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書法群體創作審美取向及實踐探索
《中國文藝評論》2020年第2期
楊勇
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80後”身上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80後”屬於改革開放後出生的年輕一代,既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福利,又受到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相對而言,“80後”書法群體更有自己的想法,更能表現出強烈的個性和開拓創新的銳意。近些年,書壇對於“60後”的關注與研究已經成為一個熱點。相對於“60後”與“70後”的成熟與定型,“80後”書法群體更具探討的價值。因為,這個群體中年齡最大者已屆不惑之年,最小者也已而立。這個年齡段的書寫者,雖然擁有了深厚的積澱,但尚未完全定型,尚有很大的可塑性。在書法藝術領域對“80後”這一群體進行學術梳理與反思,對於未來二三十年的書法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
“80後”書法群體特徵
21世紀初,一些年輕的藝術工作者開始在各自的領域發出聲音,學界相繼出現了“80後文學家”“80後詩人”“80後美術家”等稱謂。2003年,《漢風》雜誌首次提出“80後書法群體”的概念,並連續多期刊登了數位“80後”書法作者的作品,讓外界對於“80後”書法群體這一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概念的提出不過是出於一種標識的需要,只有真正關注該群體的文化背景、創作狀態與書法觀念,方能更加深入地對“80後”書法群體進行研究、總結,甚至進行書風引導和學術干預。
01.對形式的關注和獨創意識
整體來看,“80後”書法群體對傳統的親和感遠遠高於“50後”和“60後”。“由於百年來積貧積弱的關係,生於上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的學者對傳統大致會有一種反叛意識、牴觸意識。”此外,“80後”大多是在國際文化大交流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對世界文化也表現出一種平常心,似乎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現代意識。加之這一代人更加強調個人意識、個人表達,反映到書法上,就是對微觀的、細節的關注,以及在形式上的創新意識。所以,“80後”書法群體筆下的表達顯得更加細膩,他們不僅表現的內容是新的,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不再滿足於太過老套的形式,而是大量借用各種藝術門類的方法來營造“新穎”的形式,如拼接、渲染、作舊等技術手段。可以說,最近十多年書法在形式上的進步,多有賴於“80後”書法群體的探索和身體力行。
02.系統的高校教育背景
近年來,隨著文化自信與國學熱、書法熱等文化形式的持續升溫,我國高等書法教育迎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各高校開辦書法教育專業之勢頭如火如荼。據不完全統計,目前為止,我國開辦書法專業的高校不下一百三十餘所,還大有增長之勢,近五年來便新增約50所,其中不乏國內一流高校,形成了高等書法教育本、碩、博完整的培養體系,“80後”書法群體便是這一現象的首批受益者。當代意義上的中國高等書法教育,始於1963年中國美術學院創辦的中國畫系書法篆刻專業,至20世紀90年代後期,高等書法教育有了廣泛而全面的發展,書法專業開始出現在藝術學、文學、歷史學、教育學、哲學等門類的招生目錄下,形成了系統化、專業化的培養模式,為書法學本科專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且該時間點正值第一批“80後”開始步入大學校園,之後或考研深造、或從事書法教育、或是在編輯出版、文博研究等領域工作,“80後”書法群體開始在當代書壇嶄露頭角。
“80後”書法群體幾乎全部接受過大學教育,且作為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他們對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極強,對書法藝術充滿了敏銳的察覺力和行動力,新文化與新思想的湧入,使之看待傳統的眼光與心境相較於前人來說已大不相同,沒有過多的條條框框。其對世界新面貌的理解,或許能為書法藝術帶來不同以往的新氣象,故而“80後”書法群體的作品大都朝氣蓬勃,充滿活力,且多有探索意味,不拘一格。
03.成為各大展賽入展主力
當下書壇,“60後”與“70後”普遍作為各省、市書協的主要工作者,發揮著巨大作用。“80後”書法群體通過不停地投稿,爭做書法隊伍的排頭兵。當今書壇的“50後”“60後”“70後”實力派書家們在創作上各有千秋,他們對“80後”書法群體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種情狀大抵類似歐陽修看到蘇軾文章後所說的這段話:“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筆者通過對第四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12)、第五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15)、第十一屆全國書法篆刻展(2015)、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2018)、第十二屆全國書法篆刻展(2019)共五項展覽的數據分析發現,近十年來,“80後”書家在全國重大書法展賽中的表現不僅可圈可點,而且呈現上升的發展勢頭。五項展覽中,“80後”入展所佔比例分別是14.22%、15.66%、17.13%、24.56%、25.10%,由2012年的14.22%到2019年上升到25.10%,“80後”書家的入展比例佔到所有入展人數的四分之一,而且這個過程是逐步上升的,體現出“80後”書法群體創作的穩定性。
04.善於利用各種宣傳媒介
中國書協成立以來,各種規模和形式的書法展覽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發展,且“80後”書法群體多是通過展賽步入當代書壇。同時中國書協堅持“推陳出新”的發展理念,逐步將接受過系統書法教育的“80後”群體階梯性、層次性的納入書協培養體系中,採用技法與理論並重的培養模式,為“80後”書法群體的茁壯成長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21世紀是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時代,任何藝術門類和藝術形式在互聯網的推動下蓬勃發展。只有懷著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才能在互聯網時代立足與發展。“80後”書法群體無疑是信息時代的受益者和弄潮兒,在新媒體的背景下,“80後”書法群體的形象傳播不僅是傳統的實物傳播、口頭傳播、紙質媒體傳播和廣播電視傳播,更有了網絡傳播、手機媒體傳播、數字化傳播等新的虛擬傳播方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實物與虛擬兩種傳播方式猶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起到相輔相成,融合發展的傳播效果,在移動傳媒、大數據、互聯網+的默契配合下,“80後”書法群體的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媒介手段及受眾的接收方式和接受速度,都有了質的提升和飛越,為“80後”書法群體的快速崛起和受眾的廣泛接受,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本文系《中國文藝評論》雜誌所刊約萬字理論評論文章的第一部分,“80後”書法群體的創作審美取向等第二、三部分參看雜誌電子版
《中國文藝評論》主編:龐井君
責任編輯:吳江濤
雜誌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總編輯:袁正領
審核:胡一峰
美編:木子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