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太平天國自創立以來一直以勢如破竹的氣勢在清朝疆土上四面出擊,1851年,洪秀全率領部將從廣西出發一路北上,至1853年攻下南京之後,將其定為天國首都,開啟了新一階段的天國曆史。

可以說在1856年之前,太平軍通過北伐、西征,以一種佔據上風的進攻態勢對清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清政府面對太平軍使盡渾身解數也無法打散太平天國。但俗話說得好,最堅強的堡壘往往不是從外部被攻破,而是內部自我瓦解的,太平天國也是如此,而這就要說到1856年震驚中外的天京事變了。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東王楊秀清在起事之初曾以“天父”自居,洪秀全自稱是天父的次子。儘管在世俗之中洪秀全為天國的最高領袖,但在思想“中西混雜”的太平天國,四不像的基督神學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洪秀全自然也就在神權方面低楊秀清一級,成為了他的“兒子”。

在世俗世界裡,洪秀全是君,楊秀清是臣;但在宗教世界裡,楊秀清是父,洪秀全是子。這樣一來,二人在權力分配上就產生了錯位。到底誰指揮誰?

當初封王時洪秀全還給自己挖了一個坑,他規定除天王外,東王有管制其餘諸王的權力。這一切使得楊秀清的權力愈發膨脹,對其餘諸王乃至洪秀全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1856年8月,權力慾望愈發膨脹的楊秀清做出了一項驚人的舉動,他再次以“天父降臨”為由令洪秀全趕赴東王府聽令,並令洪秀全封其為“萬歲”。儘管洪秀全在天國後期多次加封已去世之人為“萬歲”,但那是天國後期為穩定人心而實行的無奈之舉。

1856年正是太平天國發展勢頭強勁之時。楊秀清對“萬歲”封號的重視,暴露了他對權力的渴望。他想獲得與洪秀全平起平坐甚至比洪還高的地位,這是洪秀全所萬不能接受的。楊秀清的瘋狂舉動成為天京事變的導火線。

事變之前,韋昌輝與石達開都在遠離天京的外地進行督戰,與傳統觀點認為韋、石二人都是奉洪秀全密詔而返回天京不同,現有研究表明,韋昌輝返回天京時是有數千名將士跟隨的,若是秘密回京,怎會帶領如此多兵士且正大光明地回到天京,所以說得通的解釋是,韋昌輝是奉楊秀清的調令而回京的,石達開的突然回京也是如此。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回到天京之後的韋昌輝率兵駐紮在城外,而一封看起來並不“正規”的密函也從宮中傳到韋昌輝手中。顯然洪秀全是抓住了韋昌輝孤注一擲的想法,認為他即使沒有收到正式的詔書也會根據密函展開行動,而且,這封不正規的密函又為洪秀全日後推脫責任提供了依據。

1856年9月4日夜,事變在黑夜的掩護下悄然進行,韋昌輝率軍在宮內人員的接應下進入天京。至次日凌晨時分,韋昌輝率領士兵進入沒有武裝力量保護的東王府,將包括楊秀清在內的東王府上下全部殺死。至此一場血腥政變暫時結束。

當然,韋昌輝也沒有什麼好下場,出於對北王的忌憚,洪秀全令石達開誅滅北王韋昌輝,而石達開在行動結束之後也因受到洪秀全的猜忌而出走。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儘管太平天國的衰落有著更為複雜的原因,但天京事變的的確確給太平天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經此一事,太平天國不復當年起兵時眾兄弟一塊使勁以推翻清政府的美好局面,諸王非死即走,洪秀全成為了天京城裡的孤家寡人,而太平天國所宣揚的博愛、平等的“天國理論”,在血腥的屠殺下也成為空談,天國自此不太平。

密詔入京引發流血政變,太平天國的後半程:堡壘都是從內部瓦解的


聲明:圖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