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體育從業經歷,竟讓我對體育心生“厭倦”

前言:

2015年底-2017年底,小編作為創始團隊成員全程參與了一次體育行業的創業。涉及包括:高校籃球賽事IP打造、社會業餘大眾賽事運營、體育大數據平臺的研發推廣等;

2017年底-2018年底,小編又在體育行業從業一年。主要是做大型體育賽事的運營,如世界沙灘排球錦標賽、巡迴賽;中國男足國家隊友誼賽;FIFA3x3挑戰賽、大師賽;世界女排聯賽總決賽;南京馬拉松等等;

三年體育從業經歷,竟讓我對體育心生“厭倦”

部分證件

正文: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就是體育迷,長大了參加工作以後,一直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有一天能把體育作為自己的工作,養家餬口,甚至飛黃騰達。就像那些我們羨慕的前輩,楊毅、王猛、楊建、賀煒、徐陽等等,把自己的愛好做成自己一生的事業,豈不快哉美哉!

於是,15年底我跳出了廣告的苦海,開始去追尋自己的體育夢。可當我真正進入這個行當之後,我發現,曾經從門外看到的景色,並不是門內真正的世界。

假象一:偶像隨便拍,大咖零距離

1、李誕說,明星大腕最討厭最害怕的恰恰就是最愛他們的粉絲。這話不說絕對正確,但從我的經歷來看,確實大差不差。極具親和力的明星大咖很少很少,能碰上個願意合影,面帶笑容的,就算運氣好了。要是碰上輸球、輸比賽啥的,更沒戲!

2、沒時間。人家明星沒時間,你自己也沒那功夫。運動員忙著訓練比賽休息,你忙著搬磚,碰不到一塊。當然老闆除外!

三年體育從業經歷,竟讓我對體育心生“厭倦”

假象二:活動豐富,工作有趣,有裡有面

大多數體育從業者從事的都是一線最基礎的執行工作,事實上,整個體育行業大多數也都是繁雜的細節工作和基層職位。你不是在搬廣告牌的路上,就是在印製比賽服的路上。你會在7月的烈日下全場忙著撿球,也會在12月的冬夜裡被機場的風吹得瑟瑟發抖。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是我懂!

三年體育從業經歷,竟讓我對體育心生“厭倦”

假象三:上電視上新聞

其實咱們都知道,那些真正能在臺前面對觀眾,在電視機裡的人,沒有幾個,他們可能佔了體育從業者的萬分之一都沒有。

三年體育從業經歷,竟讓我對體育心生“厭倦”

假象四:近水樓臺先的票,朋友親戚都沾光

說實話,這個得分情況。一種是品牌大型賽事。這種賽事首先是賣票的,也確實有人買,甚至得搶票。這種情況有沒有福利票主要看運營公司的福利怎麼樣,可能會給員工幾張親友票,但是也很少,而且大都是後排犄角旮旯位置。另一種是小眾大型賽事和大眾業餘賽事。這種賽事基本上不買票,多是送,送都很難送的出去,因為真的沒人會特意來看,所以很多都會選擇人流量大的商場、學校等,靠吸引路人駐足觀看。至於票,更多是充當宣傳作用。說實話,你都不好意思給朋友送。

三年體育從業經歷,竟讓我對體育心生“厭倦”

假象五:滿眼廣告,滿場植入,收入爽翻天

這麼說吧,其他具體業務塊我不太清楚,但體育賽事這塊,80%虧本賺吆喝,15%勉力維持,4%賺點政府補貼,1%靠少數幾個IP壟斷賺大錢。你就說那些個俱樂部吧,哪年不是賠本賺吆喝,血虧都是,只不過人家這個吆喝是為其他產品服務的,虧的有價值。整體上,多數從事體育行業的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賺錢。原因很多,行業發展不成熟,受眾付費意識弱,廣告招商難度大,運營成本高居不下...

至於從業者,你想,老闆兜裡都揣不滿,員工能分幾杯羹?而且這行的門檻說實在的真不高,魚龍混雜,整體從業人員水平低。相應的薪資水平業不高,而且成長性差。

三年體育從業經歷,竟讓我對體育心生“厭倦”

假象六:做自己喜愛的事,多累都無所謂

我曾經也這麼覺得,不過後來我發現,無所謂的前提並不僅僅是做自己喜歡的事,還有要獲得相應的回報。這個回報,一方面是物質方面的,薪資、福利等等;另一方面是精神方面的,那就是快樂、享受。這裡有人困惑了,幹自己喜歡的事怎麼就不享受和快樂了?我不知道別人,我的感受是,當你的興趣成為工作,甚至是肩負養家餬口的重任時,興趣就不再純粹,而是真正的工作了,而且是一個雜亂差累的工作。你乾的時間越長,你就越發現,其實你喜歡的是看球、打球、踢球、合影,而不是抬桌子、抬廣告版、撿垃圾、印衣服、接送人等等。所以我覺得,體育愛好就讓他作為愛好最好!

以上純屬個人體驗和觀點,實際因人而異,僅供參考,不作為任何從業創業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