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十一经济体·MIT「叁」

世界第十一经济体·MIT「叁」

世界第十一经济体·MIT【叁】.mp37:50

来自慧海分析

大家好,这里是三日谈。

MIT媒体实验室在1980年,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教授与当时的第13任校长,杰罗姆·威斯纳【Jerome Wiesner】共同创建,是MIT众多创新创意的发源地之一。媒体实验室在设立之初,将自己定位为:致力于研发最新的计算机科技。经过多年发展,许多属于最前沿的科技发明和概念性产品在这里诞生。

世界第十一经济体·MIT「叁」

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和其他教授认为“媒体实验室”应不同于大学实验室、或社会公司的研究院,实验室将专注于发明而非将科技产品化。因此“媒体实验室”里的发明很多都“不切实际”,例如:模仿研究、仿鱼类行为的氦气飞艇、悬浮于空中的立体影像、会交谈的计算机、被程序化的乐高积木实验室 …实验室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创新的活力,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据公开报道,媒体实验室下设30多个研究小组,研究范围包括:分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纳米传感、机器人、数字行为、全息技术、模组化媒体、互动式电影、社会化媒介、数字艺术、情感电脑、电子出版、认知科学、有听觉的计算机、物理与媒体、未来歌剧、智能代理、可触摸媒体以及视觉模型等,这些都属于新兴跨学科领域,极具创新性与前瞻性。

走进MIT的媒体实验室时,仿佛就走进了科幻电影片场。到处都是散落缠绕的电线,连接在自制的奇怪工具上,每一层的办公室和实验室都显得杂乱无章,但许多意想不到的点子和创意,都在这里诞生。其中也有一些研究并非尖端的科技,而是把现有的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这同样需要创意。例如:由印度学生普拉纳夫·米斯特里【Pranav Mistry】发明创造的“第六感”设备,由超便携投影仪、摄像头、手机和可穿戴式的指套构成,当设备靠近物体时,信息就会被投影到物体表面上,人就可以与真实的物体进行交互了。人可以用手势拍照片,躺在沙发上,编辑天花板上的图片,甚至在手掌心里拨打电话号码。其实第六感的每一种技术都已经成熟,只不过是应用一种很巧妙的方法把它实现出来而已。但就是这样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创意发明,将数码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并赢得了《大众科学》评比的年度创新奖,布拉纳本人也赢得了无数的发明奖项。

MIT媒体实验室除了具有创新的学术氛围之外,还有非常高效的运行机制。媒体实验室每年研究的项目超过400个,为激烈竞争的产业提供创意和创新。作为MIT的研发机构,媒体实验室每年的研究经费可高达3500万美元,其中90%来自全球近140个产业联盟的会员。而这些赞助单位不仅提供资金,有时甚至提供制造产品的零配件以及原材料。

世界第十一经济体·MIT「叁」

MIT媒体实验室将接受赞助的单位进行了分类,按照合作的紧密程度将产业界的合作者分成了联合赞助、联合研究赞助商、企业研究合伙人、研究生伙伴四个等级,以对应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其中:

  1. 联合赞助商是多家企业联合起来,与MIT多媒体实验室形成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在研究方面,甚至日常工作上与媒体实验室融为一体,联合赞助商的成员都可以访问媒体实验室的所有研究,并享有媒体实验室研究生伙伴计划的优先权;
  2. 联合研究赞助商,是与某一领域的实验室建立紧密的合作研究关系,企业可以派人在媒体实验室进行参与研究;
  3. 企业研究合伙人,是赞助商中的最高级别,拥有与媒体实验室最紧密的关系。也拥有最高级别的分享权;
  4. 研究生伙伴关系,是让企业与实验室的主要研究人员或者研究生更加紧密地聚焦于某一研究领域,一起参与工作。企业还可以冠名合作团队,合作的毕业生也可以优先被企业雇佣。

媒体实验室是典型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在合作模式中,媒体实验居主导地位。媒体实验室通过多种合作机制将自身研究与企业诉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MIT媒体实验室借助企业的资金赞助,进行了许多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研究,获得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吸引了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另一方面,企业借助媒体实验室的研究能力,提升了自身的研发能力,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媒体实验室的成功,在于其研究能够满足企业及社会的需求,在研究上顺应了当前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大趋势,体现了研究的前沿性与开放性。MIT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基本归为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多与社会的日常需求紧密结合,例如:带传感器的乐器、玩具式的学习工具、交互式电影、假肢,廉价计算机等,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技术并不复杂,却能够方便或者改善人们的生活、具备一定市场前景;

其次,随着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交叉性研究成果和产品越来越普遍。进行交叉研究是MIT媒体实验室创办时的主要方向。杰罗姆·韦斯纳和葛洛庞帝教授认为,科学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在于交叉领域,所以,除了科学家以外,MIT媒体实验室还邀请了当时许多艺术家一起加盟实验室。从此,“多学科”被作为一种传统,在媒体实验室保留了下来。媒体实验室的教授与学生大多是博学者,精通好几个领域的人比比皆是;

再次,媒体实验室注重创新性,强调独创性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每年MIT媒体实验室有300多个前沿性的研发课题,也创造出了不少全新的技术成果;

最后,MIT媒体实验室是一个完全对外开放的实验室。每天有很多企业界、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访问小组来实验室参观,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也经常到企业访问研究。正是这种开放性,使得研究人员不断获得了创新的动力。

发展至今,MIT媒体实验室并未停止发展的脚步,而且日益注重国际化元素融入媒体实验室的基因,所以MIT媒体实验室在欧洲与印度各建设了一个分院,不断扩大MIT媒体实验室的全球影响力。

下一篇,我们将介绍促成对MIT创新、创业体系,乃至影响整个美国高等教育界的政府法案:《贝多法案》。

谢谢大家,关注三日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