水的作品先後在省市展出時,好評如潮。人們評價說:“這種赤子情懷獨具匠心,滿滿都是愛國情,滿滿都是正能量。可敬可嘆。”

而他們卻說,銘記革命先烈,不僅要傳承他們的精神,更應該努力不讓他們的容貌被歲月淡去。

如今,這些畫作靜靜地安放在陳瑞謙的畫室裡,他想給它們找一個類似博物館或圖書館之類的家,讓更多的人記住英雄的故事、英雄的模樣。

來源:滄州日報 記者 周紅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