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發力拔窮根 丹心澆築“振興夢”

——記閬中市五馬鎮東木門村黨支部書記何朝利

今年55歲的四川省閬中市五馬鎮東木門村黨支部書記何朝利,高中畢業後外出打拼,曾擔任過五馬供銷社營業員,五馬酒廠廠長,後領著一批農民工承攬建築工程三十年,通過艱辛打拼,創業成功後在閬中城內購了房,買了高檔小轎車,還有不少的積蓄,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然而,2016年3月,他卻放棄了自己過著的舒心平靜的日子,毅然回到了鄉鄰們出來就不願再回去的“窮山村”,擔任村黨支部副書記,2018年6月又被選為村黨支部書記。4年多來,他帶領東木門村幹部群眾轉觀念、開山路、搞產業、興水利、解民難、拔窮根、奔富路……,“窮山村”一天天變得靚麗起來。

陽春時節,筆者走進東木門村,一條條村道水泥路如玉帶纏繞蜿蜒盤旋;一座座新建和通過排險加固整治後的塘、庫、堰、蓄水池蓄滿了水,碧波盪漾、波光粼粼;一棟棟白牆灰瓦的川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翠柏間;數百畝脫貧奔康產業園裡栽植的“愛媛”、“明日見”等優質柑桔枝繁葉茂長勢喜人,已掛果投產,園內套種的各類蔬菜鬱鬱蔥蔥;一幅幅新農村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精準發力拔窮根 丹心澆築“振興夢”

何朝利(右一)向前來東木門村調研脫貧攻堅工作的閬中市人大副主任宋林勇(左一)彙報工作。

追夢:致富思源回故鄉 帶領鄉親奔小康

“東木門山上亂石多,有女莫嫁窮窩窩;上坡坡碰鼻,下坡腿擦皮”,這是前些年當地老百姓耳熟能詳的順口溜,也是昔日東木門村的真實寫照。東木門村是省定貧困村,有農戶443戶,127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3戶,貧困人口179人。2015年底前,東木門村因發展滯後,村黨支部被市委組織部、五馬鎮黨委列為軟弱渙散黨組織進行整頓,村裡的老黨員、老幹部何文義、王朝樹、彭憲章等30多人聯名簽名,請求黨組織安排何朝利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改變窮山村的落後面貌。2016年3月,五馬鎮黨委領導找到何朝利,要求他回村任職,何朝利二話沒話,毅然回村擔任了支部副書記,2018年8月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東木門村自然條件十分惡劣,長期以來,村民們守著祖祖輩輩留下的那“一畝三分地”,過著“雞鳴時分上坡,星星滿天回家”,“養豬為過年,養雞鴨賺點油鹽錢”的日子,貧窮使得當年是出了名的“光棍村”。

何朝利正是出生在這樣一個交通不便、貧瘠落後且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山村。當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上世紀80年代末,天生帶闖勁的何朝利選擇了“下海”打拼賺錢。在先後輾轉省內外承攬建築工程,掘到“第一桶金”之後,他又回到了閬中,組建了建築及監理公司。黨的好政策加之誠實守信,他的公司一天比一天火紅。在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中,東木門村被列為省定貧困村,2015年底,村裡的一批老黨員、老幹部前往閬中城裡,找到何朝利,老支書的一番話至今讓他刻骨銘心:“朝利啊,我們今天來,一方面是來向你道喜,另一方面是向你‘取經’,我這一生沒有多少文化,最遠也沒有出過閬中,成天只能看見‘簸箕’大個天,你就不一樣了,人年輕、有文化、有見識,如今我老了,沒有別的什麼懇求,就希望你作為一名黨員,能在個人富裕了之後,能帶領咱鄉親們共同富起來啊!”說著,老支書熱淚湧溢。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何朝利真的不知所措了。一連好幾個晚上,何朝利沒有閤眼,一邊是自己拼死拼活好不容易創下的基業,一邊是老支書懇求的目光和鄉親們期盼的眼神。家裡人和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後,都紛紛勸說何朝利,“寧帶一個軍,也不領一個村。”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之後,何朝利說服了家人和朋友,“我有今天的好日子,千恩萬謝還是要感謝黨的好政策,如今我個人富裕起來了,就不能富而忘本啊!”最終,何朝利選擇了回村當起了村黨支部副書記、支部書記。


精準發力拔窮根 丹心澆築“振興夢”

何朝利帶領全村黨員幹部到閬中市紅軍烈士紀念園舉行“主題黨日”活動。

築夢:夯實戰鬥堡壘,決勝脫貧攻堅

班子為核,爭當堅強堡壘的帶頭人。“農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壘要堅固,關鍵看幹部。”何朝利首先從幹部的作風抓起,號召全村黨員幹部發揚“五幹五帶頭”的工作作風,“五幹”,即:苦幹、實幹、多幹、巧幹、快乾;“五帶頭”,即:帶頭講文明、帶頭學技術、帶頭建家園、帶頭興產業、帶頭促和諧。同時,何朝利打破過去吃“大鍋飯”思想,創新提出 “分線負責制”,將全年重點工作分為黨建工作線、基建工作線、產業培育線、項目推進線、民生工程線等,每條線落實一名村兩委幹部,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有落實”的工作格局。為充分發揚民主,何朝利還建立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黨務公開、財務公開的“三民主、三公開”工作機制,凡村裡的大事小情,都必須按民主公開制度辦理。由於自己坐得正,對村幹部要求嚴,班子的凝聚力、戰鬥力大大增強,從根本上改變了過去村民們對村“兩委”班子的看法,得到了群眾的擁護,為東木門村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基礎為先,爭當大山深處的開路人。“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村民出行難、“山貨”運輸難一直困擾著東木門村的發展。只有修路,才能打破制約發展的瓶頸,才能改變村裡的落後面貌,於是在東木門村召開的群眾大會上,何朝利大膽提出了修建村道水泥路的設想,由群眾投資投勞整路基“打底子”,農村公路扶貧專項資金澆築水泥路面“鋪面子”,農民群眾選出的村民代表組建理財小組管“錢袋子”,得到了群眾的贊成。戰鬥一開始,就沒有迴路!何朝利捐贈了30萬元現金請來挖掘機,在荊棘亂石叢中,挖出橫穿3個村民小組的兩公里公路,並硬化成水泥路。他號召村裡的黨員成立修路小組,把任務落實到每位黨員的頭上,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前有榜樣,後有模樣”。東木門村的村民被黨員們的決心和信心所感動,紛紛加入到修路中來。何朝利和村“兩委”班子成員通過爭取國家立項,2016年至2018年3年時間在全村修建了11公里村道水泥路。“人心齊,泰山移”,2016年至2018年,東木門村在脫貧攻堅大決戰中,經過三個多冬春的苦戰,全村人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和雙肩,新建和整治塘庫堰等水利工程5口,新建蓄水池8口,進行了農網改造,全村安裝了自來水建起了村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衛生室。為63戶貧困戶實施了“三改一建”,即改危房、修新房、改廁所、改廚房,建便民水泥路,並對部分貧困戶實施了易地扶貧搬遷,建起了聚居點。

產業為要,爭當群眾致富的領路人。“千道理,萬道理,發展才是硬道理。”思路決定出路,在帶著村民通過外出考察、找項目,進行大量的市場調查後,何朝利找到了了本村 “山頂退耕還林繫上‘綠帽子’、山腰種植柑桔、林下養殖家禽纏上‘錢袋子’、山下種植糧食裝滿糧囤子‘飽肚子’”的興村富民之路。該村有500多人常年在外務工,年勞務收入超過千萬元,有100多名村民通過在外務工當上了老闆。針對東木門村的資源優勢條件,何朝利帶領留守村民,用扶貧週轉金入股,建起了兩個共500畝的脫貧奔康產業園,成立了新雙旭、太陽灣果蔬專業合作社,栽植了“愛媛”、“明日見”等優質柑橘,並在果園內套種大豆、花生、蔬菜等,吸納貧困戶到產業園內打工,每天工資50元以上,這樣使貧困戶喜領“三筆錢”:土地流轉費、打工收入、年底分紅。全村貧困戶實現穩定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1%,去年,東木門村在脫貧攻堅迎國檢第三方評估中順利通過評估驗收。檢查組對東木門村的脫貧攻堅工作給予充分肯定,高度評價。


精準發力拔窮根 丹心澆築“振興夢”

東木門村黨員幹部參加義務勞動,建起跑山雞養雞場。

民生為本,爭當排憂解難的熱心人。“百姓的冷暖始終牽掛著我的心。”在1273人的東木門村當村支部書記,何朝利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管家”。只有家家戶戶友愛和睦了,只有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他才能心安。上任之初,何朝利就走村串戶瞭解父老鄉親的生產生活情況。在串戶座談中,何朝利瞭解到4組村民、特困戶何明濤患上了肝癌,其妻趙秀蘭患上了食道癌,何朝利當場捐贈了2000元給何明濤夫婦,並鼓勵他們夫妻倆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堅強面對,積極治療。去年春節,何朝利給五保戶彭尚平捐贈了1500元。五保戶鮮大明、何靜章先後突發重病後,何朝利開上自己的車和村主任何敏、村紀檢員廖茂芹一道及時送往五馬、河溪及閬中市人民醫院治療,並通夜陪在病床邊,直到治癒出院又開車送回家。

今年6月7日,暴雨天氣來襲,何朝利在檢查災情、組織群眾轉移避險時扭傷腳部,他堅持拖著傷腳繼續查災,組織搶險……4年來,村裡的貧困黨員生病,何朝利都要自掏腰包送上500—1000元的慰問金前去看望,每年春節何朝利都要組織慰問老黨員、老幹部活動送上慰問金。老黨員逝世後,何朝利要帶上“兩委”班子前去悼念並召開追悼會。

村集體辦起了林下養雞場,何朝利組織全村黨員幹部輪流義務到養殖場上班,利用山林養殖“跑山雞”,年出欄肉雞1.2萬隻,純收入15萬元以上,滿足了村“兩委”集體開支經費,村集體不再是“空殼”並有了積累。

文化為魂,爭當鄉風文明的倡導人。“山裡人窮,窮就窮在文化上,窮就窮在觀念上,大山把老百姓都裹嚴了”何朝利說。找準了病根,也就找到了發展的著力點。何朝利與鎮廣播站取得聯繫,在村裡開通了數字電視和網絡,村裡人從此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心裡也變得“亮堂”起來;為提供學習陣地,他多方籌措資金,在村委會辦公樓裡建起了高標準的黨員活動室,添置了全新的辦公桌椅,建起了農家書屋,開通了遠程教育網,建起了“農民夜校”,讓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及時瞭解政府的惠農政策,學習科技興農知識,掌握農村致富信息,極大地提升了黨員幹部和群眾的基本素質。為加強鄉風文明推廣教育,何朝利找到了婦鎮聯主任、文化站長組建了鄉風文明宣講團,針對村內的好人、好事和社會不良傾向、典型案例,以健康向上、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形式自編自演了川北燈戲《竹籃記》、《廣場舞》、快板《精準扶貧好,家鄉變了樣》等一大批文藝歌舞節目,通過用身邊人說身邊事,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方式,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連續3年舉辦春節“村晚”,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準發力拔窮根 丹心澆築“振興夢”

東木門村黨員幹部、入黨積極份子參加村裡的義務勞動。

圓夢:飽蘸心血繪藍圖 破繭成蝶話振興

“軟班子”變“鐵隊伍”。過去的東木門村,班子不團結,成員間推諉扯皮、互相拆臺,內耗嚴重,在工作中更是“各唱各的調,各拉各的套”,形不成工作合力,群眾威信低,工作很難開展,這嚴重阻礙了東木門村的健康發展。何朝利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把固本強基的班子建設作為首要任務來抓,詳細研究制訂了工作方案,創新提出的一系列舉措充分調動了廣大黨員幹部的積極性,增強了“兩委”班子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班子成員養成了學習習慣,提升執政水平;班子成員間做到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村“兩委”保持優良的作風,形成講實話、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的良好氛圍。昔日渙散的班子如今成了“鐵板”一塊。

看到村“兩委”班子短短几年來團結戰鬥,為民辦實事好事使村裡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村裡的大學生何婉從西南科技大學畢業後自願回村擔任村委會副主任兼文書,併入了黨;返鄉農民工創業成功人士廖茂芹入了黨,擔任了村紀檢員、監委主任;70歲的村民彭傑章要求入黨併成為預備黨員……

“窮窩窩”變“金窩窩”。“東木門,東木門,哪個願嫁這個村?十年有九旱,山高路又狹。姑娘莫戀爹和媽,翻過山去把人嫁。”一句順口溜道出了東木門村曾經的尷尬和辛酸。何朝利在確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抓手後,努力為民辦實事。他積極向市級部門申請,為村裡修建了集中供水站,安裝供水管道,使全村用上了優質、便捷的自來水;修建了移動通信基站,實現了手機信號覆蓋無盲區,縮短了與城市之間的“距離”。近日,何朝利通過向上爭取項目,國家將投資300萬元農田建設項目,對東木門村進行土地整理1200畝,誓叫山河重安排。去年東木門村實現人均產糧500多公斤,人均純收入達12000元,100多戶村民在市區擁有了住房,30多戶村民買上了小汽車,家家戶戶都有了存款,東木門村,成了名副其實的“富裕村”,“窮窩窩”搖身一變,成了“金窩窩”。

“貧困村”變“狀元村”。東木門村雖然山高偏遠,但東木門村上學的適齡兒童最多時達300多人。為了鼓勵村裡的孩子上學,村“兩委”出臺激勵措施,凡是村子裡的孩子考上大學,村委會獎勵助學金3000-5000元,何朝利私人為每個學子捐贈1000元以上。村裡設立了“金秋助學獎”。村裡的學子何雨昊考入清華大學,村上獎勵5000元;村裡的學子何立峰考入鞍山財經學院,村裡獎勵了3000元,閬中市司法局為其捐贈了5000元;還有陳瑩3000元、何歡3000元……

這樣的獎勵在村裡引起了巨大轟動,村裡百姓也逐漸意識到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只有讀書才能跳出“農門”。東木門村已累計走出上百名大學生,其中有8人考取了研究生,有的進入了中科院搞科研,有的在省級機關當公務員。東木門村,再也不是過去的“貧困村”。

“問題村”變“和諧村”。以前的東木門村,由於村民素質不高,人多地少,矛盾突出,上訪次數居高不下,村民嗜賭成性、嗜酒如命,是出了名的“問題村”。何朝利上任後,通過開展素質教育和文化建設,結合本村實際,開展了“好兒媳”、“好公婆”、“敬老愛幼模範”評比表彰活動,賦予了鄉風文明新的內容,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文明素質。群眾精神生活豐富了,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佔了主流。問題和糾紛是客觀存在的,而關鍵在於如何面對問題、解決糾紛,在這個方面,何朝利又成了村裡的“良藥神醫”。他在村支部設立了“信訪接待日”,凡是有表達訴求願望的,都通過信訪接待日反映,合理合法的事情一律不過夜,當場解決。上訪的“問題村”,連續三年實現了信訪穩定“三無”目標。如今的東木門村,老百姓安居樂業,鄰里之間友愛和善,農家院裡笑語連連,文明和諧蔚然成風。

“一個人只要堅定信念,就沒有幹不成的事。農村基層工作儘管千難萬難,但只要不揣私心,不謀私利,辦事公道,作風正派,什麼困難都可以克服,什麼工作都能開展。東木門村發展的路上還要經歷很多風雨,但我相信,走進這個山門,未來一定是一片晴空。”在提到東木門村的未來時,何朝利自信地說道:“將來村裡的專業合作社要加強園區管理,加大投入,做大品牌,叫響品牌!東木門村將來還要打造成無公害畜禽養殖基地。我們東木門村民的‘腰包’一定會越來越鼓,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