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基金的“二八規則”愈演愈烈


主動基金的“二八規則”愈演愈烈

題圖 / 孤帆

作者 / 一石二鳥

標籤 / 評論

一季度報現在已經披露的差不多了,之前都是要寫一篇文章作一下分析的。由於現在跟蹤的基金太多,這樣的文章已經沒法寫了。

一季報給我的整體印象是:業績好的,規模都膨脹了。具體的我不詳細說了,業績長期優異的“白馬基金”,現在很少能找到規模10億以下的了。特別是一些科技類的績優基金,一季度完全就是“大躍進”。

至於規模對業績的影響,肯定是有的,只是大小而已。相比而言,與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一是基金經理的能力範圍。如果規模仍在其能力圈範圍之內,影響不大。如果規模超出其能承載的最大容量,則會有較大的影響。這方面基金公司自己應該最清楚,一般都會

遵循能力匹配規模的原則。

二是投資方法與投資風格。一般而言,大盤藍籌風格和換手率較低的基金,其承載容量要大一些,影響相對要小一點。小盤風格和換手率較高的基金,這方面的影響就要大一點。受“雙十規則”及流動性的約束,基金經理需要尋找更多的優質股票。

對一季度出現的這種情況,我並不驚訝,應該說完全在我們的預料之中。我很早就提出了主動管理型基金的“二八規則”的觀點。即:未來20%的優秀基金經理會管理80%的主動基金份額。目前來看,市場正在不斷印證我們的判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種情況過去也存在,但比較緩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種媒體的興起,信息傳播的速度是越來越快。在信息高速傳播的環境下,過去幾年才能走完的歷程,現在幾個季度就能達到了。

最重要的,隨著投顧制度的興起,會進一步強化這一進程。

各類投顧機構雖然研究方法不太一樣,但研究的結果會是高度相似。因為目前優秀基金經理依然還是非常稀缺的資源。我看過業內某著名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基金池,和我的池子重合度就非常高。

這個應該是很正常的事。大家都不傻,你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別人肯定也是不會放過的。現在的問題是,這樣的優質資源還是太少了,搞來搞去還是那幾個人。像晨星的評獎,最近這幾年獲獎基金(包括提名基金),幾乎都在我那TOP80人的大名單裡面。在投顧制度的指引下,資金會快速向這20%的優秀的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聚集。很明顯,投顧制度會大大加快這一進程。

這個對基金經理來說是很殘酷的。如果你的業績跑不出來,不能躋身那20%的行列,得不到市場的認可,那規模就很難做起來。別人吃肉,你可能連湯都喝不到。

這種情況投資者如何應對?我們早就有了準備。霍華德·馬克斯在《週期》中提到的觀點我很贊同。同樣都是投資者,憑什麼你比別人賺的多?那你必須要知道的比別人多,而且要比別人早。

股票投資大家知道,白馬股確定性比較高,業績穩定,想象力則相對有限。要想做出比別人做出更高的收益,那你就必須要在他長成白馬之前就找到他。在市場都知道這是一匹白馬之前,你就介入了。

基金投資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的注意力早就不在這些“白馬基金”上了。我們現在找的,都是那些有實力,但名氣不大、規模還比較小的基金經理。在市場達成共識、長成“白馬”之前就要上車。當然,這個不是人人都能幹得了的。這得要有相當的功底,要付出相當大的精力去研究,而且有一定風險。

憑什麼比別人做的更好呢?這一點我認為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